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档案网站建设

2018-01-24张江珊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用户

文 / 张江珊

李克强总理在201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促进“互联网+”的行动计划。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新特色。“互联网+”不仅仅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代表着新信息技术形态下无所不在的创新。档案学界不同学者从档案工作、档案公共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赵彥昌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策略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王协舟对“互联网+”时代的档案工作改革进行了思考。林杰、李颖对“互联网+”时代的档案信息公共服务进行了分析。田伟论述了“互联网+”视域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四重境界。向立文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档案利用创新。但学界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网站建设研究还鲜有论及。

“互联网+档案网站”作为“互联网+”计划落实的一部分,预示着我国的档案网站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档案网站作为“互联网+档案”的重要平台,通过自身的服务创新,将推动档案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必将促使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共享,扩展和深化原有的档案内容。另一方面,以“互联网+”的档案网站为导线连接起来的档案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公众以及线上线下的资源,将会催生出更加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一、“互联网+”时代传统档案网站的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互联网+”时代,不仅一些商业机构如“杰文档案”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加入到档案信息传播利用的行列,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也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公布档案参与其中,传统档案网站的地位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冲击,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独特性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1.权威优势。传统档案网站大多依托于各级各类实体档案机构,对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管控较为严格,目的是通过扩大其传播利用,从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它与一般具有商业性和随意性的档案网络传播平台有本质区别。传统档案网站,如中国档案信息网、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等,经过长期经营发展,所发布的每一条档案信闻动态,公开的每一条档案信息,代表的都是具有官方性质的档案局馆的声音,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2.独特内容优势。档案网站公开的档案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由于档案内容的原生性,公开传播的档案信息内容准确、权威,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剖析解读上具有强劲的内容竞争力。尽管“互联网+”时代,档案传统档案网站受到了冲击,但由于馆藏档案内容的原生性,仍然具备独特的内容优势。

3.资源优势。很多用户在产生档案信息需求后,仍倾向于从传统档案网站检索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这是因为档案网站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从信息资源优势上讲,绝大多数档案网站都拥有自己的数字档案馆或者档案信息库,这对访问者而言具有很大吸引力;从人力资源优势讲,档案网站的运营管理人员大多具备专业档案素养,因此在面对浩瀚纷繁的档案信息时,能够较好地甄别选择,并公布利用。

(二)机遇

“互联网+”时代是一场“指尖上的革命”。档案网站有助于提升信息服务效能,拓展服务空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国家媒体融合的政策。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6年国务院也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书》、《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国家决心通过媒体融合来提升我国媒体的影响力,档案网站承担着传播利用档案信息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与互联网、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找回用户,重新夺回信息传播领域的话语权。

2.用户市场变化的需要。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Talkingdata提供的《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月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达13.7亿台,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数为13.83亿人,约人均一台终端设备,流量经营时代来临。”[1]这一用户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档案用户信息需求和利用行为的重大改变,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阅读成为习惯。档案网站必须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提高档案网站的影响力。

3.技术创新的推动。从技术层面来看,传统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创新也是技术革命推动的必然结果,当前的智能媒体、植入式设备、社交媒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使档案网站的信息收集方式及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利用成本更低、互动渠道多元化。因此,档案网站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促进档案网站与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从而达到提升档案网站的吸引力、留住用户的目的。

二、“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网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档案网站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拥有巨大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档案网站与互联网不相匹配的问题愈加凸显。

首先,融合目的不明。当我们迈步在“互联网+”的大道上时,档案界究竟是如何思考“互联网”+“档案”的,到底何为融合?是档案网站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是组织机构的融合?是把不同媒介集中在同一数字平台上?李颖提出档案公共服务要“融合多元化网络服务方式”[2]。王协舟提出档案工作要“融入公共信息服务生态圈”。[3]向立文提出档案利用要“融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4]。 从档案宣传角度,张姬雯认为它是指融合资源、跨界合作,档案部门要进行阵地融合、跨部门融合、文化融合来进行档案宣传。[5]实际上,档案网站与互联网融合的目的还有些模糊纷乱。仅仅在档案网站上应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这还不能称之为融合,因其依然是档案网站与新媒体分别运作,是两条平行线;如果说融合的结果是融入公共信息服务生态圈,那档案网站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其次,主体动力不足。档案网站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传统档案网站而言,融合创新就意味着要转变既有的管理运营方式,意味着生产对象、内容形态、传播利用渠道、服务对象和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改变。而这些全新的改变要求运用全新的知识、技术、理念来维系,这种转型无疑是艰难的。而这种转型之所以十分艰难,究其根源在于主体动力严重不足。对于档案网站而言,“互联网+”的冲击还未触及生存的根基,按照固有的运营模式仍然可以生存下去,所以档案网站融合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当前各级各类档案网站做出的一些应对措施,或是为了响应行政管理的需要,或是为了追随国际档案行业发展趋势不掉队,真正进行自发、彻底的融合创新的档案网站还较鲜见。加之档案机构本身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导致我们在档案网站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方面非常不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再次,资金支持乏力。档案网站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如果投入不足,根本性的服务创新很难实现,也就不可能实现档案网站的真正转型升级。国家各级财政在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总额不少,但具体到档案机构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项目上,少之又少。根据财政部官方数据,自2008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安排资金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2016年共资助了944个项目,总投入有44.2亿元。[6]获得支持的多为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影视产业发展融合项目、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有关的融合发展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项目,档案机构并未获得这些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加之档案机构不像新闻传媒机构,自身缺乏盈利能力,因此,在档案网站的升级转型之际,难于进行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缺乏专项资金及自有资金支持,档案网站在信息服务创新方面所需的人才、技术、生产线设备购置等方面难以进行根本性的提升。

第四,用户阅读习惯畸变。“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具体地说,智能手机终端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这对档案网站形成巨大的冲击。为了生存发展,很多档案网站心照不宣地开始建设社交媒体,却没有真正地追求档案网站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事实上,“两微一端”有天生的短板之处:碎片化、随意性、杂乱性,这对于系统地获取档案知识及信息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档案网站要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不能盲目迎合用户的畸形阅读习惯,而把档案网站上的内容机械地搬到“两微一端”上,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要通过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功能的提升,积极主动地对档案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引导,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信息服务。

三、基于“互联网+”的档案网站建设思路

(一)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为王,对档案网站来说永不过时,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乏档案用户。在“互联网+”时代,档案网站要将独特的内容优势与技术结合起来,提升档案信息产品内容的质量,以及服务内容的精准性,从而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构建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及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和推送方法。数据分析团队的成员不仅要能搜索、编辑,还要懂社群、社区,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迅速提升了国家档案馆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根据数据分析团队的分析结果来把握当前的热点及趋势,及时调整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主题内容。将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基因和档案网站内容生产创意基因结合在一起,是提升档案信息服务品质的关键。

其次,创新档案内容制作、呈现和传播形式,吸引用户关注。新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创新档案内容制作及呈现形式,从用户需求出发,打造档案信息的多样化内容产品,尽可能地用图片、动漫或者视频来表达档案信息,促使档案内容可视化。直观形象的画面能增强档案内容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比如上海市档案网站使用的html5网站设计技术呈现出来的“党的群众路线档案展览”、“档案影像”、“上海记忆”等栏目,摆脱了枯燥的档案文件浏览方式,动态图像、照片与文字相结合,音频与视频相结合,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传播效果迅速扩大。

(二)明确融合目的,加速档案网站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档案网站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档案优势资源的整合。它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组织机构的跨界融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档案界与其他各界的跨界合作,能有效推动档案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例如,江苏省档案局与凤凰江苏网合作,突出家庭档案所衍生出的“国家记忆、百姓春秋”内涵,设计开辟纪念“国际档案日”网页,按照影、视、图、文并举的“凤凰”特色,在凤凰视频上传档案微电影,全方位介绍“国际档案日”相关知识,及时报道全省档案宣传周中与百姓人生、文化历史相关的活动信息。[7]二是媒体形态的融合。“两微一端”成为档案网站与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据倪丽娟统计,当前与档案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共有492个,剔除有档案之名无档案之实的微信公众号,共有336个[8],部分如贵州档案网站实现了双微与档案网站的融合,还有很多档案网站与双微平台是独立运行,需要加快融合步伐;与此同时,一些档案网站也在尝试与移动端的融合,成都市档案网站通过扫描二维码标识,就可以在手机移动端迅速打开移动门户页面,并分享到其他社交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档案网站与移动端的融合。

(三)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档案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网站的转型升级,是档案信息服务的重构,需要进行深刻的思维变革。“互联网+”的加号,绝非算术字面意义上的相加,而是有着乘数效应的叠加,是基于融合与创新后的放大效应。“互联网+档案网站”离不开思维价值观的支撑。档案机构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积极促进档案网站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档案网站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档案网站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是档案服务内容的深化。其次,它需要档案机构主动出击,与用户建立全面连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小众化的档案信息服务,提升用户的档案网站利用体验,从而为档案网站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主体促动力。再次,档案机构要积极抓住国家政策发展的机遇,主动争取国家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为档案网站的创新升级奠定良好的财力基础。

(四)深化“双众”参与模式,创新档案网站信息开发模式

“互联网+”时代注重发现公众的力量,它让公众的力量在新技术条件下觉醒,实现互联网条件下公众参与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结合,实现移动互联网下人人皆是“公民档案员”。借助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构建“双众”参与模式,创新档案网站信息开发模式。“双众”模式即“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利用公众力量的“众包+众筹”模式,它能使档案网站灵活运用“双众”模式,快速聚合档案网站创新服务所需的“人力、技术、资金和推广等碎片化要素和功能,从而形成资源流、创意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等系统互联、单元互通、接口互认、资源共享的循环开发圈”[9]。长期以来,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档案信息开发人员人手不足,难以满足大型档案数据库资源的著录标引及数字化工作;档案网站知名度及用户活跃度较低,服务创新不足;档案机构技术及资金力量薄弱,导致诸多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开发项目搁浅等等,而通过“双众”模式,可以较好地促进公众参与档案信息开发,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力、技术、资金及创新等问题。例如,美国一位专栏作家Machel在国家档案馆电子文档数据库中利用解密的中情局文件时,发现已解密的13亿文档中,国家档案馆由于经费有限,只公开出版1.1亿份,其余未公开出版的解密电子文档,用户只能在国家档案馆的电子阅览室利用,不能对其下载保存,用户利用极其不便。Machel与国家档案馆合作,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1.2万美金,花费四年时间将其余未出版的电子文档公开出版,促进了中情局解密文档的传播利用。[10]在信息时代,数据的无序化组织常态时刻挑战着用户的承受能力,因而信息建筑师们在设计档案网站时,更应设身处地地站在用户角度,而不是设置层层壁垒,简洁地将用户阻挡于网站门外。[11]104

综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档案网站的深度融合,将为档案网站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创新呈现可喜局面,用户和其他社会资本也将参入其中,真正拉近档案网站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距离,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档案网站建设机制相融合。

参考文献:

[1]Talkingdata.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mt.sohu.com/20170316/n483571137.shtml.

[2]李颖,许云龙.“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转型的思考[J].山西档案,2017(5).

[3][9]王协舟.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6(4).

[4]向立文,李培杰.“互联网+”时代档案利用创新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7(5).

[5][7]张姬雯.“互联网+”新媒体下的档案宣传[J].中国档案,2015(9).

[6]曹梦涵.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项目944个[EB/OL].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news/ zj/2016/08/1067950.shtml.

[7]赵彦昌,毛丽敏.“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8).

[8]倪丽娟,陈阳.“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微信建设的SWOT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7(6).

[10]Abha Bhattarai.My Crowdfunding Campaign: A bid to publish 13 million pages of CIA documents[N].WashingtonPost,2016-03-01.

[11]周林兴,刘星.IA2.0视域下档案网站建设策略研究[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三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互联网+融合用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