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充分学习的策略

2018-01-2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军舰经历课文

◎ 郑 艳

“充分学习”是一种具有主动性、过程性的有意义学习,具体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拥有相对充足的学习时间、学习机会,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相对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对丰富的学习收获,最终全面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有效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不充分学习的归因

造成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不充分的原因有很多,举例如下。

(一)学习时间不充足

学习时间不充足是指学生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应该给予的时间却没有给予,导致学习来不及,匆匆走过场。比如教师布置学生以下学习任务: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②用学过的方法自学不懂的词语;③用心读课文,思考与全文内容有关的一个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让大部分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就让他们停下了。原本要给予10分钟的学习时间,只给学生两三分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

(二)学习过程不完整

学习过程不完整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从知道到理解,再到分析,最后到运用的过程,而是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或理解层面,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追求的是让学生知道答案即可,而不是展示学生得到答案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不完整,导致学生的学习无法向更深处迈进。

(三)学习体验表面化

学习体验表面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不充分,缺少思想情感方面的深层次体验。比如我们课堂中常常出现的引读现象,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看似热热闹闹、行云流水,实则是教师的表达替代了学生的表达,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

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不充分的原因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其他的原因。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教,较少考虑学生的学;考虑更多的是自身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何调整才能让教学顺畅,不大从学生学习的层面去分析原因。而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没有自主性的,他们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不能告诉教师自己的学习遇到什么困难。或者说,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不充分的原因。

二、促进学生充分学习的策略

(一)获得充足学习时间的策略

1.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但小组合作不一定完全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多采取同桌协作的形式,同桌互相检查读书、互相检查写字、互相交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等。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同桌协作,都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思考,有机会发表观点。

2.提供平台

这里的平台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是让学生表达观点、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个平台有时是被教师占领的,有时是属于个别学生的,有时是不适合学生的。

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平台呢?比如说,在阅读课堂上让学生上台展示朗读成果、书写成果;在习作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让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课堂多一些交流、展示、分享的环节,让学生表达观点,让学生展示自我。

3.教师退让

教师退让不是教师放弃对课堂的主导权,而是在该讲的时候讲,在该问的时候问,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权利和机会。以常见的质疑问难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学生几乎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在质疑问难中教师如何“退让”?可以在课前搜集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在课中结合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质疑。教师之所以不“退让”,一是担心课堂成为无轨电车,二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能“退让”,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底;加强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教师是与学生一起解惑的合作者。

(二)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的策略

就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来说,一般要经历知道、理解、运用、迁移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中,“知道”是最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下面就理解、运用、迁移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

1.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有三级水平:低级水平知道“是什么”,中级水平知道“怎么样”,高级水平知道“为什么”。以理解词语来说,下面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课文《一座铜像》中的“干涸”一词时,就带着学生进入了理解的高级水平。

师:借助拼音读准“涸”的字音。(生读)

师:请生分析字形。

生:这个字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固。

师:水凝固了,说明什么?

生:没有水了。

师出示一幅图,补充说明:像这样干得一滴水都没有了就叫“干涸”。

师:这一条又粗又长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燃烧,说明什么?

生:导火线会烧得特别旺,因为深沟里一滴水都没有。

生:说明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干涸”。

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干涸”一词,就经历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一个词的理解就相对比较到位了。

2.运用

运用的意思是“灵活、巧妙地使用”。无论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抑或是一种写作手法,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运用,形成如何正确运用的经验,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课文《智烧敌舰》一课的片段:

师:轻声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四艘敌舰被烧毁的过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写烧第一艘军舰写得最多,烧第二艘军舰写得少一点,第三、第四艘军舰写得最少。

生:第一艘军舰被烧写得最具体,其余几艘军舰写得比较简略。

师:你们真会读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师:仔细读这个自然段中的第1至第3句话,看看这三句话各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是从“阿基米德怎么做”“布帆怎么样”“士兵怎么样”三个方面把第一艘军舰是怎么烧毁的写清楚的。)

师:再读读课文第6、7、8自然段,用上“罗马帝国的军舰……岸上的希腊人……阿基米德……”说说这一件事情的结果。

生:罗马帝国的军舰都被烧毁了,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笑着说:“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

生:罗马帝国的军舰烧的烧,逃的逃,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纷纷夸奖阿基米德。阿基米德谦虚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

师:真好,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从罗马帝国的军舰、岸上的希腊人、阿基米德这三个方面,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了。

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话的表达顺序:先写“阿基米德怎么做”,再写“布帆怎么样”,最后写“士兵怎么样”。待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教师利用“有条理地说一说文章的结果”这一任务驱动,让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有条理地说一段话。从发现文本的表达方法到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就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

3.迁移

这里的迁移指的是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明显地存在于单元与单元之间,一篇课文与一篇课文之间。

以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为例,学生要经历迁移,教师首先要寻找到迁移点。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性复述”。第一课《养花》要求学生采用补充情节的方法;第二课《信任》要求学生采用改变复述人称(用“我”的口吻)的方法;第三课《享受心安理得》要求学生采用续编故事的方法;第四课《宽容》要求学生采用改变复述人称(用文中另一角色的口吻)的方法;第五课《轻点关门》则要求学生在学习前面四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的复述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复述方法,这中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些关联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时的迁移点。寻找到关联点之后,教师就可以有序安排教学,甚至可以灵活调整课文教学次序。

就一堂课而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运用、迁移中经历相对完整的过程,就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甚至更长一个阶段的学习而言,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从理解到运用再到迁移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有了多次这样的经历后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获得深层次学习体验的策略

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答。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大多停留在表层。如何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呢?

1.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善于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如在教授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揭开雷电之谜》一课时,一位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对风筝实验设计理解不深入,巧妙创设了如下情境。

教师抓住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实验工具——“一小段丝线”提出质疑:“这‘一小段丝线’看起来没什么用啊,富兰克林怎么还在麻绳上接了‘一小段丝线’呢?”学生们被问住了,愣了片刻,立刻议论开了。经过短暂的讨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①铜钥匙上有电,富兰克林手握丝线是为了自身安全;②丝线的导电能力比麻绳的弱,所以要在麻绳上接上一小段丝线,减弱电流。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每件工具都很有讲究,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和小组的同伴探讨开来:尖细的铁棒,“尖”才能更好地导电,“细”才能让风筝飞得高;白色丝绸风筝,“白色”在乌云密布的天空更显眼,“丝绸”不易被风雨撕裂……一个不起眼的问题,却创设了学生争相对实验工具“品头论足”的情境。对实验工具“品头论足”的过程,就是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做中学”“悟中学”的过程。

2.制造冲突

制造冲突是激活学生思维、盘活课堂的一个妙招。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能让学生大脑快速运转、激活他们思维的“切入点”。

如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给予树》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金吉娅的品质。如何能让学生走近金吉娅,感受这个小女孩的无私与善良呢?执教教师敏锐地抓住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吉娅只把二十美元中的1份给了家人,却把39份都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原文中写道:“透过塑料口袋,我(金吉娅的妈妈)发现,她(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干了什么?”二十美元和五十美分差距很大,尤其是将这一差距直接化为倍数关系——40:1。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辩、去争论。在这一碰撞中,好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到最后自发地完成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这就是学习的经历,这就是思维的锻炼。

3.不断挑战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处于投入状态时,教学中还需注意维持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让学生持续处于活跃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阶梯式的任务,让学生不断挑战;或者利用课堂资源——学生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揭开雷电之谜》一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令人印象深刻,课堂接近尾声时,有个学生问:“富兰克林做实验为什么要带上他的儿子?实验这么危险!”教师让学生先进行两分钟的讨论,最终学生们总结出三个答案:①富兰克林想以身作则,教会儿子什么是“勇敢”;②富兰克林想让儿子当“揭开雷电之谜”的见证人;③富兰克林想万一自己牺牲了,儿子可以把这个伟大的发现告诉别人。历史的真相无从得知,但这些猜想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高度活跃思考的状态中,孩子们自发质疑、尝试释疑,在不断挑战中学习、成长。

没有挑战,就没有兴趣,尤其是对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课堂中不断经历挑战,他们的学习状态就会容易处在兴奋、投入状态,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被大大激发出来了。

学生可以经历怎样的学习,与教师的理念、教学行为息息相关。要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不充分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要改进课堂评价。但愿我们的实践与思考能引发广大教师一起追求“学得充分”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真实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军舰经历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图解军舰
背课文的小偷
打捞沉没军舰
你和军舰有多熟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造艘军舰自己炸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