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芎茶调散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风寒证)的经验分析

2018-01-21黄汝芹张兰会任秦有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2期
关键词:荆芥散寒风邪

黄汝芹 郑 瑾 张兰会 任秦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即“脸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现代学者认为某些原因使得三叉神经局部发生了脱髓鞘性改变并产生异位冲动,当其与相邻近的轴索纤维接触后便会形成伪突触或短路,若有痛觉刺激时,该刺激会通过短路传入中枢,与此同时从中枢传出的冲动也可以通过短路传出,疼痛刺激叠加造成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以发病急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剧烈性疼痛为特点,以疼痛不敢擦脸、进食,口水不敢下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为临床表现[1-2]。现代医学治疗PTN主要以药物、手术、超导介入、伽马刀治疗为主,以修复神经功能、阻断疼痛传递为主要目的。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齿槽风”等范畴[15]。《张氏医通·头痛》曰“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诸病源候论》云“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认为三叉神经痛病因为风寒侵袭,邪失于疏散,则血气不和,经络受阻,久则络脉留瘀,每因气候变化或偶然感触风邪而即发作;或由风寒、风热、痰火、以及情志不遂,导致气郁不畅,阻于阳明经络,气血运行受到影响,最终形成气滞血瘀而发为痛症;或由脉络空虚,邪浊上扰,致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总病机为外感、内伤夹风上行,阻滞头面三阳经络导致面部血脉瘀阻而发为疼痛,风邪善行数变,固反复发作[3]。临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反复发作,突发突止的一侧(极少数为双侧)头面部短暂暴痛,痛止则如常人为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受风寒之邪入侵经络组织气血运行形成;总病机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方法为疏风祛寒、活血化瘀、通络散寒、祛风止痛;笔者应用川芎茶调散结合针刺治疗PTN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川芎茶调散来源

川芎茶调散首见于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4],认为川芎茶调散主要治疗由风邪引起的偏正头痛等;清·吴世昌《奇方类编》云“治伤风,头目晕痛,鼻塞声重”,认为风寒证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在于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于面部经络,导致经脉气血瘀阻产生痛疼;风邪夹寒入面为病因,阻滞经络成瘀为疼痛的病机;因此治疗风寒证PTN应以“祛风散寒,活血祛瘀”为治疗大法。川芎茶调散作用为祛风活血止痛,因此采用川芎茶调散散治疗PTN(风寒证)必然取得良好的疗效。

2 川芎茶调散配伍原则及药理研究

方中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擅长治疗少阴、厥阴经头面痛为君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羌活、白芷、细辛疏风止痛共为佐药,其中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为太阳经头痛引经药,白芷为阳明经头痛引经药,细辛散寒止痛为少引经头痛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有清降,具有疏风 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全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川芎茶调散中“羌活、白芷、细辛”主治风入三阳头面痛,对于由风邪入经络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有良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川芎茶调散可以抗炎镇痛,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氧化能力;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抗癫痈和抗惊厥等作用[4-5]。

2.1 川芎 川芎性温味苦,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认为川芎具有祛风散寒,缓痉挛止痛的作用。《本草汇言》云“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认为川芎为“血中气药”,具有行气活血不留瘀滞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川芎中酚酸类(ferulic acid)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清除自由基从而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中根据其祛风寒、活血止痛作用主要用于心血管、呼吸、妇科等系统疾病[7-8]。

2.2 细辛 细辛味辛性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主咳逆,头痛脑动……利九窍”,认为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风邪入头面部的头痛脑风。明·缪希雍《本草经疏》云“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认为细辛性味辛温,主治风邪上行导致的症状。现代药理认为细辛含有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抑制神经痛的作用。临床中细辛多用于神经系统镇静、呼吸系统缓解痉挛止咳,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6]。

2.3 荆芥 荆芥味辛性温,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本草纲目》云“散风热,清头目。作枕,去头项风;同石膏末服,去风热头痛”,认为荆芥具有祛风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风邪夹热的头痛。《本草从新》云“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清头目,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认为荆芥具有祛风散寒,治疗风寒头痛与中风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荆芥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神经抑制作用,可用来镇静与抗惊厥,临床上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头面部疾病头痛、面痛等[16]。

2.4 选穴(阿是穴、下关、颧髎穴) 阿是穴即现代医学“扳机点”[10-11],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认为其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可用于软组织损伤多导致的疼痛、神经性疼痛等。《灵枢》云“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可见局部发生病变时,按压阿是穴可以减缓症状;下关穴位于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是阳明经和少阳经的交会穴,具有消肿止痛、通关利窍的作用,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下关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及分支处,深刺下关穴可以刺激三叉神经干,促进神经介质分泌,有助于损伤神经的恢复,从而解除神经的异位刺激和短路达到止痛的目的[9];颧髎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具有祛风消肿的作用,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能疏利少阳、太阳之气,现代主要用于局部疼痛的三叉神经痛与面瘫,《针灸甲乙经》[13]中记载颧髎主要用于局部疼痛、口眼歪斜等[12]。

3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49岁,2016年4月15日因“左侧面部间歇性刺痛10 d”就诊,患者于10 d前夜间靠窗睡觉未关窗,晨起突发左侧面部跳痛,刀割样烧灼痛,每次持续数秒钟,刷牙或说话可诱发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期间外院给与口服卡马西平未见明显好转,查头颅MRI未见异常,遂就诊于中医:左侧面颊疼痛,刀割样疼痛,恶寒勿寒,饮食差,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浮细。中医诊断:面风。辨证:风寒入络。治法:祛风通络止痛。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2 g,白芷10 g,荆芥l0 g,羌活l0 g,薄荷 6 g,细辛 3 g,防风 10 g,桃仁 10 g,红花10 g,甘草12 g。7剂颗粒剂,每日1剂,水冲服;并给予患者针刺双刺阿是、下关、颧髎、风池、翳风,每日1次,平补平泻法,连刺7 d。7 d后,症状明显好转,此后定期随访与治疗,效果明显。

按:患者夜间靠窗休息,风邪夹寒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神经损伤导致左侧面部疼痛,以“左侧面部间歇性刺痛10 d”就诊,诊断为面风(三叉神经痛),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方中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止痛,细辛散寒止痛,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寒之邪,考虑患者刀割样疼痛10 d,有瘀血产生,给与患者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生甘草调和诸药;配合针刺阿是、下关、颧髎,活血通络止痛,并给予翳风、风池疏风散寒;两法相合,共奏疏风散寒、活血止痛通络之功。

4 讨 论

根据PTN(风寒证)表现以“发病急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剧烈性疼痛为特点,以疼痛不敢擦脸、进食,口水不敢下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为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面风”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于面部经络,导致经脉气血瘀阻产生痛疼”;病机为外感风寒,经络瘀阻;病位为头面部;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兼结合针刺祛风活络止痛。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川芎茶调散颗粒对动物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14]。 正如《素问·风论》云“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取川芎茶调散加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配合联合针刺祛风散寒治疗PTN取得良好的疗效。

[1]韩素勤,及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814-1817.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8.

[3]潘均喜.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3C):180-182.

[4]滕飞,杨宇峰,石岩.明清医家头痛证治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410-4414.

[5]孙达,许保海.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β-内啡肤、五轻色胺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2117-2118.

[6]王晓丽,金礼吉,续繁星,等.中草药细辛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68-70.

[7]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等.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2010,35(10):1706-1710.

[8]张翠英,章洪,戚琼华.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264-2266.

[9]刘征,王海燕,马莉.近5年中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4):90-92.

[10]郭健,李岩.浅述阿是穴的源流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研究,2011,27(5):63-65.

[11]杨国法,靳聪妮,原苏琴.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析[J].中国针灸,2012,32(2):180-184.

[12]徐敏.下关、颧髎穴为主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30-231.

[13]李世君,马岩播.颧耀穴深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探析[J].中国针灸,1997,11(2):89-90.

[14]张立剑,单博,于晓荣.川芎茶调颗粒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3,5(3):53-55.

[15]吕本洋.刘舫教授应用加减川苟茶调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6]泽仁拉姆,普珍,卓玛东.荆芥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30(2):215-216.

猜你喜欢

荆芥散寒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