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际强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急性咳嗽的经验*

2018-01-21梁浩斌郭明凯指导李际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青龙汤桔梗少阳

梁浩斌 郭明凯 指导 李际强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李际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中医诊治呼吸病、热病(感染性疾病)及老年病。其师承晁恩祥、李士懋2位国医大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深得各位名家的真传,并有所发扬。李师在治疗急性咳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证中《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咳嗽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 周)及慢性咳嗽(时间>8 周)[1]。 《素问·咳论》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 因此,咳嗽分类繁杂,明代张景岳简化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2类,急性咳嗽一般归属于“外感咳嗽”范畴。李师认为急性咳嗽多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肺而致,因患者体质的不同,邪气有所变化。如患者素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后,易从寒化,而见内外皆寒的临床表现;而素体阴虚者,感邪后易从热化;素为痰湿体质者,更易招外湿为患,内湿与外湿相合。肺为娇脏,肺为华盖,邪气极易伤肺,金实不鸣,而为咳嗽。李师认为治疗急性咳嗽,首要任务是清除外邪,结合患者体质进行调整,常应用六经辨证,善用经方,多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于李师,现将李师治疗咳嗽经验总结如下。

1 急性咳嗽的分型与辨证论治

1.1 风邪咳嗽(包括太阳中风证)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易袭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华盖,肺主表,故风邪最易犯肺,肺失宣发肃降,则患咳嗽病。风邪犯肺之咳嗽,简称“风咳”,临床表现为:咳嗽呈阵发性,恶风,突发、突止,变化莫测,咳声清脆,连连作声,咽痒,脉浮等,无明显寒热表现。晁恩祥国医大师对“风咳”有较详细的论述,并且研制出专门针对“风咳”的“苏黄止咳胶囊(汤)(由麻黄、紫苏叶、地龙、枇杷叶、紫苏子、蝉蜕、前胡、牛蒡子、五味子等组成)”[3-4]。 李师在传承晁恩祥教授经验的同时,针对“风咳”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为主要治法[5],常采用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口服或以汤剂加减,或采用自拟“风咳方”,方以升降散、桔梗甘草汤、止嗽散、三拗汤等合方(僵蚕、蝉蜕、桔梗、甘草、麻黄、苦杏仁、白前、紫菀、陈皮、紫苏叶、五味子等),根据兼寒、兼热之不同,而有所加减。升降散是明代杨栗山所创,其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此两味专为疏风所设,李师曾实验证实升降散对于流感有一定治疗作用[6-7]。桔梗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咽痛证,由桔梗、生甘草两味药组成,为后世治疗咽喉痛之基本方,咽喉为气体出入的通道,若咽喉不利,必影响肺之宣发,故以该方疏风宣肺,清利咽喉。三拗汤源于仲景,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其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有宣肺解表,止咳化痰之功,若患者汗多,可用炙麻黄代替生麻黄。止嗽散是治疗风邪犯肺的常用方,源于《医学心悟》,以紫菀、白前、桔梗等利肺止咳擅长,而解表祛邪之力略显不足。

根据六经辨证角度,有恶寒、恶风、咳嗽、头痛、脉浮者,属于太阳表证,尤其临床表现为恶风、汗出、鼻鸣干呕等,甚至有汗出而喘者,此为“太阳中风证”,李师常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咳与喘均为肺气上逆的表现,因此对属于太阳中风的咳嗽可应用此方。方中桂枝汤以解肌表之邪,除内迫之势;厚朴、杏仁以下气,平肺气之上逆。鼻塞、喷嚏者,加苍耳子、辛夷花以疏风通窍;咽痛、咽痒者,加牛蒡子、桔梗、玉蝴蝶(又称千层纸,为利咽之良药)或马勃。

1.2 风寒咳嗽 (太阳表寒证) 太阳表寒证在临床多见,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夏季天气炎热,若贪凉食冷,或由高温的室外进入寒冷的空调房,易感寒邪;冬季则可直接感受寒邪。根据患者体质之异,有患者属于阴虚体质,感寒后迅速从而化热,形成外寒内热证,或本有郁热,外束风寒后,郁热更甚;平素痰饮体质者,外感寒邪,则易形成外寒内饮证,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为临床急性咳嗽的常见类型之一。

感受寒邪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声重,咽痒,恶寒,无汗,头痛或发热,甚则喘急,脉浮紧。形气、病气俱实者,用麻黄汤加减。《普济本事方》云“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紫苏散由三拗汤加紫苏叶、桑白皮、青皮、五味子组成,疏散风寒同时,兼能止咳化痰。外寒内热者,除表现表寒证外,还有口渴、气急等郁热表现,治疗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该方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这是外寒内热咳嗽的基础方。

《伤寒论》提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提出了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是外寒内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李师参考聂惠民教授 《伤寒论与临证》[8],归纳了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要点。1)有水饮表现:如面如水色(青、黑)或面部虚浮,咳声重浊,咳嗽时胸胁引痛,痰多呈白色泡沫痰(落地成水)或痰呈半透明样,鼻流清涕,流泪多,或形体肥胖等。2)咳嗽时间:日轻夜重,感寒时出现。3)受体位影响: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在平卧时更明显,由于湿性下趋,可伴有背部恶寒或是胸胁引痛的特点。4)舌脉:舌质胖大,或有齿痕,苔水滑,脉弦滑等。小青龙汤方中药用麻、桂、细辛发散风寒以解外邪,用干姜配半夏温肺脾之寒以化痰饮降逆气,用芍药、五味子、甘草以助止咳平喘之力,诸药合用,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如肺气被郁,水饮不化,怫郁化热者,可见烦躁而喘,需加石膏,为寒饮挟热,当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伤寒论》原文道“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3 风热咳嗽(太阳温病咳嗽)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世温病学派多有发挥。风热犯肺而致,归于太阳温病咳嗽范畴,临床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干咳无痰或痰黄黏,恶风,不恶寒,口干,口渴喜饮水,咽痛,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对于该类型,导师常以加味升降散或桑菊饮加减。李士懋国医大师认为“温病”的实质是“郁热在里,其传变,不外气血传变”,温邪犯肺者,其首选新加升降散。该方由升降散(蝉蜕、僵蚕、大黄、姜黄)加淡豆豉、栀子、连翘、薄荷等组成,在疏风止咳同时,加强清透之力[9]。 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甘草、薄荷、芦根)是清代吴鞠通根据叶天士治疗风温上受的医案而创,载于《温病条辨·上焦篇》云“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0]。 桑菊饮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治疗风温初起,肺失清肃之咳嗽的主方,为“辛凉轻剂”,桑菊饮可“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有“轻以去实”之功。

1.4 少阳咳嗽 以往研究发现,咳嗽从少阳论治者有较多论述[11-12]。 《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小柴胡汤主之”。从此条文可知,小柴胡证的病机为正气虚衰,外邪留恋少阳,兼有郁火。小柴胡汤有益气、调和枢机、疏畅气机之功。对于咳嗽患者,常兼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症状之一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属少阳,可使用小柴胡汤加减;女子月事适来,血海空虚,此时外来邪气往往易乘虚而入,可直入少阳经或者太阳少阳经合病,此时咳嗽可伴或不伴热入血室症状(《伤寒论》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药物亦可选用小柴胡汤治疗。咳声连连,咽痒明显,属于过敏性咳嗽者,可应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以祛风,再加桔梗、木蝴蝶以利咽;气虚不明显者,可易人参为玄参。

少阳常与他经合病,如邪气由太阳传入少阳,太阳未解,兼见少阳证,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若邪气由少阳内传阳明,除少阳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见证外,兼有口渴喜饮、大汗出,或者伴见大便干燥,或咳嗽常于申酉时(15∶00 至 19∶00)加剧者,可应用大柴胡汤双解少阳阳明。

1.5 痰湿咳嗽 (太阴咳嗽) 痰湿咳嗽可归入太阴咳嗽范畴,多伴有痰液量多,咳声重浊,便溏,身体困重,口中和,舌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经方常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时方可选六安煎、温胆汤证、平胃散等,甚至用到达原饮清热、燥湿、化浊。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即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中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具有温肺化饮,除满止咳,为治疗太阴咳嗽的经典方。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是《金匮要略》治风湿病的经方,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以此方随证加减,治疗风湿或痰湿咳嗽收效良好。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云“两太阴暑湿,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10]。其为感受暑湿之邪,手太阴暑热,足太阴脾湿,两太阴共同受病,方中半夏、生姜温化寒凝,降逆止呕,行水散饮;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厚朴燥湿和中化痰,杏仁宣肺化痰降逆。

湿邪为患而致咳嗽在岭南地区经常遇到,对于时方治疗来说,六安煎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和白芥子组成,即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用于外感之湿浊咳嗽,湿为阴邪,当寒则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温胆汤与平胃散是亦是导师常用治疗湿浊咳嗽之要方,其中之意无须赘言。对于患者湿浊较重,有身重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苔白如积粉等湿热中阻,枢纽失司表现者,可用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加减。苍术、荷叶为李师常用药物,取其具有“醒脾、运脾、化湿”之功。

1.6 风燥咳嗽 《仲景外邪致病讲析》中言“伤燥,肺先受之”“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脉也”[13]。由此而知,风燥咳嗽的症状为干咳,无痰,口渴,咽干,咳甚则气急,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燥为秋季主气,故秋季咳嗽常见风燥咳嗽。燥咳常选用麦门冬汤或桑杏汤。

麦门冬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其主治病机为肺燥不润,金气不降,中土失和,相火逆升,因此,该方对于本有肺胃阴虚,再感燥邪的患者更加适用。对于一般感燥而致的急性咳嗽来说,桑杏汤不失为一好用的时方,方由桑叶、杏仁、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沙参组成,具有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功效。

2 典型病例

2.1 外寒内饮咳嗽 患某,男性,35岁,于2016年12月28日就诊。主诉:咳嗽1周。就诊时症见:体形肥胖,咳嗽,咳声重浊,咯痰色白量多质稀,夜晚咳嗽重,汗出,睡眠差,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咳嗽(外寒内饮证)。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药处方以小青龙汤加减:桂枝 15 g,白芍 15 g,麻黄 5 g,干姜10 g,细辛 3 g,法半夏 15 g,甘草 10 g,五味子 10 g,桔梗15 g,荷叶10 g,水煎内服,共3剂。3 d后复诊,患者症情缓解,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睡眠改善。继续以止咳散为主方(桔梗15 g,荆芥 10 g,白前10 g,紫菀 10 g,陈皮 10 g,百部 10 g,蝉蜕 10 g,僵蚕 10 g,紫苏叶10 g,3剂内服)调治后咳止病愈。

按:本病例患者体胖,属痰湿体质,受寒后,外寒引动里饮,所以出现水饮凌肺的表现,如咳嗽,咳声重浊,咯痰色白量多质稀;夜寐差,是因为水饮属阴,夜间阴寒,两阴相合,阳气夜间弱所以寒饮无制,晚上咳嗽会明显加重而不能入睡;苔白腻,脉弦滑都是内有水饮的佐证;本病案辨证为外寒内饮型咳嗽,用小青龙汤以温阳化饮,加桔梗配伍甘草,可加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加荷叶以醒脾利湿。因为患者有汗出的症状,所以麻黄减量。待饮邪祛除后,用止嗽散加减,以辛温解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而收功。

2.2 太阳中风咳嗽 患某,女性,62岁,于2017年1月5日就诊;主诉“咳嗽6 d”,症见:咳嗽,夜晚咳嗽重,咽痒,咯痰难出,量少,无发热,少许恶风,汗出多,偶有头痛,舌暗红,苔白干,脉浮滑。查体:咽充血(++),双扁桃体2度肿大,双肺未及啰音。中医诊断:咳嗽(太阳中风证)。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中药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厚朴 10 g,杏仁 10 g,干姜 5 g,桔梗 15 g,桑叶20 g,蝉蜕 10 g,紫苏叶 15 g。水煎服,共 5剂。5 d后随访,患者咳嗽明显减少,汗出亦较前减少,仅余少许咽部不适。

按:仲景云“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本例患者特点为外感风邪,肺气上逆,营卫不和,故出现恶风,汗出,咳嗽,咽痒,头痛,脉浮,而以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逆气,桔梗利咽,蝉蜕、紫苏叶宣肺止咳,桑叶疏风润燥,收功甚快。

3 小 结

急性咳嗽未及时处理,易转变为亚急性咳嗽或慢性咳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治疗急性咳嗽显得极其重要。李师在治疗急性咳嗽时的特点为重视邪气的性质,注重分析邪气的从化,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重视经方的使用。李师指出,《医学三字经》中有咳嗽一篇,其所列3个方为治疗急性咳嗽的常用方剂,它们分别是六安煎、小柴胡汤及小青龙汤,文中言“谁治外,六安行……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14],从临床上看,这 3 个方(温胆汤可易六安煎)的应用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李师临床擅用仲景之方,曾总结了《金匮要略》中治咳嗽的方法与经方特点[15],随证选用。外感咳嗽病程较短,以三阳证候(太阳、阳明、少阳)较多,实证为主,太阴咳嗽亦较多见,尤其是在岭南地区。亦有多经并病、合病者,如临床可见少阴太阳两感证的咳嗽患者,素体肺卫气阳虚衰,腠理不固,无力抗邪,风寒直中入少阴,可见身形疲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兼有太阳表证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阳解表。对外感咳嗽属于少阴病及厥阴病的临床亦偶有遇到,如邪入少阴,患者有咳嗽,下利,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者,可选用猪苓汤以清热养阴利水;若患者本为阳虚,感受外邪,而致阳虚水泛而咳嗽者,为少阴病,可选用真武汤(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顾植山教授从“厥阴病欲解时”着眼,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的时间节点,乃阴之将尽、阳之初升之时,用乌梅丸治疗在丑至卯时(凌晨 1至 5点)出现的咳嗽,常获良效[16],李师认为该观点亦应细心揣摩,临床实践。李师有时还结合五运六气进行临床分析,例如2017年全年的气候变化特点是燥气(金气)大行,草木不荣,肃杀元气亢盛,故临床上燥咳时有出现,常用桑杏汤加减,效果佳。平素李师认为简易的治咳嗽方法亦可试用,如风寒咳嗽,可应用生姜3~5片,葱白2段(每段约10 cm),红糖30 g,小火煮10~20 min,少量频服。或用灸法,艾灸膻中、身柱、肺俞穴以散寒止咳。李师也强调,对于咳嗽伴高热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尽快详查病因,不可一味追求验方、偏方,而延误病情。

猜你喜欢

小青龙汤桔梗少阳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天上来信
我用小青龙汤的故事
地狱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