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2018-01-24刘萍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刺绣文化遗产

文 / 刘萍

哈萨克族刺绣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在借鉴古代塞种、乌孙、匈奴、突厥、克普恰克、瓦克、乃蛮、克烈等部落刺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刺绣特点,并与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具有了独特的风格。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申报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Ⅶ-83)入选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为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刺绣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哈萨克族刺绣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新源县、尼勒克县、昭苏县、巩留县以及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和博乐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等哈萨克族人居住区。哈萨克族刺绣大体可分为毡绣和布绣两种类型,是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氏族部落开始用毛毡、丝绸、棉布和布匹做原料,然后再以本色或彩色毛装饰点缀成毡制品和布绣品,同时合理地引进了中亚其他相邻民族的刺绣品款式,做成了帐、被、垫、衣、帽、靴、鞋等多种用品,进一步推进了哈萨克族传统刺绣的发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生产销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哈萨克族刺绣的产业化发展停滞不前。哈萨克族刺绣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哈萨克族刺绣的消费对象以当地居民为主,自产自销是主要的销售模式,消费对象单一,只有少量能够售往外地。由于哈萨克族刺绣的手工业生产者主要为妇女,多以家族手工作坊的模式进行生产,整个手工作坊的管理封闭落后。拒绝外来有技术、有管理才能的人员加入,使得哈萨克族刺绣不论从经营管理、产品营销上,还是刺绣产品设计包装上,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距甚远。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于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需求越来愈少,致使刺绣手工艺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产品有限,收入微薄[2]。

任何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需要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刺绣更是如此。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哈萨克族刺绣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哈萨克族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哈萨克族刺绣生存状况堪忧。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只是将文件档案、图片档案、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进行保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专业人员才能进行使用,受众群较小。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传播效应,群众可进行便捷的查阅,有助于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哈萨克族刺绣,改善哈萨克族刺绣生存的社会环境,使群众自觉地投入到哈萨克族刺绣的保护活动中,使哈萨克族刺绣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资料的来源

通过建立哈萨克族非遗档案数据库,将原有的纸质或无形档案进行计算机录入,能够起到培养大众兴趣,保护哈萨克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哈萨克族刺绣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专业性、针对性指导的作用。石河子大学承接了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工作,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进行了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的原始资料收集工作。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资料的主要来源包括:

(一)民间征集档案

由于哈萨克族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刺绣遗产不仅依附于民族服饰、毡房、挂毯等,而且具有现场表演的特性。因此,哈萨克族刺绣的档案资料多来源于民间,来自传承人及生活环境。石河子大学在2017年成功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先后举办了多次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的培训工作,邀请传承人进行授课,先后培训200余人。这对于从民间收集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资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该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先后在农六师红旗农场、107团、奇台农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一带进行了大量调研,采访了传承人和手工作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资料档案。

(二)史料考查与整理

史料考查形成的档案指文化工作者为了摸清哈萨克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而查阅的各种相关史料,以及传承人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史料查阅发掘工作,如1980年编著的《哈萨克民间图案集》,共汇总了184种哈萨克民间图案,其中服饰、花毡、壁挂、床套、箱套等刺绣图案有163种。这是哈萨克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料另一重要来源。

(三)加工制作

加工制作所得的档案指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通过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载体而形成的,例如,通过采访、录音、摄像等方式将哈萨克族刺绣表演艺术转化成可以保存和复制的电子视频,通过扫描仪和照相机对刺绣作品进行电子化信息存档,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等。

三、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路径

我们将哈萨克族刺绣作品、传承人采访视频、刺绣表演艺术、研究史料文献等档案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设计研发“哈萨克族刺绣数据库”,将上述资料进行合理高效的录入,不但可使日后的检索、查阅、浏览更加准确快速,也能有效避免纸质资料的破损和遗失。“哈萨克族刺绣数据库”是建设一个拥有资料录入、刺绣图片作品欣赏、刺绣专家介绍、刺绣技艺视频表演、史料文献查阅、虚拟展示、查询检索的刺绣信息管理平台。在此数据库信息平台上又可将其分为哈萨克族刺绣图片及文献资料数据库、哈萨克族刺绣专家及刺绣技艺数据库、哈萨克族刺绣虚拟展示数据库。

(一)生成哈萨克族刺绣图片及文献资料数据库

哈萨克族刺绣图片及文献资料数据库主要收录哈萨克族刺绣艺术作品数码影像、文献资料的电子化文本,可按照地区、年代、刺绣作品类型等进行分类录入。“哈萨克族刺绣图片及文献资料数据库”主要依托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相关藏品。该科研团队通过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图片取样,现有高清数码图像500余张,相关电子扫描文献资料60余本。由数据库管理员进行双向管理,同时在图片质量与像素格式上严格把关,最终生成刺绣图片数据库及文献资料数据库。

(二)生成哈萨克族刺绣专家及刺绣技艺数据库

哈萨克族刺绣专家及刺绣技艺数据库是现代数据库较少涉及的一个领域,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数据库。人们只知道哈萨克族刺绣艺术作品,却不了解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哈萨克族传统的刺绣技艺。哈萨克族刺绣专家及刺绣技艺数据库的建立,是对在哈萨克族刺绣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人群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对于哈萨克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哈萨克族刺绣艺术文化与技艺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哈萨克族刺绣专家可分为两类录入,一类为哈萨克族理论研究专家,录入该专家个人简介、主要学术观点,哈萨克族刺绣论文或专著(与文献资料数据库相互使用),最终形成哈萨克族刺绣科研成果体系;另一类是在刺绣实践方面做出贡献的哈萨克族刺绣传承人,录入该传承人主要事迹、代表刺绣作品及表演视频,如第六师红旗农场哈萨克族刺绣传承人库拉西、新疆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传承人赛开尔·胡山等。同时在刺绣技艺数据库方面,哈萨克族刺绣技法丰富,包含十字绣、钩绣、垂针绣、珠子绣、贴花绣、镂空绣、钩针绣等七种绣法[3]。在考虑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通过传承人刺绣过程进行视频档案录入,完善哈萨克族非遗档案数据库,使大众在浏览数据库的同时,能够进行刺绣手工艺的学习,寓教于乐,激发和培养大众学习哈萨克族刺绣的爱好和兴趣。

(三)生成哈萨克族刺绣虚拟展示数据库

利用3D MAX、X 3D、Quest 3D等建模软件,结合Web 3D技术,可以将哈萨克族刺绣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通过影像数据、3D 模型制作等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哈萨克刺绣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利用虚拟技术通过网络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哈萨克族刺绣艺术,从而使哈萨克族刺绣艺术脱离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哈萨克族毡房虚拟展示,将哈萨克族毡绣作品陈列其中,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毡房的360度全景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既能欣赏哈萨克族独具特色的毡房建筑艺术,也能够感受到毡绣的艺术魅力。

哈萨克族刺绣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哈萨克族刺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哈萨克族刺绣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演绎出来,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涂苏别克.新疆哈萨克族工艺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2]方红萱.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手工业的变迁[D].西北大学,2013.

[3]陈晓艳.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4(12).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刺绣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清新唯美的刺绣
Tough Nut to Crack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