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妇产科学安胎学术思想源流探讨

2018-01-21潘淑娟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安胎医家

潘淑娟

(山西省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山西 临汾041000)

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在临床和实践中对安胎思想进行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不少疗效确切的安胎名方名药,至今被临床广泛运用,迄今已形成系统的安胎理论体系。安胎主要以“胎教”“养胎”“胎病”“胎疾”等名称见于中医典籍文献中,完整系统地梳理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于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医妇产科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1 先秦时期安胎思想萌芽起源

先秦时期是中医文化思想哲学的爆发时代,医家结合当时各种先进的哲学理论和理念思想,诸如天人相应、万物有灵、神灵感应、阴阳学说等,成为对“成孕”及“胚胎”最基本的认识依据,进而形成有相应时代特点的优生思想和胎教观念。先秦时期优生胎教最有特征性的思想包括“内象成子”“逐月养胎”“慎始正本”等。“内象成子”基于诸多的哲学理念。“逐月养胎”是基于医家们在临床实践中长期对胚胎逐月发育生长变化的观察总结。“滇始正本”主张孕妇提高品德修养,通过精神调摄,保持情志愉悦,达到为胎儿生长发育创造优良的环境,继而达到安胎的目标。如贾谊在《新书》中援引《周易》观点:《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左传》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明确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繁殖。《黄帝内经》中首载胎病,《素问·奇病论篇》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此外,《黄帝内经》对妊娠的诊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总之,先秦时期的诸多哲学理念是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起源和理论渊源。

2 秦汉时期安胎思想初具雏形

秦汉时期,以目前我国最早的妇产科文献马王堆帛医书《胎产书》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问世,标志中医临床基础理论初步完善,中医对安胎的认识也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形成雏形。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索痉”“婴儿病痫”“婴儿瘛”3种胎病。《胎产书》以记载妊娠养胎、产后保健及产后埋胞等为主要内容,其中尤其以孕期保健、优生优育为中心内容。其中以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五脏及十二经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优生种子安胎学说的指导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了经脉逐月养胎理念,并引入妊娠养胎法作为主要思路,在妊娠食忌、用药配伍及养胎防病的诸多理论与方法(如逐月养胎、分经辨体养胎、堕劣胎等)在此时期都已具雏形。其注重孕期精神、饮食、起居、环境调摄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徐之才《逐月养胎方》、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所载逐月养胎法皆宗《胎产书》之说,是秦汉以来优生安胎学术思想的总结。

《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妇科临床之祖”,书中所载妇人病3篇,理论阐述及临证方法经验俱全,至今备受临床推崇。其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对安胎养胎法的认识立论全面,对后世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的发展影响颇大,如“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等。统计发现原文共有11条,总计有方9首论述了安胎养胎7法[1]。具体包括:调和阴阳,和胃安胎;化瘀消瘀,固护胎元;温阳散寒,暖宫安胎;调补冲任,养血安胎;养血疏肝,健脾安胎;养血健脾,清热安胎;健脾温中,散寒安胎。在安胎养胎用药上巧用“禁药”;妊娠养胎,重视肝脾;药酒同用,相得益彰;无病将养,预防为主的特点。同时《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论治为基础,也是分经辨证安胎的鼻祖,仲景对安胎养胎法论述法理全面具体,临证用药独具匠心,尤善用“禁药、慎药”,药物煎煮服法因病灵活多样,实为古今临床典范,尤其在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3 魏晋隋唐时期安胎思想构建发展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以北齐徐之才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完成的《逐月养胎方》为标志,中医学安胎养胎理论思想取得了新的构建和发展。《逐月养胎法》详细论述了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对胎儿发育各月中经常发生的疾病做出讨论,确立了逐月养胎、安胎治疗方法,包括针灸宜忌、孕妇保健和疾病防治法等,如“妊娠三月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当静形体,和心志”“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强调注意调摄孕妇精神情志,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性格的形成,这些创新论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且影响深远。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安胎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如“妊娠二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对前人安胎思想中“外象内感”的认识发挥更为合理,立论也更加科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巢氏还对解颅、难乳、羸瘦、齿不生等多种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做了记录,认为孕妇安胎需要寒温适宜、慎防外邪,并提出“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等安胎宜忌新观点,成为后世医家对妊娠期安胎调护的重要原则和理论基础。陶春祥[2]将《诸病源候论》养胎思想总结了7点,即精神调摄,胎气和顺禀赋足;言行端庄,外象内感身心健;饮食调养,母体健壮资先天;起居有常,护固胎气防伤堕;寒温适宜,远避外邪防疾病;劳逸有度,调和气血护胎元;用药谨慎,母子康健保平安。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求子》的安胎思想继承了前人孕妇逐月理论理念,在秉承徐之才逐月养胎法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逐月养胎安胎中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是否曾伤胎的具体情况,提出预先服用不同的方药以养胎、安胎的新思路,注明了详细的煎服、加减方法,蕴含“治未病”以安胎的学术思想。孙思邈还提出“产育者,妇人性命之长务”,以养胎、保胎为要,避免胎儿出生后“癫痴顽愚,瘴痖聋聩”。可以看出,魏晋隋唐以来中医学安胎养胎学术思想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和构建。

4 宋金元时期安胎思想深入完善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妇儿科类专著开始大量出现,安胎优生理论思想逐渐侧重向临床实践方向深入完善,出现许多专著专篇,如《女科百问》《产育宝庆集》,以及《幼幼新书》列“胎中受病”专篇,《妇人大全良方》设“胎教门”专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列“胎中病”专篇等。这一时期关于安胎思想,各医家相互博采众长,择其精要,各具特点所长,从安胎基础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方法等各方面均有完备的记载,部分认识迄今对临床保胎安胎仍有指导意义。如《幼幼新书》提出妊娠怀孕期间可使胎儿“心气大惊而痫疾,肾气不足而解颅,脾胃不和而羸瘦,心气虚乏而神不足之属,皆以气血不调之过也”的观点。《小儿病源方论》载“豪贵之家,居于奥室,怀孕妇女不劳作,不运动,儿生之后,少有坚实”的保胎安胎观点。医家陈自明更是提倡顺应自然,自然养胎,其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母体若“阴阳平均,气质完备”,则胎儿发育正常,若母体气血失调,“血荣气卫,消息盈亏”或“有衍有耗,则柔异用,或强或羸”,则可致胎儿禀赋异常,出现“附赘重疣,骈拇枝指,侏儒跛蹩,聋盲喑哑”。陈氏还提出母体应“顺时数,谨人事”,顺应自然以养胎,违背自然则可能“虽或有子,孕而不育,育儿不寿”,故身处自然之中,唯有达到内外平衡,方为安胎之本,为养胎护胎提供了理论思路。此外,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胎中病》中,详细记载了孕妇失于调养所致的诸多有关胎儿先天性病证:“儿自生下,至一腊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时,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瓦斯发而为病。又有母于妊娠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勿充,疾因之。故圣济经言,病生于中者,与生俱生。”中医学在宋金元时期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长足发展,专业分科精细化,更加注重临床观察和实践,对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础。

5 明清时期安胎思想成熟融合

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在明清时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方法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整体趋于融合成熟。如明·万全《幼科发挥》“胎疾”专篇认为“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把历代相关安胎内容汇集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万氏女科》对历代养胎法总结归纳为6项戒规:“妇人受胎之后,所当戒者,一曰房事,一曰饮食,一曰七情,一曰起居,一曰禁忌,一曰医药。”明·王大纶《婴童类萃》设胎毒专篇,认为“暑月耽胎,冬月拥炉,胎中内蕴热毒,所以生下而生重舌、木舌、鹅口、疳疮、茧唇、并诸风疮、疥癣、赤游丹毒种种胎毒,皆母不洁故也……并父母生过杨梅疮并诸毒疮者,其毒尤甚,生子必夭。”《幼幼集成》立专篇论胎病,认为“儿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矣”。清·张璐《张氏医通》融合各家之长,冠名“胎教”,提出多种简便实用的养胎方法。张景岳《妇人规·胎孕类》认为安胎不可固守成方,当审寒热虚实不同,血热则滋阴凉血,清热安胎;气血虚则补气益血,固肾安胎;跌打损伤则行气活血,止血安胎等,总之以调阴阳,固冲任、安胎元为大法,重视调补脾肾气血,平衡阴阳[3]。《傅青主女科》作为妇科典籍独树一帜,吴志兵等[4]分析妊娠篇中4首“安胎汤”类方,总结出傅青主安胎辨治规律:补益脾肾以安胎;培补气血以安胎;安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重视药物用量及炮制。朱玲等[5]认为其安胎思想指导精髓有3条,即安胎之要,气血为本;固胎之旨,培脾补肾;养胎之法,调畅情志。傅氏理法方药独有建树,制方用药法度严谨,在临床辨证用药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历代医家都认为要重视孕妇摄生养性对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安胎学术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思路更加融会贯通,社会化也更加普及,文字也更通俗易懂,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更强,值得不断深入地挖掘。

6 小结

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使一大批中医学医家一方面收集整理前人的经验成果,另一方面借鉴现代医学思维,汲取西医之长发展中医,使近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随着我国各项生育政策的制定,各种医疗法规及《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母婴保健法》等专项法规颁布实施,以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妇幼保健被提到一个历史新高度并受到广泛关注,对中医养胎安胎思想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中医安胎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地全面深化发展。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发展自古至今一路走来,有不足之处,但与单纯西医治法相比也有明显优势,理清中医安胎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安胎学术思想将取得更大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安胎医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补肾安胎饮对肾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寿胎丸联合安胎扶元饮对肾虚血瘀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早期先兆流产不同安胎结局与孕囊增长、血清β—hCG水平变化的关系
固肾安胎丸联合低分子肝素干预复发性流产妇女血栓前状态的疗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空军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