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2018-01-25言梦华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运用小学数学

言梦华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小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生智力萌芽的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刺激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初步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迅速地普及。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要求小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概念产生具体、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所有小学数学教育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生动展示教材内容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小学生掌握数字以及较为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小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字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呢?针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以认识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为主,旨在使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产生初步的认识能力,能熟练掌握千克(重量单位)、分米(长度单位)、人民币、24时计时法以及图形等常见、常用元素的数学意义。

比如,在教小学生识别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相关联的事物或者小动物的图片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记忆这些数字。因为所有的阿拉伯数字都是0~9这十个数字的不断排列组合,所以说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是学生认识数字的基础。为了让小学生更熟练地记忆每个基础数字,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个数字的特征并通过图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0像一枚鸡蛋;1像一截木棍;2像一只水面上游泳的鸭子;3像人的耳朵;4像一面小旗;5像一只钩子;6像一只口哨;7像一把镰刀;8像一只葫芦;9像一只气球。

这种相似事物的对比展示,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加深了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理解和认识,为小学生对多位数数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学生熟练掌握基础数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继续探索9以后的数字是什么:

10、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6、47、48、49…

通过对这些数字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探索9之后数字的秘密:每当个位数的数字满十时,个位重新归零,十位上的数则按照0~9的规则向后推一位。

在小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基础上,可以通过“棋盘格”式的填空强化他们对数字的掌握情况:

( )67( )69( )71( );

( )40( )42( )44( );

在了解上述数字演化的规则后,小学生可以根据数的增长规律,轻易地写出答案:66、68、70、72和39、41、43、45。

因此,熟练掌握这10个数的寫法及排列规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在数字学习、认识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0~99探索出100~999、1000~9999乃至10000~∞的奥秘,还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

在小学生对数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形状的图片,仔细数数它们的“角数”,让他们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熟悉三角形、四角形(矩形)、五角星等多边形图形的概念。在此认识基础上,教师可以拓展正三角形与斜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体与长方体等详细的概念,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或者模型试着拼出自己想要的图案。通过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小学生不仅准确地掌握了平面与立体图形的特点,还学会了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培养了自身对于图形、模型排列、分布组合的逻辑思维。

通过图画和卡片等教具的使用,学生游离于课本之外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吸引,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进而熟练掌握课堂上的数学知识。

二、形象演绎教学过程

小学生处于智力萌芽的阶段,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极其有限,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他们很难在某一事物上集中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想要使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充分地被学生吸收、掌握,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辅助性器材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学习目标要求小学生在强化数字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这些运算法则极为抽象且枯燥乏味,所以,这就要依靠教师想办法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

1.在熟练掌握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加、减法的奥秘

在学到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简单的加法运算:

1+1=( ) 2+2=( ) 1+2=( )

3-2=( ) 5-3=( ) 2-1=( )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站在台上引导学生说出讲台上现在只有一个人,然后让某个学生主动站到台上来,让学生说出台上一共有几个人。一个老师加一个学生就是讲台上的总人数,让学生明白一个“一”加上一个“一”就是两个“一”,也由此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运算结果。等大家算出正确结果后,教师可以与学生猜拳决定一个人的去留,当学生或者教师离开讲台后,那么台上便只剩了一个人,所以,学生便可以得出二减一等于一的结论。

教师还可以利用讲台上的课本、教科书等作为教具为学生演示加法运算的过程:老师先拿起两本书告诉学生“我手里现在有两本书”,之后再拿起另外两本,继续说道:“那么,当我再次拿起两本书后,我的手里一共有几本书呢?”在说完问题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自己手中书本的总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endprint

大量、反复的加法练习能够使小学生熟练掌握加法的奥秘,为其以后学习复杂加法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如,计算38+32=( )时,就需要将个位数与十位数分别相加,在个位满十的情况下,则个位数归零,十位数就要向后推一位,在这个式子中个位数8+2=10达到满十的条件,十位数3+3=6,往后推一位变成7,所以38+32=70。

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不仅为即将学习的乘、除法运算打下基础,还让小学生可以对身边与数量有关的事物产生具体的概念,进而懂得如何去调整、分配。

2.在学到乘、除法运算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初次接触到乘法的概念,小学生会比较难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教师可以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将这个计算的过程展示到学生眼前:教室中有四横排的课桌,每排有三张课桌,让学生计算教室中共有几张课桌,这样化抽象数字为身边具体可感的事物,学生更容易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本质。在对乘法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小学生解释清楚:乘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是几个相同数字的连加:

如:3+3+3+3+3=( ) 4+4+4+4=( ) 5+5+5+5=( )

便可以分别写成:3×4=( ) 4×4=( ) 5×4=( )

由于乘法涉及的数值范围会比较大,类似于加减法那样的计算方式已经不能获取运算的结果,因此,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口诀”概念。

“乘法口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在小学阶段,乘法口诀是学习乘、除法的重要基础,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它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小学生的记忆,更有与课本内容相匹配的儿歌,以便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在“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对“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在班级内利用模型拼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制作简单教具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废纸叠出小纸盒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小纸盒有六个面,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同学们知道三个小盒子有几个面呢?五个小盒子又有几个面呢?”

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者通过与“右邻右舍”的共同合作,计算出最终结果,以强化学生对于乘法概念的理解、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画面讲述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

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画面边角处阐述剧情的文字:“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朝着白骨精打下去。”

或者是孙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炼丹炉的画面旁边的描述:“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

这样的情境图在教学时,经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场面会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脱口而出”的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当小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小学生避免不了会和其他同学有所合作,这个互帮互助的合作过程,会使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全面激发,团队意识也得以初步形成。

比如,以下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

1.商店交易

购买,是一种时时刻刻发生着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本身就建立在一定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只有熟练掌握“数”“人民币”的概念,才能保证购买行为行之有效地进行下去。比如,学生要到商店买支铅笔,那么他必定要问铅笔的价钱,然后根据自己交给售货员的价钱来计算售货员是否会找零或者会找多少。假如,这支笔的价格是一元,如果小学生交给售货员的钱是一元整的话,那么,交易完成,购买行为结束。倘若小学生交给售货员的是五元的话,那么,扣掉买铅笔的钱,售货员还应该找四元的零钱给小学生。学生在商店购买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方法,还懂得了东西的价格以及简单的购物流程。通过“付款找零”的过程,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应用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渐渐培养了自身应用数学的能力,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消费观。

2.了解自身或家人的身高体重

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数学知识,对“米”和“千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概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辅助小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两个名词的意义。

在课下,教师可以布置测量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回家之后测量家长的身高、屋子中桌椅的长宽、自己身高及四肢的长度等,以此使他们形成“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正确认知。此外,在课下,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测量家人、自己、水果、衣服等的重量,以使他们形成对“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正确的认知。

在次日数学课正式开课之前,可以预留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自身对比或者相互背一背等方式猜猜同桌的身高、体重等,看谁猜的正确,教师给予口头表扬。通过这样的竞猜,不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小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萌芽阶段,对其以后的长足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栾庆芳,朱家生.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综述[J].数学教学通讯,2006(3).

[2]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运用小学数学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