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

2018-01-24唐方文

文化与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美育

唐方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五项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本文就任务中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探讨美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学术标准来看,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实践性标准来看,一流的学科不但要为区域工商业创新做出贡献,而且要为区域人力资源做出贡献, 甚至还要为区域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做出贡献[1]。根据目标提出的建设任务,可以清晰地看出建设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创新人才”才能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只有“人才”才能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也只有“人才”才能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因此,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人才”,其根本在于培养“人才”。

那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人才”的特殊性,是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三方面,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方向:向内的教育和向外的教育,向内的教育是指大学教育要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强调大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人的价值观、人格、意志、品质、修养等。向外的教育是指大学教育应该传授学生的谋生技能,使其拥有一技之长[2]。知识探索和能力建设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谋生的“一技之长”,是“人才”中“才”的体现。而人格塑造首要属性是“人”——即首先要成为一个“人”,经过培养才能成为“人才”。因此“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蔡元培早在1912年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就提出了“健全人格”的思想,健全人格意指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个体以体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以智育和美育并重,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3]。“德智体美”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取向目标。根据我国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面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德智体美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

德智体美中的“美”,不能简单理解为“美丽”或“漂亮”,“美”不仅是作为欣赏客体的客观存在,也包括欣赏“美”的主体心灵活动和行为素质,还包括欣赏“美”的审美环境,而这其中欣赏主体的审美素质是“美”的关键,也就是美育。所谓美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4]。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其美育的精神却指出了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他的美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试图通过教育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人才,改变落后的国民素质,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初衷。[5]作为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就必须要具备“美”的素质。

“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主要是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做前沿研究和探索先锋,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决定了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并决定了企业生存的、国防军事的强弱、国家重大问题决策、甚至国家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双一流”建设的“技术核心突破”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原则,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但就目前部分高校在追求“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明显表现出对美育的不屑和忽略,在美育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轻视和走过场的表现,在具体执行中缺乏实际措施提高美育素质教育的实效。具体表现在:1、不重视美学规律,评价体系一刀切。2、急功近利,在狂躁中丧失美的心态。3、课程体系不完善,觉得美这东西“没用”。4、考核方式标准套用理工科标准,形式化和概念化明显。

二、美育的功能与作用

美育是什么?美育到底有没有用?在一些急需建设成“双一流”的高校看来,美育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对“双一流”建设中也没多少实际作用,美育的工作看起来做了,但却是基于上级规定和要求来做的,所以做起来也显得极为勉强,就为了完成一个能填表交差的表面性任务,而并没有切实意识到美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因为在某些人眼中,还有更重要的“真正有意义”和“评估价值”的东西需要去运作和经营,美育此时已成为一种累赘,甚至是妨碍“科研成果”进阶评选“双一流”的可有可无的内容。

美育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美”?美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对事物或人的肯定和称赞。汉代许慎《说文》中解释为“美,甘也”,往往是形容形貌好看和漂亮,进而引申为正面和积极的心理认知。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6]。美的范畴包括自然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心灵美(友爱和幸福感)、社会的和谐美。美是人的情感和情商的体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尚需求,是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衡量标准。

美育到底有什么功能和作用?美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已经回答并践行了美育,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他对美育的透彻认识并希冀以此作为改变整体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而美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在于它的普遍性和超脱性[7]。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分析过伐木工、植物学家和美学家眼中的一棵古松是截然不同的,伐木工看到的是这棵古松的实用价值,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研究价值,而美学家则是欣赏古松的美,这种欣赏显然来自直觉,来自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关系,这种无关功利与智力的直觉是由美感内蕴的快感引发的精神愉悦,审美不会破坏环境,完全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既要重视类似伐木工、植物学家类型的人才培养,更应该培养具有美学观念的人才,因而美育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1、美育是育人

美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是世界观的教育,美育并不是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画家或音乐家,而是切实做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一个人的美丑是非分辨能力是世界观的问题,是一个健全人格的问题。美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工程,美育需要从小抓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长期培养,才会形成初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大学的美育则是对世界观定型和进一步理解升华的关键时期,学生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取决于他们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他们将代表新一代中国的形象和竞争力。有不少成绩很好但走向歧途,或私欲膨胀、贪污枉法,或卖国求荣、泯灭人性的自我堕落甚至走向犯罪的案例。“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定决心,有完美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平等互爱、公平正直的品格,有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美育是社会和谐粘合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社会和谐,共创美好家园。一个充满分歧和分裂的社会,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人们的生活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国也经历过类似甚至更严重的社会分裂,百年前的中国军阀内战,民不聊生。蔡元培先生正是看到了民族素质的本质问题,才提出“美育替代宗教”的思路,他认为宗教毕竟是有派别和纷争的,但美的东西是人类共同向往和追求的,因此民族的素质应该从美的教育出发,追寻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生活,以此来消除民族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追求正确的世界观和对美的渴求。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并大踏步走向富裕安康的幸福生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党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提出全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重点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努力发展经济建设,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其中也包括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而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关键历史时期提出的努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战略性决策,从一个国家层面把美作为战略目标,是一个通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一个英明的决断。正是这个“美”,将中华民族56个成员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美育是生产力

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类进步,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在“双一流”大学评选中,科研成果是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许多大学为了成为“双一流”大学,几乎把论文和科研项目当成了唯一的条件,似乎大学只有科研成果才代表“一流”水平。这跟过去常说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样的,在不少综合性大学中,这样的观念依然存在,甚至是理工科的看不起文科的,认为“文科纯粹是玩嘴皮子”,而文科的则看不起艺术和体育的,甚至一些理科教授都不理解:跑步和唱歌也能评上教授?

这不是笑话,是现实,而且是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在各学科领域中,不少固步自封的学者就是抱着这样观念看待其他学科的。体现在学科资源分配和重视程度上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只有技术和科研才是社会需求的主力,是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其他的犹如“副科”,可有可无。

真是如此吗?看看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副科”,正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力。

比亚迪的电瓶技术世界一流,其汽车产品的口号是“542”战略,5即百公里加速在5秒以内,4代表全时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代表车型是“唐”,但事实上其销量并不理想,除了价格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和logo普遍不满,也就是说比亚迪拥有一流的技术和极佳的性能指标,但其外观却差强人意,甚至有抄袭痕迹。但自比亚迪高薪引进前奥迪设计总监,比亚迪“唐”第二代SUV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惊艳的外表吸引了无数粉丝,车还没上市就引发车迷爱好者强烈关注和热议,在这“看脸吃饭”的年代,美是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生产力。

一个只有技术而没有美感意识的人,只能是个工匠。美感是什么?是对生活层次的高度理解,是对人生境界的领悟,是对人最基本的关怀。我们的生活跟商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生产、销售和消费商品,商品的竞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影响商品交换的条件最重要的往往只有两个:实用和颜值,“实用”涉及技术层面,而“颜值”则体现审美需求。在实现消费过程中,往往“颜值”占据绝对优势。

手机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当年的“波导”手机,号称“手机中的战斗机”,性能强大,但其丑陋的外观和反人类的设计最终使其销声匿迹。而vivo、OPPO、华为等国产品牌,在众多技术强悍的对手面前,用他们精美的设计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设计伙伴,最终抢占市场。而昔日的对手如索尼、摩托罗拉等由于设计等原因也已经难觅踪迹。

美作为人的最直观体验,是所有技术支撑的目标。造一辆汽车,除了基本的运输功能和安全功能外,首先让人感知的是外观,现在流行说法叫“颜值”,也就是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汽车建造首先需要设计一个车模型,设想一个理想的状态,然后再动用技术力量去实现这个目标。建造一栋建筑,首先是根据人的审美需求,预先设想要达到的效果,然后再论证实现它的技术可能性,再从力学、结构等技术性要求去满足这个美的目标。可见,美在生产过程中是第一位的,是指导性的战略意识。不少城市建设过程中犯过历史性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意识到“美”的重要性,一味强调生产建设和工业化进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许多工程甚至是反人类的设计,造成安全隐患和诸多不便利因素,给国家和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难看出,美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美是最贴切人的精神需求,美能深入人的灵魂世界,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世界。不可否认科研工作是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发展力量,但美却是人类崇高的理想境界,是科研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会在科研、管理层面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些国家栋梁将决定国家的未来和竞争力。如果我们的高级人才不具备对美的认识和高品位的审美能力,那将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什么样子?我们还具有怎样的竞争力,更别说以文化软实力影响世界了。

4、美是生活方式

美最终是彻底地改变人的认知和意识,是对人生观的升华和改造,进而影响到人的具体行为和社会形态,从而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是和谐和幸福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正是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而“美”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细节构成的,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源自我们对自然美和环境美的真切理解,而这正是美的核心所在。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基于一个国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提出的口号,也是作为全人类应该遵循的法则和方向。

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行为约束上,更应该升华为全民族的基本素质,真正理解美的重要性。而生活方式中的各种行为细节,在《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慎独”既是生活方式的崇高境界,只有真正理解了“美”在生活中的意义,才有可能达到“慎独”。而“慎独”则是真实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在细微处表现为各种行为细节,能做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作为一流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具备这种“慎独”的修养,大学培养的人是精英,是人才,特别是走向决策岗位的精英人才,在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更应该成为楷模。

5、美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梦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更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复兴的成就上。物质文明是生活改善的基础,是衣食住行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条件,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和标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更应该体现在精神境界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上。

一流大学不能眼里只盯着物质发展的学科,更应该引领社会的精神风貌,不能只培养一群“技术精英”,却缺少美感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一流大学应该是文化和艺术的先行者,是美的倡导者和创造者。

三、美育的方式与内容

习近平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流高校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美的认识,崇尚美的精神境界,重视人文关怀,才能正确运用科学的力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美育的内容包括美的理念和审美观、美的形式与欣赏、美的行为与态度、美的创造与生产、美的要素与构成。

美育首先是观念意识教育,即自然观、人生观、宇宙观和世界观,美育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东西方对于美和美育的理解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认识和甄别。西方的美学主要包括以柏拉图和鲍姆嘉研究感性认识,是以“美”作为研究对象的;黑格尔则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立普斯认为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席勒则是系统地将美学研究理论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学者,提出通过美育的途径改造人,他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8]。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心灵深处的感悟,儒家的孔子有“成于乐”、“游于艺”的观点,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并强调“乐”和“艺”对人的教化作用,孟子(《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便是把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定为“美”的人的条件。而老庄思想则更强调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 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一种顺应天地之“道”来阐释人对自然和世界的关系。这些中国先贤的智慧,根植于中华大地,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升华,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道德标准。一流大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更应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一流大学的人才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成为道德高尚和引领社会和谐的完美人才。

大学的美育方式主要包括美学课程、会展、活动、竞赛、校园规范、环境建设。但总的说来,美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循美育教学的方式,不能一刀切,以一个标准衡量美育教学。

美育最大的特点是情感体验和素质教育,美育并不能通过一系列的公式和法则得出标准答案,因而美育不应该以理论研究和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应该重视对美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以沉浸式和探讨等方式去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一流大学的美育教学离不开优秀的美育教师,美育教师包括各类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文学、哲学等优秀教师,教师对美的理解和研究是带动一流大学美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9]

四、对“双一流”大学的美育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的发展成熟需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10]

美育不是说要将学生都培养成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美育并非等于艺术教育,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精神境界与情感教育,进而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一流大学建设中德、智、体、美四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要求。

美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美育的去功利化,美育不能取代德育,在一个以“真善美”为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真不等于善,同样善也不等于美,这三者是作为一个完美人格的三个不同方面。而美育是其中一个方面,而美育并不与知识、道德完全对等,而是一个以人的直觉和审美为目标的教育体系。美育更多的是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层面进行熏陶,从而使人真切体验和感悟美的境界。

美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人为细分的结果,其实严格地划分各学科的界限是很难的,美育与其他学科一样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大学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的建设就更能体现现代人类知识系统的一统性,跨学科学习成为现代创新的一种趋势。学科创新实质上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难度特别大,跨学科研究之所以在大学难以推行,是因为它动了传统学科的奶酪[11]。而打破学科壁垒,让美育成为各学科的选修课程成为一流大学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一流大学的美育方式,应该重点向自然学习、向经典学习。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法自然”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事实上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好,美学研究也好,“自然”是一个终极目标,任何违背自然和规律的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惩罚,我国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中,也经历过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运动和政策,最终我们还是在自然地惩罚中明白,有些法则我们是绝对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自然规律我们将付出更大的纠错代价。

另一个美育方式是向经典学习,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知识和思想的精华,经典中蕴含着真美,是我们判断美和践行美的标准。

双一流大学的美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

1、重视

政府的重视与对美育认识问题,教育虽说是教育部门的事,但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高等教育是通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政策则是高等教育的“风向标”,毕竟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有“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因此政府的政策和要求会对社会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也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指导方针。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政府不重视,而是很多时候关于美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说的恰是学校美育的鲜明写照。我国的大学办学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我们相比西方的大学有劣势,也有优势,就如同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领域,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在文化领域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提高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切实领会中央的精神,提高各层领导干部的认识高度,以引领社会评判标准,才能彻底改观大学对美育的重视问题。

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直接关系到美育的风向标和基本动力,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认可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一方面体现校领导的办学倾向和引导方针,对美育的教育和学生素质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教师层面来说,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及领导对教学工作的肯定,如果整个学校的所有学科类型评价体系都按一个标准执行,那美育显然是不适合的理工科的科研评价标准的。一流大学的建设应该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上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能切实起到引领学科发展、鼓励学科建设的作用,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把所有的学科按一个标准执行,把学生都培养成毫无美感的高智商低情商的科研机器。

3、美育课程改革

一流大学的美育课程应该重视教学方式的革新和探索,相关机构和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美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试验和摸索一流大学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国际美育教学经验学习与合作,使一流大学的美育能真正起到美育的引领示范作用。

美育以美学为基础,蔡元培曾经明确提出:大学美育,必须授以美学[5]。美学应该成为一流大学的基础必修课程,美育是审美能力教育,除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直观的审美体验和美的创造。在审美体验环节中,审美经典包括戏剧、影视、绘画、书法、舞蹈及自然美的欣赏与鉴赏都是有益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相应的学分进行学习。但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针对性,应该以鉴赏为主,让学生获得更多直观体验和感受,并以赏析的方式展开探讨。

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学生的社团和实践创新课程,可以让学生有直接动手创作的机会,不但是赏析和感受,更能创造出美的世界。

4、美育方式

体验式教学是美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展览和音乐会对学生的熏陶尤为重要。有很多大学建设有美术馆、音乐厅及演出舞台,还有些办有学生电台和广播,这些都能提供很好的美育体验环境。校园建设是最直观的审美对象,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和审美观念,这需要校领导有审美的眼光,并请一流的设计师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设计,环境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让美充分包围在每个学子的周围,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自然沁润和熏陶,从而养成尚美的人格。

艺术创作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美的理解,学生的歌舞表演、书画习作展等都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美感意识,很多美的概念只有转化成美的形式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但自由发挥的艺术创作有时会误入歧途,造成美丑不分,因此学生的创作活动还是应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引导和创作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但这些指导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正确辨识美丑,这需要指导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

结 论

一流大学需要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加强美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使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都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美的世界观。事实上从国家层面到各级领导,都知道美育的重要性,但具体落实到行动时,可能会出现轻视和走过场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育不具备功利性和实效性。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眼光和意识,一流大学不应该沦为只重视技术的培训机构,应该成为一流思想的孵化基地,成为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胸怀的人才摇篮,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际形象和竞争的需要。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美育教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