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莱华人宗教信仰研究
——以腾云殿为例

2018-01-24赵凯莉

文化与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腾云文莱神明

赵凯莉

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北邻南中国海,东部、南部和西部和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洲接壤。其全国面积为578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1.7万人,其中华人占10.1%,约4.1万人[1]。文莱于1929年首次发现石油,随后进行大力开发,石油产业进而逐渐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

据文莱华人的口述,早在1912年,文莱都东县就已经有华人。他们一般是从马来西亚的纳闽迁徙过来,祖籍多数是福建,也有少量的广东籍。当时,这些华人主要从事小买卖,也有人在锯木的板厂做工。绕尚东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文莱华人的历史进行过整理,1911年在文莱定居的华人已有七百多名,多务农和经营小本生意。而自1929年发现石油之后,大量华人特别是技工涌入文莱,并从事石油开采工作。随后,华人开始在文莱安家落户,并逐渐形成规模。从籍贯来看,文莱华人多数是来自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尤以福建籍居多,而来自其他省份的华人屈指可数。从人口总量来看,华人数量最多的是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其他三个县区人数仅数千人,并不断向首都迁移。从分布来看,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数福建籍华人最多,马来奕县数广东人最多,其他县区则各省都有。

当前,国内关于文莱华人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成果是通过华人社团去讨论文莱华人社会。早在1989年,马来西亚学者杨庆南已经开始关注文莱华人社团,并列出了当时所有的社团;新加坡学者绕尚东于1991年出版的《汶莱华族会馆史论》[2]则是一本关于文莱华人社会、华人社团和会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书中,作者对于不同时期华人的人口分布、职业、教育以及华人社团的构成、转变进行了详细的概述。该书着重介绍了华人社团的相关情况,并将其分为地域与方言团体、职业公会、文化与娱乐、福利与互助、宗教等几大类。同时,一些国内期刊里也有文莱华人社团的相关研究。万晓宏[3]对于文莱华人社团的成就和担忧进行过研究,文莱有40多个华人社团,都是经济文化方面的,而且主要是地缘和业缘方面的,血缘方面的基本没有;华人社团最初成立的宗旨是联络乡谊,争取会员权益,加强同各华人社团的合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莱社会繁荣贡献力量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会馆组织面临老化的问题。广西大学的黄瑛[4]在探讨“一带一路”建设时认为华人社团有利于维持和发展华族认同,进一步支持两国间的中国—文莱友好协会、中国—东盟友好协会宁夏伊斯兰友好促进会等社团、华人文化组织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一些讨论文莱华文教育、中-文两国关系的论文中也提及了华人社团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华人社团一直力争政府津贴[5],文莱福建会馆协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文艺演出加强了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6]。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对文莱华人的关注较少,尽管有了一些关于文莱华人社团的变迁、发展的成果,但对于宗教信仰和其他华人文化仍缺乏。本文以文莱腾云殿为个案研究,通过其发展脉络和时代变化,尝试得出关于文莱华人宗教信仰的一些结论和体会。

一、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

文莱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宗教氛围浓厚。同时,对于其他宗教的限制也很严格,全国仅存在三座教堂和一座华人庙宇,即腾云殿。日后,文莱政府也不会再承认新的宗教场所。根据统计,文莱穆斯林人口占全国的67%,佛教徒13%,基督徒10%,以及其他宗教信仰者10%。[7]

尽管文莱的华人宗教信仰受到限制,但大多数华人仍有有宗教信仰。由于居住在文莱的华人来自中国沿海的不同地区,以福建、广东、海南居多,其宗教信仰自然也受原乡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首都区以福建人居多,所以腾云殿所供的神明和福建的民间信仰相似,共供奉广泽尊王、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注生娘娘、福德正神、中檀元帅等8位神明,境主是来自福建南安的广泽尊王。海南籍华人则有天后(妈祖)信仰。同时,也有少数华人因其他因素信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在一些非首都区的县区或乡下的华人住家里,也会有观音、八仙等其他神龛。在华人餐厅里,祭拜最多的则是关公。除此之外,源于台湾、经香港传到文莱的一关教也有部分华人信众。

文莱华人宗教信仰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定,没有佛、道之分,也没有受地域的限制,更多的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中国宗教……之间存在着模糊不清、难以区分的地方,它们都在不断发展, 以致这种或那种宗教的各自内容与其它宗教的内容融合,或对后者有所影响。”[8]这种“模糊不清”在华人的宗教信仰也有体现。再者,拜神求神、遇庙烧香也是海外华人希望在这异国他乡艰苦奋斗时,不同的神明都能赐福自己。有学者在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时也发现,“诸神并存的现象说明马来西亚华人不是一神论 , 没有唯一神, 无论什么神仙对我有用 ,只要能保我平安, 保我升官发财, 我都会去拜的 ,且并不认为会发生冲突 。这种逢庙烧香、遇神磕头的实用主义信仰模式与华人身处异乡他国的历史处境不无关系。”[9]而腾云殿之所以香火一直旺盛,除了它是境内唯一的寺庙,也是因为到殿内祭拜的除了福建籍华人外,也有其他籍贯的人,甚至是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华人也会来祭拜。尤其是每逢境主神诞,不管是观音信仰还是天后信仰,或是无神论者,都会带着祭品前去祭拜,以求赐福自己和家人。

二、腾云殿概况

腾云殿的前身是1918年兴建的腾云寺,其现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中心地带,毗邻皇家广场。20世纪初,沿海省区国人大批下南洋谋生,不少来自闽粤琼三省的华人也辗转到文莱。由于很多华人特别是福建人早期在国内都拜神信教,再加上在异国他乡生活困苦,与家乡联系也非常困难。所以,将原乡的宗教信仰带进文莱,也是与家乡产生了精神联系。宗教场所也就成了当地华人满足自身信仰需求和与乡亲互通交流的公共场所和精神家园。当时的文莱并没有寺庙,所以很多闽籍的善男信女自愿捐资兴建了腾云寺,而“除了汶莱坡的捐金外,也收到了不少纳闽坡和林梦坡的喜捐大金。”[10]

随着二战的爆发,婆罗洲被日本占领。根据腾云殿理事口述,当时炮火几乎将整个文莱夷为平地,庙宇周围炸弹巨坑比比皆是,但只有腾云寺岿然不动,屹立在断瓦残垣中。1953年,由于政府征用地皮,腾云寺不得不迁址(旧址位于今斯市码头附近,当时的地皮由华人石文熟私人捐赠)重建。随后,在当时的华人领袖的的发动下,成立腾云殿委员会,向全文莱的善男信女发起募捐,用来建造新庙。1958年,腾云寺拆除。1960年,腾云殿建造完成。当时,英国政府和文莱苏丹对于华人的宗教信仰都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腾云殿的落成大典是由英国驻文莱第一任长官主持。同时,新殿所在土地是由现任苏丹陛下已故父王苏丹所赠,并且还另捐献四万元给腾云殿,用于新殿的建造和运营。

从正门进入腾云殿,走道右侧靠近大门处有一口天井,名为龙虎井。走过天井后便进入正殿。正殿共供了7座神明,分别是广泽尊王(境主,保国卫民、纾解民困)、玄天上帝(合家欢乐、出入平安)、关圣帝君(护国卫民、治病救人、生意兴隆等)、中檀元帅(即哪吒三太子,法力无边)、福德正神(保生意财源广进)、注生娘娘(管婚姻和子女)、保生大帝(保平安、防小人)。这些神明都是专门从中国福建“请”过来的。右湘房为办公室和会议室,里面供了田都元帅(音乐界、戏剧界的保护神)。

三、腾云殿的现状与特点

腾云殿作为文莱唯一的华人寺庙,其对于华人是很重要的存在,它是华人与文莱政府互动的产物。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殿内所供神明是各种信仰都有,这更多的是华人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其次,由于境主是一座民间神的缘故,对于神明的祭拜又具有闽南特色;再次,腾云殿一直是通过董事会来管理和运营,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方式越来越现代化。

(一)多种信仰共存

从腾云殿所供神明可以看出,殿内佛、道教信仰是同时存在的,且没有冲突。尽管如此,也有文莱华人认为,腾云殿只是一座佛教寺庙,根本没有供奉道教信仰的神明。但矛盾的是,每当神明圣诞祭祀时,祭品都是整猪整羊,而根据佛教的禁忌却又是不能杀生的。这种矛盾,体现了文莱华人对于信仰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实用性和目的性的考虑,这种考虑已经跨越了一些宗教的禁忌。或者也可以理解,宗教的传播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里已经发生了嬗变。这种情况,也不止是存在文莱华人社会,在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也是如此。再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腾云殿内的一些神明若根据中国宗教流派来区分的话,是很难将它归属为哪种流派,或者是本身就没有流派。这种复杂多样的信仰共存,可以理解成是文莱华人,甚至是海外华人寻找精神寄托的表象体现。

例如,腾云殿的境主广泽尊王是起源于福建地区的民间神,相传是一名叫郭洪福的人坐化而成。在腾云殿内,他既是属于道教,也是属于佛教。这种定义,是福建人自己的一种理解。与广泽尊王排在同一橱窗内的还有关帝圣君和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也就是关公,他是被佛、儒、道三家都称为神。玄天上帝是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神明。这两者都不是来自福建。据文莱福建籍华人回忆,幼时家距腾云寺较远,交通不便,家里的长辈会在一块红布上写上“广泽尊王、关帝圣君、玄天上帝”放在家里祭拜。而至于为什么这三座神明会放在一起祭拜,以及为什么腾云殿会供奉这8座神明,其中缘由暂不得考。除此外,福德正神也是福建人信仰最多的神明,也被成为“大伯公”,在当地很受经商的华人的欢迎。

总而言之,腾云殿是一个多种信仰共存的华人庙宇,是文莱华人在文莱寻求精神寄托的场所。尽管文莱华人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信仰,甚至一些华人并不能清楚分辨各个神明的流派,但都不影响其虔诚的祭拜和祈福。

(二)宗教仪式具有闽南特色

腾云殿每逢神明圣诞,会进行一些宗教仪式,为境内的善男信女祈福。最盛大的莫过于在广泽尊王和福德正神的千秋圣诞日。福德正神的诞辰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广泽尊王的诞辰是农历八月二十二日,腾云殿通常会将两位神明的诞辰连在一起,连续庆祝12天。在此期间,腾云殿会公演“歌仔戏”,虔诚的为神明演出。“歌仔戏”是起源于闽南地区的地方剧种,而这些戏其实是酬神的仪式。早期,在腾云寺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不少定居文莱的金门烈屿同乡移民,每逢福德正神和广泽尊王圣诞,就会搭起戏台,公演“高甲戏”(1956年,侨居文莱的林水聪将易名为“儒剧团”的“高甲戏”最终改为由“歌仔戏”,并沿用至今)。后来随着移民的增加,这些金门烈屿的先贤老前辈便决定创建腾云寺,一来方便善男信女膜拜,二来也有一个场所作为联系高甲戏之用。腾云殿落成之后,酬神演出的剧团多由新加坡或台湾聘请而来。中期,汶莱“群声儿童闽剧团”负起有关佛诞庆祝与地方庆典的大部分演出。现在酬神演出的剧团是来自福建厦门的翔安剧团。尽管腾云寺并不是只供奉来自福建地区的神明,但重大的宗教仪式依旧是带着闽南色彩。

在其他神明圣诞或是逢清明节、中元节时,腾云殿也会开设祭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平安。

(三)内部运作规范、管理现代化

在腾云殿落成的次年,即1961年,本着为神明服务的理念,负责庙宇内的大小事务及管理华人的福寿山,耆老前辈们决定成立腾云殿董事会。董事会的任期为每三年一届,迄今已经是第19届。董事会内部分工明确,分为董事组、监察部、秘书部、财政部、查账部、管理部、总务部、交际部、福利部,成员共计40名左右,平均年龄65岁以上。

自成立以来,董事会除了积极的推动所有神明的神诞盛典,与境外寺庙进行交流,也会经营慈善事业等。董事会针对佛教徒设立了“本外坡善信优秀子女奖励金”,鼓励当地的华人子女努力学习。丰厚的奖学金可以让学生家长选择学费较政府学校昂贵的中华学校就读,以传承中华文化。根据所赠特刊里的数据,从1983年至2016年,董事会共资助了17035名华人学生。这些奖学金的来源除了香客的香油钱、对外筹款,大部分是来自董事会的投资收入,包括出租土地和店铺等。

2015年底,腾云殿顺应时代趋势,设立了自己的官网。在官网首页,除了有创庙历史、理事列表、神明史略、活动图片等栏目,还设有专有的布告板,公布详细的活动安排。同时,腾云殿也不再向香客发放纸质的材料,都是发布电子稿链接在网上,方便需要人士自行下载。一方面,庙宇本就是火源较多的地方,存放大量纸质材料易引发火灾,并且也不环保。另一方面,通过网页查询相关信息比寻常发放和邮寄资料要更快。

与此同时,腾云殿董事会也是与政府沟通的有效对象,是华人维护自身宗教信仰的践行者。在文莱推行伊斯兰刑法的过程中,曾有意关闭腾云殿,以保证伊斯兰教的绝对至上。后经过腾云殿董事会及华人领袖与政府谈判,才得以保留腾云殿继续存在。

四、腾云殿的社会功能

托马斯·F·奥戴认为,“没有功能的东西便不再存在,这是功能理论的公理,既然宗教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着,显然它具有一方面甚至是一系列的功能。”[11]腾云殿的出现,是基于华人对于寻找精神寄托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同时,腾云殿作为一座都市庙宇,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有学者对都市佛教寺庙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整理研究,提出“即出家僧众的究竟解脱,僧伽层面的续佛慧命,精神层面的化世导俗以及社会层面的扶弱济困”[12]。由于身处文莱,腾云殿又出现一些不同于国内都市寺庙的特点。笔者认为其首要功能是个人信仰的满足,其次是提升华人族群的认同高与归属,同时它在促进文化华文教育及其他慈善事业也有巨大贡献。

首先,腾云殿的首要功能就是能够实现个人信仰的满足,这也是作为宗教场所的基本作用。腾云殿是文莱华人给予精神寄托的场所,这与华人向外迁徙和在文莱的变迁有关。在沿海华人往南洋谋生的过程中,以及在到达文莱后的艰苦生活,自然环境等现实条件的恶劣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使他们在依靠人力无法解决时,只能求助外力,即求助于神灵和宗教。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宗教是对永生的渴望和灵魂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人类害怕死亡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人类具有求生怕死的本能,在人们感到生命中出现危险的时候,宗教就会出现,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慰藉”[13]。所以,即使是在文莱华人在当时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大家也会集众人之力建造腾云寺。除了感谢神明在过去给予的庇护外,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这种信仰。在家乡会祭拜这些神明,所以即使在异国他乡仍会一直延续这种传统,寄希望以此种方式能继续得到神明的庇护。

其次,腾云殿既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社团。作为社会团体,它也起到团结华人和提升族群认同的作用。腾云殿战前称腾云寺,由福建移民所创立,后期为更好的管理与运营而成立了董事会。在董事会成立之初,为避免腾云殿变成一个地缘性的社团,成为“福建人的腾云殿”,当时丕显拿督林德甫建议,按一定的比例分别吸纳来自广东籍、福建籍和海南籍的理事,以团结所有华人。此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在增进华人团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从一个社区空间变成一个公共空间的例子在香港长洲岛也有发生。“一九零三年,惠、潮人为扩建庙宇,寻求广府人的经济支持,因而惠州、潮州和广府三族群达成协议,三者平分庙宇的控制权......自此,北帝变成不单是惠、潮人的保护神,且是广府以至全岛人的保护神。北帝庙成为全岛人都前往膜拜的庙宇,北帝诞亦成为全岛人庆祝的神诞,每年岛上打醮都以北帝为中心。”[14]

最后,腾云殿在促进华人教育及其他慈善事业也扮演重要角色。腾云殿作为宗教庙宇,财物部分来自善男信女的布施。同时,由于董事会在投资方面的运作,使得腾云殿也会有额外的收入。因此,在提供信仰满足的同时,腾云殿也会进行慈善公益事业,例如捐助华人学生、华校和关爱敬老院等。其实,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其应尽之义务。

“任何宇宙论的陈述或仪式的活动之所以令人感兴趣,并不在于它是真的或不是真的,二是它所展开的条例清楚的和连贯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一种文化及其社会结构。”[15]即使在谈论腾云殿具体宗教流派的归属时,是模棱两可的。但是这座本是起源于福建的庙宇,结合文莱华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改变,并逐渐被多数华人接受,最终扎根于文莱社会。

猜你喜欢

腾云文莱神明
画地为牢
恒逸(文莱)项目二期模块化建造可行性分析
悼童老
欧文莱广告页
王的神明
哪吒腾云闹海
文莱形象大使吴尊到南宁进行宣传
西方银行离开,中资帮助文莱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