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
—— 从课程到学习的探索

2018-01-25陈永平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人素养学校

◎ 陈永平

学校教育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与各种辩证关系。然而,根据研究者多年反思,发现不少学校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把握不准矛盾本质,处理不好辩证关系,使实践形态偏重于一侧。课程设置有实施、少设计,重基础、轻拓展;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了个体潜能激发与情感、素养等目标;校本研修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建构。

作为一所上海市历史悠久的名校,复兴高级中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课堂改进的路径和策略,并取得明显的效果,引领当时高中教学改革的潮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背景下,针对上述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在发掘教改传统的基础上,复兴高级中学鲜明地提出“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以下简称“高低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引领每一位学生追求成功。

“高低结合”基于辩证的思维和智慧,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育人与育分的关系”等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均有适切把握和处理。强调对行动目标和落实目标设计的脉络性,也强调具体实施的情境性,由此使教育、教学、教研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神形并茂”的和谐状态。

“高低结合”的理念源自课堂教学,在推广和实践的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逐渐丰富,主要涵盖了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堂设计与教学、教师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三大板块。

一、建构“高低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跑道”衍生而来的。这个隐喻中,我们能想到的学校课程类型实际上有两种:一类是在高结构设计时先铺好跑道引导学生去跑;另一类是在低结构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跑的需求,持续跟进地搭平台、铺跑道。这两类课程一类可以保障学生“跑得起来”的质量,另一类可以激发学生“跑得更好”的欲望。

学校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中,要强化高结构设计的意识。这样的高结构设计包括了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上海市教育规划中长期纲要理念的回应,同时依据学校多年办学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包括关键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群、课程在内的系统的逻辑设计,从而把复兴高级中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七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设计为基础、拓展、特长、研究等不同等级,按照不同类型功能覆盖每一名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并获得成果。

例如,面对新高考背景下对英语听说要求的提升,学校对新高一年级进行了英语听说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利用小班化人数少、学生开口机会多的特点,引入了经典诵读和戏剧表演两个模块,不仅能使学生提升英语技能、锻炼口才,还能丰富自身内涵、领悟人生哲理以及培养团队精神等,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像这种能够引领学生“跑得起来”的课程设计是高结构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丰富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实现了从标准化教程到个性化学程的转变。

学校除了注重建构系统的课程来保障学生的综合素养外,也更为注重通过“跑道的创生”,激发学生“跑得更好”的欲望。我们通过低结构实施来创生出大量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关注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例如,学校着重强化的科技类体验课程,目的就是把“创新基因”植入每一个学生的素养结构。我们积极从外部借力,整合了上海市科协英才俱乐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外部资源,努力搭设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开放多元化的科创体验时空,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开发学生创新潜质,搭建了具有研究性、探究性的优质跑道。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探究反思的可贵,能够提升信息意识与技术运用,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更能够强化自我管理能力。

而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充分尊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在学校育人目标、课程目标的导引下,依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切的课程资源、选用匹配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为每个学生创设适切的课程的目标。

上述课程施行过程中,学校也结合核心素养的内容,设计了多元评价方式。不仅有学业成果评价,还包括了参与度、完成度、创新度、合作度等评价,甚至连工作空间的整洁度等都纳入了评价体系。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学校课程向素养教育转变的导向,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打造“高低结合”的有效课堂

“高低结合”的理念最初就是从理想的课堂教学萌发的:“高低结合”的课堂模式,鲜明地提出了一手抓学科素养培育,一手抓发展潜能激发。

有效教学中的高结构设计是指教学的目标、推进的层次、达成的效果,对这些要素都要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注重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脉络、突出知识的有序性和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点强调针对学科思维的训练、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的设计中加以“高结构”的考虑和谋篇布局。

低结构实施是指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必须要达成课堂氛围的宽松、话语体系的开发、思维方式的发散。低结构的课堂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具体课堂具体教学,既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空,又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互动。以上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为本,在课堂上“为思维而教”,允许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多样性表现,充分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拥有各种特长和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与自觉,呵护学生的生成与创造,涵养学生的智慧与人格。

复兴高级中学创新地将“高低结合”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共同打造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高效课堂。既保障了学生学科素养丰厚扎实,又能给学生个性、潜能展现与发展的空间,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果和课堂效益的最优化。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动三力”的课堂实施逻辑。

(一)课前驱动,夯实学生“基础学力”

通过学生课前梳理文本、吸收知识,做到文本驱动的目标专一化、梳理有序化、表达简约化、集成结构化,夯实学生“基础学力”。将知识梳理这个学习环节交给学生在课前完成,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放羊式自学,而是教师在专业有序的框架下梳理、编写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有序地学习并完成知识梳理的自学文本。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前学习有目标、有结构。

教师对知识梳理是关键,而目前不少教师的知识梳理是“炒冷饭”式的梳理,没有对知识重新整合加工,导致学生出现了“一听就懂,一考就不会”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策略的关注不够。学生储存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知识”,而知识运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效地提取知识。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提取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储存学科知识的方法,实现目标专一化;将提取学科知识的方法与策略,融入学生原有的储存知识的方法与策略之中,做到梳理有序化;将提取的知识内容通过简单的填空文本提炼出来,使知识的表达简约化;将学科知识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储存,做到知识的集成结构化,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提取路径体系化,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上学生同学同练、内化知识,创设载体“互动”,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开放化、问题阶梯化、剖析模板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完成课前驱动的课堂上,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以自主合作的方式研讨知识梳理的文本,教师适当参与并点拨。小组知识释疑之后,教师以有序的阶梯式典型例题为载体,创设小组式当堂同学、同练、同研讨的学习情境,教师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敛式的精讲,把梳理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创设载体“互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从上个环节“学知”到“知学”的转变。这一环节中,知识问题化是为了收敛学生的思维目标;“开放”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从知识记忆向思维提升的能力转变;问题阶梯化主要是“铺垫”,让学生“自悟”,从而实现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剖析模板化,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有效的“模仿”,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课后自动,激发学生“心理动力”

学生课后自我检测、巩固知识,精心组题使训练专题化、难度适中化、题型多样化、内容仿真化,激发学生“心理动力”。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加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所以,精心组题阶段主要是通过有用、有趣、有益的贴近生活的多样化题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专题、适中的题目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复兴高级中学“高低结合”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而言,是“翻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理解,学在课外;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练在课内)。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锻炼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学力。

三、探索“高低结合”的研修模式

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空间,要留有闲暇。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学科教学不能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科技能的学习,更要上升为学科育人。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里除了学到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对其一生发展有益的素养和品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够高瞻远瞩地规划学生的长远发展,贯彻立德树人,关注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情感与价值的引领;同时,又能够低头看路,关心学生的当下提升,让学生高效率、低负担地获得满意的学业成果,提升他们的发展自信心。“高瞻远瞩”需要教师有高结构的设计能力;“低头看路”则需要教师有低结构的实施能力。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育人能力,为“高低结合”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与课堂学习环境打造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把增强教师育人能力作为师训重点,重构教师培养体系,通过“高低结合”的师训课程让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我们调研教师学情、素养状态、不同的发展要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与培训课程,打造不同的研修模式。围绕“培育核心素养,提升育人能力”的中心,通过研修模式的高结构设计,将教育案例、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作为研修主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多途径展开培训工作。

我们在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活动中,不断探索“高低结合”的教师发展课程体系。既强调对教师理想信念、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各学科育人价值、学校办学价值观等目标与内容的高结构的顶层设计,形成对教师队伍在专业发展上内在规定性的共性课程,也充分尊重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提供各自选择性、体验性、探索性的发展平台,让教师达成课堂有特点、育人有特色、学术有特长的专业发展状态。

此外,我们还重视营造“高低结合”的学生学习环境,“高低结合”的实质就是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其关键落实点就是“问题本位的学习”,通过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基本素养有所悟、有所得,达到以“动”开“悟”的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探索,以“高低结合”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已经深入学校教师的心中,不少教师也因此取得了优质教育教学成果。从学校整体层面讲,在实践“高低结合”的教育理念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探索总结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不懈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复兴高级中学已经初步总结出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两点“眼高手低”的理念: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相结合,育人与育分相统一;三层推进逻辑:课前驱动,夯实“基础学力”;课堂互动,培养“思维能力”;课后自动,激发“心理动力”。

(二)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

我们将学校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艺术与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习活动七个领域。这七个领域又分为若干个层级,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基础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注重“双基”,以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要求;拓展课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主修、辅修为主要形式,注重能力培养,以达到学业水平等级考和高考的难度水平;特色课程以培养个体能力为目标,创造条件并配合专业指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研究课程则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

(三)探索出结构化的教师研训体系

有效教学需要智慧型的教师,学校在调研教师学情、素养状态的基础上,围绕“培育核心素养,提升育人能力”的中心,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了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师研训体系:有针对见习教师的规范化研修、青年骨干教师的沙龙研修、成熟型教师的教研组主题研修,还有针对高端教师的高地(基地)研修。复兴高级中学一直坚持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转型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追求“源头活水喷涌”的师资队伍建设境界。

(四)营造出优质的学生学习环境

在全面践行“高低结合”理念过程中,复兴高级中学重点建设了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科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意室、文科综合教室、地理专用教室等新型教室,积极推动与高校、区域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如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生物基因创新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共建未来出行创新实验室等。同时,学校还主动让高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和综合评价,以探索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为资优生的培养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当然,我们深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语境下,关于课堂教学变革的模式可谓丰富而多样。我们也不能对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寄予太高的期望,永远不存在一种包打天下的万能课堂教学形态。我们只能根据社情、校情、师情、学情,因地制宜地探寻最适合自己当下之境的教学形态。因此,我们提出的“高低结合”的教学理念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猜你喜欢

育人素养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