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淮芳教授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经验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8期
关键词:肾精肾虚血瘀

,,,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血管硬化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组织、脏器的供血、供氧不足。现代研究已证实心、脑血管的粥样硬化构成了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1],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姚淮芳教授系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载,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补肾活血”作为其治疗的基本大法,精研复方三七颗粒,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满意。姚淮芳教授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系肾虚血瘀,本研究旨在探讨姚淮芳教授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总结复方三七颗粒临床应用经验。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可归属于“眩晕”“胸痹”“脉痹”等范畴。脉为血之府,为血液运行之通路,故其病在血脉,可涉及多个脏腑。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有关,上述病因所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瘀血、痰浊内生,久而化热,蕴结成毒,痹阻经络,脉络受损。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相兼为病,致使病变不断进展。

2 姚淮芳辨治动脉粥样硬化思路

2.1 肾虚血瘀为基本证候,兼痰浊阻滞、热毒蕴结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提出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呈正相关,高龄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说明动脉粥样硬化与衰老关系密切,而衰老的本质源于肾虚。《景岳全书》云:“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由不因乎下”。《寿世保元·补益》亦云:“夫人之生,以肾之主,人之病,多以肾虚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肾精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肾不足,则诸病生,故“肾虚”在动脉粥样硬化致病环节中起关键作用,五脏虚损以肾为主,且根源在肾。《素问》云:“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精不足,无以生髓化血,血脉失养,脉道蹇涩,血行迟滞致“血虚血瘀”;王清任云:“元气既虚,……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若元气匮乏,则诸气亏损,血运无力,停滞脉管致“气虚血瘀”。《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云:“肾属水,……火下降是为水火既济”。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幡灼血液,血稠难行致“阴虚血瘀”;《难经》云:“气主煦之”。《医林改错·积块》亦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肾藏元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若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寒邪由生致“阳虚血瘀”。《血证论》云:“诸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瘀阻气机,津液失布,聚而成痰,痰瘀胶结化热,蕴结成毒,致病情迁延。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起桥接作用,贯穿于其发生发展的始终。现代研究已证实“血瘀”表现与动脉粥样硬化前期血管内皮受损、高血凝、低纤溶活性状态及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相关[3]。故肾虚血瘀为本病的基本证候,兼痰浊阻滞、热毒蕴结。

王英震等[4-6]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肾虚血瘀相关。姚淮芳教授秉承上述中医传统古籍理论,指出老年人体质多虚多瘀,尤以肾虚为主,虚可致瘀,瘀产生多以虚为前提,瘀血日久亦可致虚,正虚邪实相兼为病。故本病当从“肾虚血瘀”论治。

2.2 补肾活血为基本治则,研制复方三七颗粒 导师姚淮芳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结合多年对本病的诊治经验所得,从肾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入手,将补肾活血作为其治疗的基本大法,另辅以豁痰泄浊、清热解毒,全方位、多靶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精研复方三七颗粒。药物组成:丹参10 g,山楂10 g,制首乌10 g,灵芝6 g,三七3 g。方中:三七散瘀止血,且善医诸虚百损,化瘀而不伤正;制首乌味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为滋补良药,尤善补肝肾、益精血,两者合而为君,共奏补肾活血之功。丹参为活血祛瘀要药,另可助新血内生,活血而不伤正;灵芝长于补心、肺、肾之气,可治虚劳诸证,二者为臣,助首乌、三七补肾活血。山楂善消肉积,有化浊降脂作用,且入血分,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为佐药。纵观全方平调气血,攻补兼施,补虚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共奏补肾活血之功。

姚淮芳教授指出老年病人肾虚虽以肾精不足为主,然临床辨证不应拘泥于此,当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肾精不足、血虚血瘀者,治以补益肾精,养血活血,宜加用鹿角胶、鸡血藤、红花等;肾气亏虚、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宜加用党参、黄芪、红参等;肾阳不足、阳虚血瘀者,治以温阳活血,宜加用桂枝、附子、公丁香等;肾阴亏虚、阴虚血瘀者,治以滋阴活血,宜加用山茱萸、枸杞、生地等;兼痰浊阻滞者宜豁痰泄浊,加用陈皮、半夏、川贝等,兼热毒蕴结者宜清热解毒,加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3 验案举例

病人,男,70岁,退休,因“头晕间作1年余,加重伴胸闷1周”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多次测血压均高于140/90 mmHg(1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病,长期口服左氨氯地平降压,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1周前劳累后感头晕再发,伴心前区憋闷,手掌大小,持续3 min~5 min,休息后稍有缓解。求治于姚淮芳教授门诊。症见:头晕,伴视物旋转,耳鸣,心前区憋闷,腰膝酸软,双下肢麻木,健忘,乏力明显,纳可,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血压136/8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压低。颈动脉血管彩超示:双侧颈动脉探及数个强弱不等回声斑块,内中膜厚度达0.11 cm。中医诊断:眩晕,肾精不足夹血瘀。分析其病机:病人年高肾亏,肾精不足,隋海空虚,清窍失养,故而眩晕,视物旋转,健忘;肾开窍于耳,故见耳鸣;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故而腰膝酸软,易于疲劳;肾精不足,髓不化血,血虚致瘀,故见心前区憋闷,双下肢异麻;心神失养,故夜寐欠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皆为肾精不足夹血瘀之象。故治疗当以补益肾精,活血化瘀。处方:丹参10 g,山楂10 g,何首乌10 g,灵芝6 g,三七3 g,鹿角胶6 g,怀牛膝10 g,鸡血藤9 g,红花9 g,阿胶9 g,酸枣仁30 g。水煎早晚2次分服,并嘱其清淡饮食,适量运动。7剂后,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缓解明显,偶有头晕、耳鸣。针对病人病情特点,建议继服复方三七颗粒原方。半年后复诊,头晕、胸闷诸证消失,复测血压126/78 mmHg,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复查颈动脉血管彩超示双侧颈动脉斑块转为强回声,内中膜厚度0.09 cm。后间断门诊随诊,未见复发。

猜你喜欢

肾精肾虚血瘀
话说血瘀证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赶走”肾虚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透视“肾虚综合征”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自测是否肾虚你中招了吗?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