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国在楚汉相争中的特殊地位

2018-01-23王振兴

孙子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项王韩信中华书局

王振兴 王 坚

齐国自僖公(前731年—前698年)起日渐崛起为东方大国,桓公(前685—前643年)时称霸诸侯,随后中衰,终为田氏取代(前379年)。田齐时期,经威王(前357年—前320年)革新,齐国再次跻身强国行列,先是将战国初年的第一强国魏国拉下马来,随后在宣王(前320年—前301年)和愍王(前301年—前284年)初期达到鼎盛,“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①韩非:《韩非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一时风光无两。但盛极转衰,乐毅伐齐令齐国彻底退出强国行列,虽然田单复齐,但元气大伤的齐国犹如一只受伤的猛兽躲在洞中舔舐伤口,再不敢参与诸国的争霸战争,直至为秦所灭。然而也恰是这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使得齐国成为东方诸国最少受到战火荼毒的地方。原本在战国后期表现最不出彩的齐国经多年积蓄重新成为人口繁盛之地。②秦灭六国期间,齐国几乎没有抵抗,遭受战争破坏最小;韩赵魏屡遭欺凌,损兵折将,不断遭受秦国蚕食,长平之战令赵国受到重创,彻底退出争霸序列;秦灭楚,战事惨烈,秦国举倾国之力才达到目的;燕国素来弱小,唯有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富庶的大国、强国,虽有乐毅破齐之耻,但在复国之后又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安宁岁月,国力得到了修复,齐国之迅速败亡,重点还是在于政治。正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赞“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间一都会也”是也!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63页。

秦末,诸侯并起,齐国趁机实现复国,再次步入历史舞台的中央,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秦末战争对齐地破坏甚大,但曹参相齐,采用盖公的清静无为之道,与民休息而民自定,“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464页。。齐地的民力率先得到恢复和发展。另据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和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所考证和统计,汉六年(前201)分封同姓诸侯王之时,位于原齐国境内的就有临菑郡、济北郡、博阳郡、琅邪郡、胶东郡、胶西郡、城阳郡七郡之多,地域之大居诸国之冠,亦可见其人口之繁盛。刘肥齐国无疑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大国。单论经济实力,恐怕唯有汉中央直辖的关中地区可与之匹敌。这使得齐国地区再次拥有左右天下局势的实力。

陈胜首义,天下云集响应,东方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其中田齐后人田儋起兵反秦,自立为齐王,齐国复国。不久,田儋在援救魏国的战役中被秦将章邯击杀,余部由其弟田荣统领。齐国方面听闻田儋战死,遂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拒诸侯。章邯进攻田荣,项梁救之,合并击败章邯。可田荣径自退出了反秦战争,回国争夺王位:

而田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齐相角亡走赵;角弟田间前求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田儋子市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平齐地。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08页。

田荣的退出使得项梁孤军对阵章邯,秦军增兵后军威重振。项梁向齐国请援,田荣却说:“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08页。但楚、赵两国并不买账,楚怀王熊心说:“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08页。

田荣不能遂意,竟因此不顾抗秦大业,坐视曾相助自己的项梁兵败被杀,由此与项羽结怨。于公于私,田荣所为都十分不妥。

巨鹿之战项羽率楚兵大破秦军,西进关中,田荣也都作壁上观。新仇旧怨的影响之下,项羽在分封诸侯之际有意对田荣削弱和钳制,他先是将田荣所立的齐王田巿改立为胶东王,从最为富庶的都城临淄迁徙至相对偏远的胶东,算是变相贬谪,继而扶植齐国末代君主田建的后裔田安为齐王,都临淄,与胶东分庭抗礼,更立投效自己的原田荣部将田都为临淄王,挖其墙角,进一步削弱和遏制田荣势力。如此则在原齐国境内制造出三足鼎立的局面,自西向东分别为济北国(田安)、临淄国(田都)和胶东国(田巿),此即所谓“三齐”。

但以上布局被田荣全盘否决,他逐走田都,击杀田安,甚至追杀服从安排的田巿,随后自立为齐王,彻底竖起了反楚的大旗!项羽怒而亲征田荣,荣兵败身死,但项羽不依不饶,竟然迁怒于齐人,在政治上犯下了大错。

面对楚军,“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10页。。这说明在齐国存在反对田荣甚至响应项羽的势力,这也是齐人希望安定局面、亲手除掉“动乱因素”而向项羽投效的一种表现,但项羽毫不放在眼里,竟然在齐国展开了一场大屠杀,“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10页。。项羽非但没有在合适的时候结束这场战役,抽身去平定其他战场的威胁,反而扩大战争规模,加深两国仇恨,实在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也许项羽把齐人也视作秦人一般习惯于蹂躏、不敢反抗的顺民。试图通过恐怖暴力以压服人心。但显然项羽错判了局势。当初,项羽先是在入关之前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于新安,继而烧杀掳掠于关中,秦人非但没有举兵反抗,甚至派人邀请项羽留做关中王。想必是秦人的逆来顺受助长了项羽的暴虐,使其无视民众的抗暴能力,故有此败笔。大屠杀非但没有压服齐人,而且将齐人推向了同仇敌忾的境地。如果说前期的反楚,齐人多为田荣所裹挟,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反楚则是齐人对暴虐侵略者的坚决抵制。此间齐楚之战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在争霸战争之外加入了抵抗侵略的因素:

齐人相聚畔之。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而汉王率诸侯败楚,入彭城。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10页。

田荣被杀之后,齐国真正的勇士——田横站了出来,网罗民众,领导齐人展开对项羽的阻击。恰在此时,刘邦率领联军攻入了彭城,项羽闻讯,暂缓攻齐,挑选三万精骑星夜兼程南下以救彭城。楚军大破联军,乘胜追击至荥阳而不能再进一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刘项激战之际,田横在齐国开始反攻,接连击败楚军,收复全部城邑,而后拥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自为相国,主持政务。不难看出,汉国与齐国事实上形成了相互支援的两股势力。田横采取了不同于兄长田荣的国策,他在收复失地后并不热衷于刘项之间的争霸战争,对内致力于齐国的稳定和发展。

和平局面持续到汉四年(前203年),韩信为夺军功,无视郦食其已经与齐国达成和平协议的事实,突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身死而齐国反目,齐楚握手言和,联兵抗汉,前者为了避免亡国,后者为了避免汉军从北面对自己形成战略包围和对国都彭城的直接威胁:

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韩信破杀龙且,追至成阳,虏齐王广。信遂自立为齐王。羽闻之,恐,使武涉说信。语在信传。②班固撰,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0页。

项羽对于北上救齐极为重视,由于自己困顿于成皋一线,且受到彭越在后方的不断袭扰,实在无法分身前往,故而派遣重要的宗族骨干项它和猛将龙且、周兰等率领二十万楚军前往救援。龙且曾与项声统兵大破英布,是项羽极为信赖的一员大将。但此战龙且过于轻敌,齐楚联军终被韩信击败,龙且被杀,周兰被虏,是为著名的潍水之战。此战对项羽造成极大打击,“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17、408页。。一个“恐”字,道出了项羽此间的内心感受。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凡亲自统兵的战役未尝败绩,对自己的战力有着极端的自信,唯有在龙且北上救齐被杀之后流露出了恐惧的情绪,甚至极为罕见地使用了游说策反的计策。项羽素来迷信武力,忽视谋略,更不屑于挖墙脚的伎俩,这也是他与刘邦最大的差别之一。但面对危局,项羽也放下了身段,不得不“出此下策”,由此更能看出此战对局势的重大影响,也说明了齐国对于整个战局的极端重要性。

韩信在击败楚军后,追击齐国君臣,俘虏齐王广,田横闻讯自立为齐王,继续抵抗,最终败逃至梁地依托彭越。韩信遣兵扫平齐国。

详加分析可知,征伐齐国给项羽带来了诸多麻烦,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诸多败笔。

第一,齐国反楚使得项羽无暇西顾,不得不放松对刘邦的防范,甚至接受刘邦的诡辩“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④班固撰,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页。。项羽身陷齐国战场,不能速胜,得陇望蜀的刘邦在稳定关中基地之后,东向出关,裹挟各路诸侯直指彭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此次军事冒险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刘邦的自信心和威望。群雄之中敢于和能够横挑项羽的对手唯有刘邦!倘若项羽没有陷入齐国泥潭,保持对西方威胁的警觉,刘邦绝不敢也不能迅速放手打破既有格局。齐楚相争,刘汉得利,此之谓也!

第二,田荣起兵,是推倒项羽政治布局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致其丧失了对天下的主宰地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经过一系列战争,项羽脱颖而出,特别是巨鹿之战,一举奠定了其霸主地位:“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3、3144、408页。故而由项羽来主宰秦灭之后的分封符合传统中国政治的游戏规则,无可厚非。但项羽遇上了田荣,这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田荣是第一个跳出来对项羽的战后安排说不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四处策动,串联反楚势力,给项羽制造麻烦,甚至极有可能通过彭越的居间联络与刘邦结成了反楚联盟: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叛项王,汉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3、3144、408页。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3、3144、408页。

(田荣)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越乃击杀济北王田安。④

由此观之,刘邦和田荣在同一时期都遣使赐彭越将军印,令其在梁地起事,下济阴与击杀济北王田安也很有可能是同一战争的两次战役,若如此则更能说明刘、田与彭结成反楚联盟的事实。⑤济北王田安都博阳(今泰安),济阴为今山东定陶,两地相距200公里。田荣在北面牵制项羽,彭越在侧翼对项羽进行骚扰,刘邦则趁机引兵直捣彭城。若非项羽挑选精骑,星夜兼程回军彭城将刘邦击溃,不排除刘邦从彭城挥师北上,试图与田荣、彭越聚歼楚军的可能。若如此,就不会有之后五年的楚汉争霸了。

田荣不但与刘邦、彭越串联,更在北方与陈馀合兵,田荣在这段时间成了整个反楚势力的中枢,实乃项羽的心腹大患。而以上问题的源头都在于项羽所主持的分封。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楚国上将军项羽主持分封事宜,依据战功开列出十八路诸侯,突出强调是否曾追随自己入关灭秦,司马卬、张耳、臧荼、田都等皆因追随项羽入关而从将领升格为诸侯王,本已为王的赵歇、韩广、魏豹、田巿、韩成等则因未曾入关而遭到项羽的贬抑。赵歇从赵王变成了代王,韩广从燕王变成了辽东王、魏豹从魏王变成了西魏王(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河南三国),田巿从齐王变成了胶东王,韩成所受压迫最重,先是不让就国,而后被贬为侯,最后被杀。另一个因为未随项羽入关而遭到贬抑的人物是陈馀。张耳、陈馀对于重建赵国作用甚大,先辅武臣,后立赵歇,陈馀为将,张耳为相,旗鼓相当。二人本是刎颈之交,但在巨鹿之战期间交恶,时张耳被秦军围困于巨鹿城中,危在旦夕,遣人冒死向陈馀求救,陈馀却自恃兵少而难以敌秦,不予援救。自此两人嫌隙渐生。张耳随同项羽入关而被封为常山王,陈馀却不得封。陈馀门客争相对项羽做工作,认为“陈馀、张耳一体有功于赵”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31、3131、3132页。,希望不要厚此薄彼。项羽不从,“以陈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⑦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31、3131、3132页。。陈馀嫉恨异常,忿忿不平,决心反楚并攻击张耳:

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扞蔽。”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31、3131、3132页。

田荣慷慨出兵,助陈馀大破张耳,赵地局面被彻底颠覆。田荣和陈馀在北方制造骚乱,为刘邦还定关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项羽筹划再三的分封方案尚未落实就遭打破,却不能诿过于他人。当初,他打破游戏规则,废怀王之约贬刘邦为汉王就已经为各方势力树立了一个反面典型,加之随后在处理义帝和韩王成事件上的短视,更使其威信不足以服众,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项羽背信弃义,以下犯上,其他诸侯多有效仿,臧荼就是其一:

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概言之,田荣反楚标志着项羽主宰天下局面的迅速告终,对其声威也是一次沉重打击。

第三,伐齐战役诱发英布与项羽的矛盾,为英布日后的反楚埋下了伏笔。英布乃是项羽帐下的第一猛将,以刑徒之身搏命厮杀,勇冠三军,裂土封王。但英布的志向仅此而已,历经磨难的英布无法抗拒富贵的诱惑,对其所擅长的战争迅速厌恶,再不想奔赴战场。面对项羽的征召,英布表现出了极端的厌战情绪: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项、英的以上嫌隙成了日后刘邦派遣随何离间二人、成功策反英布的关键:

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英布反楚有两大作用,一是吸引了楚军兵力,为刘邦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时机:

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从进程的发展来看,随何不辱使命,助刘邦达成战略目的。虽然英布在坚持了数月后仍被项声和龙且率领的楚军击败,却成功牵制了项羽的大量兵力,趁此之际“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京索之战的取胜,使刘邦暂时压住阵脚稳定了局势,也标志着楚汉之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是在战争后期进一步瓦解了楚军的实力。汉四年(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次年,刘邦撕毁鸿沟停战协定追击楚军,在阳夏遭到楚军反击而败,退守固陵,遂派遣英布与刘贾潜入九江,利用英布对旧部的影响成功策反了当地楚军,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7、407、3153、3154、3154、3157页。

第四,项羽盛怒之下,举措失当,深陷齐国泥潭,消耗了兵力,更使得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刘项之争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联络和动员更多的诸侯国攻击对手,亦即统一战线的问题。刘邦深谙此中要义,广结人心,树立自己宽而爱人、不吝赏赐的形象。反观项羽则是迷信武力,处处树敌,虽从短期来看无往不胜,但培养出诸多的反对势力。他们虽曾遭到压制,却从未被消灭,犹如受压的弹簧一般蓄势反击。项羽蹂躏关中,屠戮秦人,秦人无动于衷,反而迎立其为关中王,这是因为秦人在商鞅变法之后,眼中只有强者,没有道义,十足麻木。但东方诸国较少受到法家的戕害,尤其是齐、楚,素来对于秦法最为不适,两国民众血性十足,不畏强暴,成为反秦大业的生力军。项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竟然在齐人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实施清算报复:“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项羽的杀戮非但没能压服齐人,反而激发了齐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使得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军事上难以自拔: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

概言之,齐国是楚亡汉兴局面得以奠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齐国地位的体现,还可从韩信王齐期间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出。

齐国乃是大国,雄踞东方,故而韩信灭齐与伐灭北方四国(魏、代、燕、赵)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齐国位于西楚的北方,居高临下,南向直指彭城,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势。韩信自汉二年(前20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率领一支偏师,硬生生为刘邦开辟出北方战场,先后扫灭五国,威震天下,形成了对西楚的战略包围态势,因功大而请封为齐王: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

此刻刘邦困顿于荥阳,韩信却来请封,刘邦震怒不难理解,但韩信扫灭北方,占据齐地,举足轻重,绝不可怠慢。刘邦顿悟之后,遣张良前往齐国封之,以安人心。韩信王齐,不但引起刘邦侧目,也使得项羽紧张不已。项羽虽仍能在荥阳一线遏制刘邦,但龙且身灭,齐国入于汉,犹如一柄利剑悬于头顶,他不得不放下身段,遣武涉游说韩信背汉联楚: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

武涉的意图主要是希望韩信脱离刘邦,退出反楚阵营。韩信以刘邦厚待自己,不忍背弃为由推却。齐人蒯通则有着更加恢弘的盘算:“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那么蒯通为何有如此把握呢?原因有三:第一,韩信能力出众;第二,韩信手握重兵;第三,韩信占据有利地势: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69、469、479、3179、3180、3181页。

蒯通所言诚不虚也!刘邦所惧,一乃项羽,二乃韩信。韩信率一偏师,以弱胜强,横扫北方,充分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韩信手握重兵(不下三十万),帐下猛将如云,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可知,汉初所封列侯143人,其中明确归属韩信军的就达十余人,诸如曹参、灌婴、孔聚、傅宽、陈贺等皆为名将,王翥、陈豨、杨喜、季必、高色等亦军功卓越,行军期间,韩信还收服了赵将赵将夕、齐将旅卿、旅罢师,三人日后也皆以军功封侯。而这还是在韩信先罢王,后遇害,其势力必定遭到清洗打压的情形之下。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赞誉,韩信是当得起的。

战国期间,秦、齐、楚三国各据一角,呈鼎足之势,称雄时间最久。秦、楚交兵之际,齐国态度至关重要。观韩信灭齐后的态势,刘邦占据故秦之地,东向与楚争锋,韩信雄踞北方权衡天下,与战国期间三国称雄的态势非常相似。而这种局面的再现,除了人为原因,也与齐国所处的位置密不可分。齐国主体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此地历来为战略要地,顾祖禹尝言:“山东界南北之间,北走景、沧,南达徐、邳,东出辽海,西驰梁、宋,为辐辏之道。”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〇《山东一》。山东位于南北水路枢纽之地,北可拱卫冀豫,南则俯视两淮,远慑江左。韩非以之为五战之地,苏秦以之为四塞之国,田肯更以为三齐形胜,拟于关中,故有“东秦”之谓,形胜仅次于关中。郭沫若也曾强调说:“在七国中,处在西北部的秦国兵力最强;处在长江流域的楚国版图最大;处在山东半岛的齐国因为滨海的关系,擅鱼盐之利,货殖最富。”②郭沫若:《屈原简述》,《人民文学》1953年第6期。

凭借以上三点,蒯通试图为韩信谋划“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81、3183、482、483页。的终极目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韩信不用蒯通之言,“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81、3183、482、483页。。事后的发展却全部被蒯通预见。身为纵横家的蒯通战略眼光不俗,但韩信的良善恰恰是政治斗争的命门。

虽然韩信在武涉和蒯通的策动下终不忍背弃,深信刘邦不会辜负他所建立的不世之功,但刘邦从未放松对他的防范,先是在垓下会战之后重施故伎,迅速夺去韩信兵权,继而借口其为楚人,改封其为楚王。刘邦此举不难分析:韩信灭齐,再封齐王,在齐地形成巨大威势,为防韩信在齐地形成气候,故而迅速将其调离;再者,齐国城邑众多,地位十分重要,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在消除韩信威胁后,筹划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的事情,齐国自然须慎重对待,刘邦一时间陷入迟疑,赖田肯为之释疑:

田肯贺,因说高祖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81、3183、482、483页。

田肯想必为田齐后裔,对齐地十分熟悉,在他的进言中,盛赞齐国的富庶与形势的重要,特别强调“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田肯所论甚合刘邦心意。十余日后,刘邦册封“子(庶长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81、3183、482、483页。嫡子与长子素来最受重视,嫡子刘盈为太子,庶长子刘肥则被封到了最为富庶的齐国。由此开启了刘肥系宗室统治齐地的时期。

结语

关于楚亡汉兴的原因历代多有分析,无论是赞扬刘邦善于用人,战略得当,还是批评项羽迷信武力,过于残暴,举措失当,显然都忽视了齐国在此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窃以为,齐国方面对项羽的持续挑战,率先打破了时人对楚军震慑力的恐惧与迷信,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反楚势力的崛起,更牵扯和消耗了其大量精力。刘邦从中获益最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齐国也是秦末最不安分的力量,田荣兄弟相继主政,前赴后继,致力于主导国运,光大齐国的事业。先有鼓动陈馀乱于赵,拉拢彭越搅局,与刘邦形成战略呼应,再有举国奋进,抗击项羽,终又联楚反汉,败于韩信之手,身死国灭,仅留下“田横五百士”的千古传奇。作为配角儿的齐国在楚汉争霸的舞台上着实抢镜不少。

猜你喜欢

项王韩信中华书局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追韩信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亚父之死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