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究

2018-01-20牟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

牟振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知模糊,受西方等外来文化侵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信心不足,在高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对象的民族性和中国魂,不仅是要求在宏观意义上让大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增进文化认同,更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力。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途径

新世纪以来,西方的多元文化思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汹涌之势出现在国人面前,经济的极大发展使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超越道德文化追求的现实价值存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位和文化素养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很多人文化自信的缺失,作为高校要在教育教育环节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抵御不良文化侵袭。[1]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经过历史洗礼的传承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纵观中华历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大持久的韧性、吸收融合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弹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为长时期民族的独立和多民族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来源之一,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奠基之石。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表现

1.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欠缺

部分大学生的中华优秀族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储备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內涵认识肤浅。调查显示,在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多为小说类书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却鲜有人问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很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喜爱程度较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有欠缺,没有形成学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和环境,多种原因造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多,知识储备不够。[2]

2.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认识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认识较为肤浅偏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成长成才关系不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在新世纪,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不大。这种不端正的学风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造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3.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

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心存疑虑、方向不明,缺乏信心。在西方文化的优势面前往往自惭形秽、自我矮化,主动放弃话语权,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适应当下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更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比肩而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上表现出的极度不自信,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文化悲观论,其影响之大、影响之深不能不引起警觉。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索——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

1.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促进专业训练融通

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技能,普及区域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或利用相关专业开展转文化展演和创造性转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首要原因是对传统文化陌生感或者认识模糊。比如京剧,很多大学生觉得京剧服装挺好看,脸谱挺特别,但是唱词却听不懂,不如言情剧和综艺节目更让人喜欢。为了普及和弘扬京剧文化,沈阳师范大学京剧专业师生经常在各种大型文艺演出中融入京剧表演。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书法、剪纸、古诗词鉴赏等课程,通过以上途径,在校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激发了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情。

2.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增加文化实践体验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最为活跃学生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加入自己喜爱的社团组织,高校可以依托传统文化社团的影响力,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身处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沈阳师范大学百余个学生社团组织中,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占比高达60%,其中包括汉服社团、工艺品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国画社团等等,这些社团每年招收会员人数几乎覆盖新生的70%,在社团的常规培训、竞赛、展演(展示)活动中,大学生不仅仅加强对传统文化认知,还能通过活动实践亲身体悟,掌握传统文化技艺,增强传统文化自信,进而加入主动传承的行列。

3.增设传统文化元素,加强环境文化浸润

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公共空间悬挂古人的诗词警句、国画、书法、剪纸、戏剧脸谱等等艺术品,让学生耳濡目染、无形的接受熏陶。沈阳师范大学综合利用图书馆、博文楼等公共空间,布置了书法等传统艺术展品,开设了小型展示厅,举办传统文化的展览。开辟了“国学课堂”专用空间,采用纯中式装修风格,定期邀请校内专家教授,为学生讲解国学知识,每次讲座,学生席地而坐,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私塾之间,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更令人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遥远、近在咫尺。校内矗立的孔子圣象更是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4.利用媒介影响,增强网络文化引领

要让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如今大学生主要信息来源网络,所以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介,针对年轻人心里,开发传统文化影视、文艺等作品,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掀起了社会的国学热。高校可以通过学校的报纸、广播、电视、官方微信、微博等在学生关注度高的宣传平台发布相关内容。沈阳师范大学就在官方微信中曾发布了“飞花令”等传统诗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关注相关内容时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沈海香.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8):109-110.

[2]张晓.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7):31-32.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