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2017年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

2018-01-24许文霞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档案馆职业

文 / 许文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变革与进步必然对档案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档案从业人员工作的环境、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档案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我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划定了更高标准。

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提升档案职业人员队伍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确保我国档案事业与时俱进取得新成就,成为摆在国内外档案学者面前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就目前而言,建立健全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最有利于国家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为优化我国档案职业人员队伍素质进行顶层设计与布局。因此,笔者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通过归纳已有研究成果,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以期为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在统计1998—2017年度关键词TOP20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分析。将近20年来关于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归纳为6个比较集中的主题。具体如下:

(一)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概念辨析

讨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概念是我们深刻认识、理解这一制度有没有必要实施、能否实施的前提。通过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有利于分清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其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继而让档案领域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能够借鉴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获得更多的制度优化和创新。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在档案行业的具体延伸与应用。职业资格制度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不同领域的实施必然有所差异。因此,针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概念解析、定义与解读,后续研究应嵌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政策层面的深入探讨。此外,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可做相应的对比阐述。例如,通过对比概念异同,突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比其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所具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进一步彰显档案部门实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净化档案人员队伍、提升档案人员素质、提高档案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加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科学制定档案人才评价标准,规范和减少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主观评价,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档案人才制度优势。

第一,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由档案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及强化档案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需要来决定。韩晓颖认为,从事档案职业需要一定档案知识与管理技能,对职业道德也要求较高。另外,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众多、环节复杂,例如,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存留与销毁、利用与服务等,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方能完成。可见,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切合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能为档案从业人员明确职业须具备的知识体系、管理技能、道德素养设定行业标准。

第二,建设档案职业资格制度是解决目前档案工作系列问题的现实需要。我国目前档案馆工作人员所存档案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性不强,这与档案馆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符合。档案馆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限不清,造成档案馆内在服务质量不高,档案利用率低。这充分说明我国档案馆人员准入方式存在弊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亟待突破。

第三,建设档案职业资格制度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社会地位、提升档案部门服务质量、改善档案馆社会形象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软硬件设施都有明显改善,档案馆数字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明显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档案馆的社会效益。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相关档案部门及学者应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建立积极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直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三)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我国档案界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全行业统一的档案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和考核体系。尽管北京、上海、贵州等省市已经出台相关条例,对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做出了规定,但现实中档案用人单位无证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现象仍然普遍。可见,关于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度仍旧有待加强,考核标准也依旧有待商榷。[1]因此,有必要分析目前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的现状,为构建全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奠定基础。

从已有文献来看,在我国档案职业资格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评审认证标准层级分明。各省档案职称评审对各层级档案专业职称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各岗位的档案部门人员考核在专业理论知识、工作能力规定上也有所差异。例如,类似于浙江省推出的档案初中级专业资格以考代评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的改革新举措,打破了单一评审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开不透明等系列弊端。二是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档案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互为依托。在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模式下,相关各省市档案部门建立了相配套的培训计划,如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等。

(四)国外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经验借鉴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从1994年开始至今,前后不过20余年时间,而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相关建设至今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了。相比之下,构建我国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仍是一项新事物,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完善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科学确立构建原则、尽快建立可行性方案,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兼容并蓄。[2]目前我国关于国外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的研究多数聚焦在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虽然欧美国家在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与探索方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我们理应辩证地借鉴与吸收;应结合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现状,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制宜,切不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五)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有利于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生根,建设成果落地。纵观国内档案学者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探讨,我国推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的支持。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140项职业资格。近年来,虽然国务院提出要逐步减少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明确目录保持相对稳定,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减少并非意味着要取消所有职业资格证书,更不是要废除职业资格制度,而是要督促对职业资格规范化的实施与管理。因此,现行职业资格目录下依然具有实行动态调整的空间。而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能为社会各项实践工作服务,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因此,尽快制定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提升档案工作的用人水平,应该是符合政策、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二是实践的探索。目前,我国有许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例如,在与档案行业较为接近的图书情报工作领域,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早已进入中国图书馆界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且相关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与实践调研。而类似出版发行、文物保护工程等这些与档案职业性质较为接近的行业,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初具规模,值得档案界认真研究,吸收其成功经验。

(六)实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如何科学实施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其中,周书生等在《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一文中从认证主体、认证方式、认证管理等多个维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完善我国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的认证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部分档案学者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具体实施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评价与展望

与其他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情况及国外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的完善程度相比,目前国内研究尚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空间。

第一,多为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调研。关于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从认证制度实施的价值、意义、可行性等理论层面展开探讨,对已实施“以考代评”的地区如北京、浙江、江西等省市的相关情况,缺乏实地调研。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必须满足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因此,国内的后续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实践调研成果,关注各地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实施办法、职业认证平台的实施方式、维护手段、证书管理制度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第二,多为宏观指导意见,缺少具体可行方案。在所检索的59篇文献中,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论,将档案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简单地与我国没有实施认证制度挂钩,凸显建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或者是简单介绍国外该制度的实施情况,认为我国也应当借鉴其成功经验。现有文献中普遍只关注到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带来的优势与好处,而没有考虑一旦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认证制度会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应针对认证对象、认证标准、认证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等问题不断细化研究,以提出切实可行、具备试点条件的可行性方案。

根据现行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职业资格设置、取消及纳入、退出国家职业目录,须经国务院审批。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必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惠及面广、涉及人员多的重大改革。为此,在宏观层面,应由国家级单位牵头实施,建立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要结合档案工作具体实际,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考虑各地区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差异性、同一类型档案馆的层次性,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论证开展档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可行性。在微观层面上,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应设定资格准入门槛,如一定的能力指标体系、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应基于档案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对档案职员角色分类和分层,建立不同级别的认定方式,实行终生认证与非终生认证相结合、专职档案员与非专职档案员双轨制;应处理好现有档案从业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档案教育、档案从业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关系问题。

三、结语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创新档案人才评价机制,为档案人才发挥本领、施展才华提供保障。因此,学者们应对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高度重视、着力研究,从理论上解决好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努力形成导向明确、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竞争择优的档案职业人才评价制度。该项研究工作将是我国档案从业人员迈向职业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将对提升档案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产生推动作用,为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黄依莉.档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发展策略研究.贵州省档案局、贵州省档案学会“纪念贵州省档案馆成立5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7.

[2]王新才,谭必勇.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J].图书情报知识,2005(6):18-22.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档案馆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when与while档案馆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