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维构图推动区域高中历史教研的实践研究

2018-01-2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导图教研高中历史

◎ 阮 清

区域教研工作是教研员探求教育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发展思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不断改变非理性无意识的教学常态,最终帮助教师成长,走向专业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断变革,为适应新形势,近年来,我区历史教研方法已经逐渐从基于经验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研究路径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

自使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以来,区教研活动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渗透史学思想方法,而区域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成为教研的实践抓手。学科教研从思维导图开始逐步向思维构图发展,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启动大脑,改变思维习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教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的来源是听课调研及教研交流活动。因此结合转型期,三个课堂、学科育人、核心素养等形势发展需要,确立了目标持续连贯性的教研活动,主题为“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创始人是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他认为行动研究是将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优势相结合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没有不实践的研究,也没有不研究的实践,他强调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的结合。

库尔特·勒温首先提出了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即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行动即③应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策略④具体实施改善策略;观察即⑤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评测改善效果;反思即⑥反思改善效果;⑦如果改善效果不良,重新实施③—⑤步骤,直到改善效果良好,对研究进行探讨与评价,继而推广。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策略、重新调整实施改善效果。

在主题的引导下,教研活动围绕着“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根据教学情境和实践的需要,找到切入口,将主题细化,明确问题范围;计划一般是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确定活动目标并有效开展活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或共识。

二、项目引领,阶段落实

确定教研主题后,落实计划,必须激发教师的热情,发挥团队精神。勒温通过系统研究提出,团体做出的决定比个人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更持久的影响。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要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是格式塔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从使用华师大版高中教材之初,为了在课堂教学渗透史学思想方法,在确立教研主题“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后,结合学院项目,我们首先从“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开始,全区各校教师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带领下,学习课程标准,学科基本要求和思维导图等理论知识后,围绕主题对第一分册到第六分册从实行校际分工合作,交流研讨,反思修改,两轮后方有成效。在此基础上,利用区级课题“思维导图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从课到单元,从单元到分册,从简单到复杂,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的模仿迁移,使历史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更有趣。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2013年历史学科举办了“虹口区高中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竞赛”。这次竞赛面向全区高中学生,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设计历史教科书第四分册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作品五彩缤纷,体现了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给教师很大的鼓舞。主题教研使教学策略发生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维品质。

陈述性历史知识习得需要在理解基础上的信息编码与记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需要理解与实际操作,它们之间又形成了相互关联:思维支撑点需要历史细节化(史料化),历史学习活动要求逻辑支撑点的引导与组织(结构化)。近年来我们围绕教研主题,以寻找历史学科中逻辑支撑为起点,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构建系列课题,体现历史课程的本身内部逻辑与学习心理学要求,在这两点结合上它将会体现出新的意义,涌现出新的价值。我们先后做了以下的课题项目“思维导图在高中大型论述题写作中的运用”“从学业水平考成绩看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性”“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研究”等。

区域教研在课题项目引领下,为了达成高中历史课堂的“有趣·有效·有成”,区内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加强合作、交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使主题教研不断深入。

三、分层递进,提升思维

由于教师推进程度的不同,学生思维层次的差异,区域主题教研活动对不同学校实行分层推进。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放射性地展开思维,提高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还需要通过反映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揭示各项要素间的关联及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认识。[1]

在学习了《思维导图》和《思维脑图训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两者中能与历史思维能力相结合的部分,来帮助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提出“思维构图”。思维构图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体现一定逻辑内涵的图形,帮助教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基本规律,进而表达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和观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用图示的方式将无形的结构模式用有形的图画予以形象直观揭示”。通过将事物内部结构用形象化的图示描绘,继而对其内在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提升思维的实践过程。

(一)加强教师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对于教师,要示范,首先要学习,必须加深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思维构图的基础是内容主旨,因此要创作出符合内容主旨表达,并且能够体现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内容,需要教师在创作中反复思考,仔细查询史料,探寻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关联等。这也从主观上推动了教师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要模仿迁移,必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品展示,也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规律和方向的过程。学生模仿教师作品也好,自己创造作品也好,同样需要学生反复思考。只有对历史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才有可能创作出恰如其分的作品。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进历史课堂

对于历史课堂,要有成效,必须有趣味。思维构图的使用,增加了一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作品的创作也好,让学生帮助教师修改作品也好,让学生模仿作品也好,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手段。相比较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以及书本练习,以图形来表达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图形生动活泼的样式也更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亲近感,更愿意去思考,去实践。

(四)推进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对于区域教研,要转型发展,必须推进课程与教学研究。通过主题教研,借助课题研究,打造核心团队,抓住实践过程中新产生的问题,继续深入探讨研究,区域推广。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作为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的历史解释,因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因有别于过去的“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目标,我们希望从“思维构图——历史解释能力的实践路径”起步,在区域提升学生这一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关山. 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其运用[J]. 成人教育,2013(3).

猜你喜欢

导图教研高中历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