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2018-01-20高洁朱萍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

高洁++朱萍莉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思想与文化的精髓,亦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在现世经济体制转型不断推进,海内外各类思潮的流传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消极影响的当今,审视与研究高校参与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路径,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可以依托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及诸多学科的建设,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脚步、将文化资源基地作为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平台相辅相成的和谐发展关系。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62-02

一、前言

2017年7月18日,党的第十九大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回顾此次会议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①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在倡导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③周所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涵盖艺术表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还包括传承人口头的阐述、节庆风俗等。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独特的表现力、创造力,还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底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意志,承载着特色鲜明的民族记忆,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民族发展的发源地④。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历来被视为向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向其输入源源不断的优秀的新鲜血液的基地。应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之重任。在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时,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最大优势。但在高校实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迫切待需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对“非遗”保护理论体系建设不足、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状态、高校对本身所应担受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认知不明等,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发挥,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上所列举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开始着手。

二、以高校多学科之长,促进非遗学科化建设

第一,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干教育课程设置。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汇进高校教学教材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致力不断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即为高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主要路径。随着我国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社会各界人员也开始拾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枚遗珠,高校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层面也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无论非遗文化在高校存在的方式如何, 学生都需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了解熟习之。在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文化人类学理论等相关学科。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专业设置将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发展。现今, 已有部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中创立硕士。博士生学位点,这一举措为培养相关保护非遗文化的人才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完善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极为丰厚多样, 其中包括各种录音、录像、照片、文本材料、工具、器具、手工艺品和其他需要保护的物理信息等等。这就需要以高校文化资源库为依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高等教育应充分借助高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库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博物馆历来被视为是高等院校重要教育据点之一,其自身有着其他教育基地无法比拟的文化地位优势。所谓高校博物馆是“指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或专业院校所属博物馆、陈列馆、标本室,以及由高校管理的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单位等等⑤”。高校博物馆既具备所有博物馆基础的技能又因隶属于高校,故其性质亦于其他地方博物馆。开展艺术活动,面向社会群众则会吸引更广泛的目光,势必也会在民间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利用自身多样的藏品、强势的科研力量及大量的专业人才储备等亮点,为高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这让高校博物馆不止仅此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身负着先进的学术科研结构的重任。此外,高校图书馆具有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设备、科研素质教育等优势。因此,此举不仅可以将图书馆馆藏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收入囊中, 也对日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路,有计可参可施。

四、利用“引进来”、“走出去”原则,重视人才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采取各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体系, 在笔者看来,旨在提高非遗保护研究人员素养质量, 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资源, 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第一,持续不断的“引进来”;高校可以尝试举办学术论坛或开设讲座、艺术展等形式,加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引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特聘教师或客座教授。高校丰富的人才储备资源,大大拓宽了技艺传播的受众平台,使之向纵深方向发展,且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提高有潜质的高校学生兴趣,从而使其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缓解因老龄化等因素导致的传承断代问题。如2016年,在武汉工商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雕花剪纸》传承人沈松柏和洪山区“非遗”项目《楚风布画》传承人王传芬现场传授同学们中国民间剪纸和布贴画的技艺。

第二,坚定不移的“走出去”,高校在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时,要注意不能脱离民间群众集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强、跨学科广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坚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巧妙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知识架构,同时还需考量研究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等技能。在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的同时,积累原汁原味的一手资料,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研究者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去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超、精湛的创作技艺与蕴藏的价值以不断传承民族的记忆。

五、结语

高等教育在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取而替之的。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形成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赢的良好局面之路,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王國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十九大报告精神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浙江日报,2017-10-19.

②李英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J].新东方,2014(05):17-21.

③赖伟权.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53-254.

④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05-109.

⑤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2014(05):5-8.

⑥郑晓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
保护措施
诌议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基于区域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