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渗透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2018-01-23孙其华汪广录

读天下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问题意识教学方式

孙其华 汪广录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解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应试能力矛盾的突破口。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如下:学生预习提问,教师概括共同问题,课堂合作讨论;教师预设问题却含而不露,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互问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例研究;教学方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学探索的起点。“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思维创新的根基,也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但是在当代的高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最缺乏的却是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也是解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语文解题能力矛盾的突破口。

一、 预习生成问题,展开课堂合作探究

有些文章比较艰深,教学中需要教师采取预习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内容相对浅显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预习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针对内容相对浅显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一) 学生自主预习提问

课前预习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质疑精神,促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提炼问题。

(二) 根据学情和教学重难点概括共同问题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收集和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共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关注焦点,经过分类分析和筛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具体操作上,经过分类和筛选,教师可以提炼和选定几道典型思考题作为教学导向与突破口。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同,关注焦点各异,提出的问题比较散。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关注点,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结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

(三) 课堂合作讨论问题

在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可以对教学设计中筛选的问题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他们在思考、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在互动、交流中生成答案。基于学生的预习提问和充分的自主學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已经挑选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可以从结构到内涵,从写作手法到文章主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学内容,对课文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实践证明,问题合作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二、 提升问题的艺术性,启发学生

(一) 充分解读文本,预设教学问题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要问题,为即将展开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交流做准备。教师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阅读中的核心问题,这样,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和问题探究时就能够有效指导。散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层面分析文章结构。教师要恰当选择提问视角,做好宏观引导,引导学生由结构到内涵深入解读作品。在《合欢树》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用问题预设指导学生交流以及师生之对话。笔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问题如下:文中写合欢树的文字并不多,为什么文章却取名为“合欢树”?“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怎样理解作者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的复杂心情?结尾处作者写那个小男孩有什么深刻含义?上述预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如下作用:第一,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检验学生所提的问题和他们给出的解答方案。第二,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用以引导和启示学生深入阅读。第三,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和启迪学生在质疑和解答中给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二) 课堂教学中预设含而不露的问题

教师预设含而不露的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开展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学会质疑,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方式。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具有艺术性,做到含而不露,如箭在弦,引而不发,把握问题分析的节奏和方式。教师要利用含而不露的问题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把思考和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质疑、讨论、交流,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三) 以“戴着镣铐跳舞”的提问艺术激励

学生自主提问和探讨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尽情质疑和各抒己见,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与问题预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宏观引导,以“戴着镣铐跳舞”的提问艺术组织学生提问和讨论。例如,笔者在教《合欢树》这篇课文时,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从标题和结构入手,重点突出文章的后半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思想深刻、叙述精彩,然后解读前半部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宏观引导学生提问的思路:本文标题是“合欢树”,哪一段开始出现“合欢树”,将文章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前后两部分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准确分析文本结构,进而分析文章更为精彩的后半部分。在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解答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有回答问题的表现欲。笔者请三位学生提问,他们提的问题基本涵盖了笔者预设的三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全班学生一起思考,共同讨论,在交流与互相补充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他们给出了较完善的解答。这样,学生在教师设定的问题范围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进而自由发挥,展现了自我。

参考文献:

[1]毛云瑞.高中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2]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孙其华,汪广录,山东省安丘市,安丘市青云学府。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问题意识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