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
——农村现代化各种模式的探索

2018-01-23刘宇杰

中国农业会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华西村乡镇企业苏南

刘宇杰

所谓的农村现代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条件,最终实现农村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在我国,农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政治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苏南、温州、华西村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地方也相应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一、苏南模式及相关特征分析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模式的特点:一是与城市经济辐射密切相关,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立足为城市经济配套。与城市各种形式联合创造的产值占苏南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与城市形成各种形式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形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依托城市,依托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互相渗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二是在传统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仍沿用公社时代社办、队办两级社队企业。形成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和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层次。三是苏南乡镇企业以工业尤其是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因为苏南农业尽管发达,但农副产品上交任务重,除口粮外,能留下自己加工的少,加上较普及的商品经济观念,突破了就地取材、加工、销售的格局,走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道路。四是苏南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支援农业。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苏南模式”中的乡镇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两次改制,旨在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让苏南的市场内生力量发挥作用。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南经济的新亮点。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高地,它以不到苏州3%的土地、3.5%的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实际利用外资、31%的外贸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每千瓦时电产生GDP相当于24.3元、工业产值78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开辟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苏南模式的发展主要依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工业基础,始终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之路,成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文明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苏南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分工、分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多行业的内向组合与多渠道的外向开发相结合,促进了农村的全面繁荣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二、温州模式及相关特征分析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老百姓把脸皮撕下来放在家里,人到外面去做生意;干部把乌纱帽放在办公室里,人到下面领着老百姓去办厂子。温州模式又被称作“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场景。和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产品主要为大工业配套服务不同,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发展也不同。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扮演了“无为”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政府对民间的经济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温州模式特点:一是家庭、联户企业是温州农村非农经营的主要方式。二是乡镇企业通过市场体系来配置生产要素。温州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家庭、联户企业是在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在内的区域性民间市场体系中孕育成长的。要素市场的形成为乡镇企业乃至整个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是以日用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业。并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民间信贷等门类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生产要素的市场组合,使得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温州市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口号,积极引导、鼓励私营企业加强同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与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区域合作、跨国合作风生水起。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作为私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模式——温州模式呈现出四大新特点:一是资本流动跨区域化。温州民间资本总体规模庞大,这笔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工业投资、商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活动。一些私营企业还进军国际市场,如康奈集团进军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众多温州私营企业家。大量民间资本对外投资,形成了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温州外迁企业已达好几千家,温州籍人士在外创办工业企业好几万家。二是家族企业现代化。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传统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私企纷纷转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据有关门透露,温州市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企业数量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计划上市企业已经超过50家。其中,争取在2008年上报材料的有7家,计划在2009年上市的有14家,计划在2010年上市的有29家。目前,该市产值超亿元的800多家企业和上百家股份制有限公司,均为优质的上市后备资源,上市企业梯队基本形成,一批优质私营企业营造出温州私企“想上市、敢上市、争上市”的浓厚氛围。三是企业发展国际化。温州的一些优质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等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私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与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四是经济发展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行企业自律,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

温州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提倡“市场经济”还是“违禁”的,居主流地位的观念是,必须坚持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必须“为主”,市场只能“为辅”。温州模式之所以最终被认同,是因为经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从温州模式的实践中看到,与僵化的计划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效率很高。市场经济植根于温州,温州经济的发展便加快了,就业的途径拓宽了,市场供给丰富了,人民迅速地富起来了,政府财政的日子也好过了。“温州模式”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当时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北大刘伟教授说:“今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建立在依靠要素数量的扩大,同时还要依靠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而发展方式的转变,无非是靠两个车轮,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说到底是竞争的,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天生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和创新意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更多更直接地建立在效率和市场基础上的,这就为温州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三、华西村模式及相关特征分析

华西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沿江高速、澄杨公路穿村全境,无锡、苏州、上海等周边大中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之内到达。建村40多年来,华西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早在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先后成为“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回顾华西村从上世纪60年代建村至今的这段历程,实际上也是几代华西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奋进史。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600万元--2000万元。华西村党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营管理之路。他们在处理积累与分配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30%的工资,其余的7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三倍,但并不发给职工,而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对承包企业的超利润部分实行“二八”分成,二成上交村里,八成归企业分配。留给企业的部分,10%奖给厂长,30%奖给管理人员,30%奖给职工,30%作企业积累。承包者个人所得的奖金以入股形式留在企业,作为风险抵押金。

华西人几十年年的艰辛创业,使华西发生八大变化:一是村民变灵。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初中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86%。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的18名。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二是村庄变新。过去,零零落落十二个小村落,建村后小村并大村,茅房、矮房变新房。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迎来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视察。三是土地变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偿兼并、开发合作等办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黑龙江开垦荒地10000余亩。近几年,开发利用的土地,约等于华西本村原有土地面积的6倍。四是产品变精。1977年,村里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五是集体变富。改革开放后,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全村现有固定资产21亿元,一、二、三产总产值人均300万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万倍。六是生活变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七是贡献变大。20多年来,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本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精神,花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00多期,累计1万余人。八是环境变美。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村内旅游设施完善,可同时容纳3500人食宿。

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华西名言:“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说错话”。“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华西村的成功发展还得益于一切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一点是吴仁宝前辈反复强调的,细细想来并没有半点虚假,我们的党中央的指示最终目的无外乎就是人民的幸福、安康。华西村的人们选择了切合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政策、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集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成就了华西村的人们自己,也给全体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

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几点经验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现代化因素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农村,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农村逐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总结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引领中国农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变化了的世界形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为中国现代化战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他认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些思想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推进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离不开党尊重农民的选择和首创精神。邓小平曾经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而乡镇企业邓小平称其为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创造了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吸引了近两亿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这些具有旁边影响的创造外,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发展需要的各种创造,在江苏昆山市,改革开放以来,有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全国惟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等。正是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村现代化事业才能够高奏凯歌,突飞猛进。

三是村民自治,适时推进农村基层政治改革。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现代化,总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治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治理模式。作为基层直接民主形式的村民自治,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有力杠杆。农村经济改革以后,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利益保护的要求,在农民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中央适时总结推广了村民自治,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大创举,它不仅保障了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也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顺利进行的基石。孟加拉国总理秘书斯蒂克博士说:“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村民自治确实开展得很好,已经取得确实的进展,农村发展和民主建设得到了改善。可以说,民主自治在中国农村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传说或者是在听故事。我认为中国村一级的地方组织村民委员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的例子,它把希望和活力带给了广大的农村,他们能够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帮助中国的基层民主得到有力的发展。不应该从西方的民主观念来看中国的情况。中国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如果生搬西方一些不符合中国情况的东西,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四是发展工业,为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全国只有少数人在思考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制定号令全国的发展计划,不允许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苏南、温州、华西村等不同的发展模式等。从改革开放前“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一统天下,到各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昭示出了人们在发展理念上的日益成熟。不同发展模式的实践表明,各地必须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走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苏南、温州、华西村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也表明,在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把发展重点放在乡镇企业特别是现代工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华西村乡镇企业苏南
苏南年俗亦动人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路先生,我错了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