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汉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01-19甘伟任小春任小松江晓波张中华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宣汉县肉牛畜牧

甘伟 任小春 任小松 江晓波 张中华

(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635000)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与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助推作用。2016年农业部在颁布 《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新引擎,绿色生产成为主导方向的重要背景下,草食畜牧业已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正式进入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地理地貌及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宣汉人民喜好养牛的传统风俗,形成以蜀宣花牛和宣汉黄牛为特色的地方肉牛遗传资源。

1 宣汉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总量稳居前列,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

宣汉县现有肉牛品种蜀宣花牛、宣汉黄牛、西门塔尔牛等,其中蜀宣花牛为当前主推品种。截至2015年底,全县牛存栏19.8万头,年出栏10.2万头,年牛肉产量10920t,分别占全省2%、3.4%、3%。其中30~500头肉牛规模养殖户达200余户,养殖规模500~1000头6户,1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达2家,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肉牛6万余头,获得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各2家,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60.3%,占四川省部、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总数的15.4%。全县牛产业年产值达8.2亿元,养牛户年均可增收3万元。

1.2 产业布局到位,规划引领发展

从1978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改良宣汉黄牛及1992年发布 《关于大力发展养牛业的布告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肉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畜牧经济的主攻方向。基础母牛群补贴的实施为加快牛业发展提供了饲料和资金支持,粮价及时合理回升,带动了畜产品价格合理上扬。当前,畜产品市场整体向好,生产效益高,农民愿意将手中的余粮和资金投入牛产业。2012年,宣汉县农业局和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历经30余年成功联合培育成蜀宣花牛乳肉兼用型新品种,填补了黄河以南无自主培育牛新品种的空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先后颁布了 《关于加快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意见》、 《宣汉县2016年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确立了把宣汉建成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县和蜀宣花牛产业化强县的总体目标,掀起蜀宣花牛养殖热潮。依据县委县政府 “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2020年全县实现牛存栏30万头,年出栏15万头,真正把宣汉县打造成蜀宣花牛保种繁育区、肉用发展区、乳用发展区和宣汉黄牛保种区。

1.3 肉牛繁育体系初步形成,良种比率显著增加

全县在44个乡(镇)建成牛人工授精站(点)58个,基础母牛群受胎率达88%,县、乡、村三级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全县现有蜀宣花牛扩繁场20个,建成蜀宣花牛繁殖基地30个。宣汉锦宏蜀宣牧业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在大成镇建成1500余头规模化蜀宣花牛繁育场,在2013年6月取得了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与成都汇丰动物育种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截止2014年底已有35头蜀宣花牛被成都汇丰动物育种有限公司作为种公牛培育进入全国良种补贴名录。

1.4 科技攻关成效显著,养殖效率稳步提升

2012年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宣汉县畜牧食品局、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等企事业单位联合研制的 《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肉牛杂交改良、育犊挤奶、疾病防控、牧草种植、优质肉牛育肥、饲料配合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重庆、山东、西藏、福建等12省(市)和省内20个市州,促使秸秆利用率达到35%以上,新增社会纯收益达10余亿元,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1.5 龙头企业强势发展,产业链建设成效优

近年来,宣汉县以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肉牛销售蓬勃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10家,其中牛肉加工企业5家,乳品加工企业1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专门加工蜀宣花牛奶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天友西塔乳业年加工牛奶5万t,2014年销售收入达2.1亿元。达州康奕达牧业通过依托科研院校加快开展优质肉牛繁育,现已集酿酒、养殖、屠宰、分割冷鲜肉于一体,正逐步位列国内优质高档牛肉企业之列。

2 存在的问题

2.1 肉牛产业资金缺口大,项目实施难度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达到年预算专项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年发放牛产业贷款2000万元,而由于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种牛成本高,养殖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金相对较多,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导致养殖户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弱。与此同时,宣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地势以山区为主,工业欠发达,财政开支有限,上级要求县级财政应匹配的资金难以兑现,导致养殖项目实施难度大,实施效果难以达到项目方案要求。

2.2 污染治理成本高,规模养殖压力大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发展肉牛适度规模养殖,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依照新 《环境保护法》要求,规模养殖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否则予以关闭。据测算,环境影响评价最低价格为3.5万元,最高可达8~10万元。接下来各养殖场需按照环评要求进行设施改造, “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三级厌氧发酵、沼液还田、干粪发酵”是环评最基本的要求,投入也在10万元以上,造成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环保压力。目前,国家对粪污处理的补贴机制不健全,粪污处理费用大幅度提升养殖成本,导致降低养殖效益,严重影响养殖户从事畜牧业的热情。

2.3 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在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畜牧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饲料资源利用率低:由于自身技术缺乏及意识薄弱,养殖户在玉米秸秆、稻草、黑麦草等牧草的种植、青贮保存上常发生由于方法不当导致产地低、发霉、腐烂等现象。为满足冬春季饲喂需要常选择酒糟代替饲草,而县内酒厂生产酒糟尚无法满足养牛需求,通常会到宜宾、泸州等地采购,价格为300~400元/t,另需运费150元/t以上,每头牛按年吃酒糟7t计算,饲养成本比宜宾、泸州等地至少高出1000元。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偏高:普通女民工(割草,种草、施肥)是100元/d,普通男民工(耕田、耕地、草料加工)150~180元/d,固定饲养员约2500元/月,技术人员工资在5000~6000元/月,导致很多家庭农场根本不敢聘用技术人员。

2.4 龙头企业少而不强,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一是肉牛规模养殖企业占比仍然较小,科学养殖水平低,养殖效益不够高,示范带动性效应不强,难以激起农民规模发展肉牛业的信心。二是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低、养殖户没有抱团发展意识,市场营销竞争力弱,较大利润被中间商拿走,部分养殖户仅赚取苦力钱。三是肉牛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大的利润空间没有挖掘。四是助推脱贫攻坚的能力不强,养殖企业帮扶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的措施不具体,害怕承担贫困户的养殖风险。五是经营主体松散,专合组织、协会、农庭农场发挥作用不强,很难找到一个利益链接的纽带。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养殖专业合作社114个,真正按专业合作社章程运作、发挥示范带动的却凤毛麟角。

2.5 养殖技术传统滞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不及时

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比率高,常年在家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养殖观念淡薄,养殖技术粗放,养殖业主科技观念不强,接受科技意识差,无法正确认识市场风险,养殖效益不高,导致规模养殖推动慢。畜牧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乡镇畜牧兽医站严重缺乏优秀畜牧技术人员,部分畜牧科技人员年龄偏老,养殖技术指导不力。如宣汉县作为玉米种植大县,一直以来存在玉米烘干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养殖户种草养畜意识不强,盲目追赶规模化,草畜配套不平衡,冬季牧草缺乏现象严重。养殖企业对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科技兴畜意识,鲜有到外地参观学习,部分养殖户仍满足于传统的畜禽品种和养殖方式,饲养管理不到位。

3 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政策倾斜力度,适当加大资金支持

县委县政府需及时出台有关肉牛业的扶持政策,首先是养殖补贴,一头能繁母牛补贴800~1000元,可基本保障肉牛业中的基础母牛群体规模稳定或增长,保持适度规模的能繁母牛群是持续发展肉牛产业重要的基础性举措;其次是土地政策,在养牛方面,用地难和贷款难是大问题,特别是肉牛业,圈舍建设占用土地相对较多,每头肉牛至少还需配备1~2亩的饲草料地,以便实施种养结合模式,这样效益才能得到保障;再者是融资政策,鉴于肉牛产业一次性投资比较大且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极其需要金融贷款方面政策有一定的扶持。政府部门可通过降息、贴息,加大贷款金额,延长贷款时限等政策,增加养殖户信心。

3.2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重点开发蜀宣花牛特色产业,全面构建蜀宣花牛繁育体系,切实完善种牛场建设, “十三五”期间可在县内再建5个以上规模化蜀宣花牛种牛场,积极开展对外推广宣传蜀宣花牛,做大做强康奕达、佳肴等肉牛加工企业,尽快收购规模养殖户(10头以上)蜀宣花牛鲜牛奶,加强研发蜀宣花牛乳制品,实现将宣汉县建成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县、蜀宣花牛产业化强县及川东肉牛交易集中地。

3.3 实施科技兴牛战略,重视畜牧人才培养

粗放式散养已无法满足规模化发展需求,也与当今畜牧发展潮流无法匹配。全面吸收新型畜牧科技、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未来可通过提高待遇,聘用高层次畜牧科技人才充实乡镇畜牧工作站。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境外优秀畜牧企业等开展交流合作,完善社会服务化体系建设,加大乡村两级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针对养殖户,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畜牧专家实地培训与指导,提供部分优秀养殖户前往外地参观学习机会,提高基层养殖户科技兴牛的意识,确保跟上畜牧发展的时代步伐。与此同时,结合畜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探索研究环保、安全、综合利用的养殖技术,推广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繁殖率;推广氨化、青贮等秸秆处理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推广标准化肉牛育肥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3.4 发挥种养结合效应,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积极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如饲用苎麻、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既能适应宣汉县的气候条件,又能实现优质高产。全面推广应用 “牧草-养牛-粪沼液种草-养牛”、 “畜粪产沼、沼气利用、沼液肥地、地中种草”等循环种养模式,依据肉牛饲养量、日常排泄量、地方环境气候、外部消纳量等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既可解决畜牧养殖污染困境,也使种植业受益。遵照种养结合 “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选址原则, “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减量化排放原则, “沼气配套、生物发酵、种养结合、生态还田”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原则,制定统一的肉牛种养结合规程标准。真正实现种养优势互补良性生态循环,实现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3.5 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实现产业效益合理分配

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合格企业(如康奕达牧业公司)及时拿到屠宰证、生产许可证和环评,消除农业企业与政府部门脱钩的现象。龙头企业既要给予支持也要指明责任,适当施加压力,发挥龙头企业承担发展上游产业的社会责任,可把发展蜀宣花牛规模养殖户挤奶作为首要任务明确到天友西塔乳业有限公司。发展仅靠自身是不够的,还需加快引进大型的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企业落户宣汉,借助他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带动自身产业的发展。大企业靠制度管理,小企业靠亲力亲为,养殖业主不仅要学会养,还需懂得经营管理,善于买卖交易,加快延伸产业链。

4 结语

宣汉县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宣汉黄牛作为国家地方优质牛种,已被载入世界和中国牛种志,蜀宣花牛作为黄河以南首个自主培育品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养殖,并列入重要牛品种遗传资源。辅以宣汉县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广阔的天然草地,丰富的牧草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悠久的养牛历史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为牛业发展提供保障。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应继续坚持把肉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畜牧经济的主攻方向,依据市场消费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思维,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真正将宣汉县由牛业大县向牛业强县转变。

猜你喜欢

宣汉县肉牛畜牧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肉牛口炎咋防治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2020年宣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