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初探

2018-01-24冯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

【摘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受特殊民族性影响,更具有难度和挑战。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过激的民族意识易引发学生群体冲突不断,多重压力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消极心理产生等,这些不特定的因素时刻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稳定。为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关键词】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安稳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93-0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给予特别关注和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在思想品德和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特性的一类大学生群体。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事关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落实,事关高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开展,事关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高校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1]。

一、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稳工作的因素

(一)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进入21世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持续增快,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乏一些精心包装后的思想观念变相进入国内,美其名曰“民主”、“自由”。部分外界分裂分子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情感进行反华宣传,国外宗教极端势力通过网络传播、私办经学、资助学费和生活费等方式,试图拉拢学生并灌输极端宗教思想。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理性判断和科学分析,错位的民族情感被恶意之人利用,进而做出危害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2]。

(二)过激的民族意识易引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冲突

民族意识主要来自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和利益的自我感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3]。当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文化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融入校园大集体,而在宗教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产生凝聚性,群体意识更强,表现出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政治地位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容易意气用事,失去理性鉴别真伪。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往往也会因为对各自民族的维护而上升到学生群体冲突,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三)突出的多重压力易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封闭的居住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差异化的生活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校园里显得无所适从。薄弱的基础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很难适应大学课程的强度与难度,高于平均水平的挂科率让他们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障碍,容易陷入被冷落和孤立的境况,给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出现孤僻、自闭现象。当面对家庭困难、学习困难、交际困难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日积月累的不良情绪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健康民族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高校当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课程、主题讲座、校园活动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民族意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合理分析民族事件,辨析极端分子阴谋,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防治群体事件,创造和谐校园环境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事件一般不是突然发生,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防范和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冲突发生时让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借助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突出问题,加强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发挥好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化解内部矛盾,缓和群体冲突。最后高校对待少数民族学生关注的民族事件、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等热点问题应设立“绿色通道”,快速回复学生疑问,解决学生难题,并通过创设校园论坛或听证会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和表达意愿的空间,满足学生的话语权,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4]。

(三)激发成就动机,疏导消极心理障碍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悉心培养的对象,把他们培养成振兴民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整个民族的寄托和希望,高校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激发成就动机。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才引导,帮助他们合理规划目标。通过少数民族骨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优秀党员座谈、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动机。其次,发挥特长,提高自我效能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独特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歌善舞、技艺精湛、性情奔放的鲜明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文体活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来激发民族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疏导消极心理。高校在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意适当提升少数民族心理教师的比例。少数民族教师更能深入理解民族学生的背景文化,和同背景的民族学生互动性更好,对民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工作效率会更高。

参考文献:

[1]闾四文.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朱美蓉.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5(9).

[3]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9).

[4]辛雪琼,周尧.防治大学生群体事件 创造和谐校园环境[J].学理论,2012(21).

作者简介:

冯敏(1989-),女,苗族,重庆黔江人,研究生,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