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2018-01-25常虹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信息技术

常虹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实现课堂最优化效果的工具。同样,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是广泛、有效的运用着,信息技术的融入,能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明理导行,道德与法治并重。所以说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學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之中。一般借助多媒体对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等技术综合处理,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情景再现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实现课堂最优化效果的工具。同样,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是广泛、有效的运用着,信息技术的融入,能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明理导行,道德与法治并重。所以说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里我谈谈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首先,课堂伊始,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机整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来接受和表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所需要的处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如我在执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唐玄奘》一课时,我从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导入,选择了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影像与音乐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其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反映个人价值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吴俊升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即在使儿童之行为,合于理想之标准。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教学中,由于种种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往往会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样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我在教学《大豆的加工》一课时,整节课选取了两段视频,一段时以豆腐机为例快速演示豆腐的加工过程,把豆腐作坊中制作豆腐的复杂过程展示的很完整,同时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段视频是播放麻婆豆腐的制作过程,这是一道家常菜,同学们经常品尝到,比较熟悉,我此时布置一个实践作业,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后为父母做一道麻婆豆腐,体会一下父母的艰辛,视频的有效选取,辅助教学,达到以“境”促“情”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综合课程内容,形成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国情、历史、地理、环境、爱国、法治、安全、民族团结等教育,并与品德有机融合,综合性特别强。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生命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尊重感、信任感、价值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任务,带给、留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价值引导。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站在地球上》,主要是从空间视角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世界,了解社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与文化状况,不能因此使学生产生一种因空间、时间扩展而产生的距离感。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凸显史地知识的德育价值,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形成道德品质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能力。在教学《蔚蓝色的星球》一课时,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利用现代化媒体的传播,对地球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提高,我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文本、图片、视频、影像等,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播放了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返回舱时,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的美丽画面的视频,把太空的遥远距离拉近到了课堂,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热爱科学思考的情感。

三、巧用信息技术,明理导行,道德与法治并重,生活性与德育性有机统一。

《道德与法治》注重学生生活性与德育性的有机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法治内容必须有机融合到、适当嵌入到、分散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德法并育,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执教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文明过夏天》一课,教学中,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介绍夏天有些男子赤膊、穿拖鞋走在街上;公园随便摘花,践踏草坪,乱扔垃圾,在长椅上睡觉;在傍晚,路边烧烤,烟熏火燎,大排档人声鼎沸……通过视频、图片、新闻链接等形式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不仅有损自己的良好形象,也同时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问题严重的要找到相关的城管执法部门,确立社会法治秩序意识。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趣、明理、导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使品德课堂更具有实效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