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需要从关注“考什么”转向“怎么考”

2018-01-16王凤珠周序

中国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目模板命题

王凤珠?周序

新高考改革迄今已4载有余。新高考带给我们诸多美好的希望,也带來许多问题。新高考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自身?它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一、高考改革的传统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始终都是通过科目考试来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因此,绝大多数的改革措施也都是围绕具体的考试科目展开。有的改革涉及高考科目的增减。例如,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历史和地理是合并考试的,称为史地;物理和化学也是合二为一的,称为理化。到了1978年,史地与理化才都一分为二,于是有了后来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有的改革关注的是高考科目的合并与重组。这类改革在保证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地位的同时,对于其他科目是否纳入高考,在多大程度上纳入高考进行了衡量。如3+1、3+2、3+X、3+3+基础会考等这些

方案。

新高考改革也不例外。“3+3”的改革方案,其实也是对高考科目的重新组合。只不过,不再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在三门必考科目之外还要考哪几门,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考哪几门。可以说,新高考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但在考试科目上依然是此前大多数高考改革思路的一种延续。

二、“考什么”与“怎么考”

对高考科目的优化组合,关注的是“考什么”的问题。这种改革的思路是,只要找到了最佳的科目组合,就能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做出最准确的衡量。在新高考改革当中,也正是因为我们认为由学生自己选定科目比统一规定科目更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会在科目选择权上松绑。

“考什么”固然需要科学研究和精细化的设计,但仅仅关注或者过分偏重于“考什么”,难免有所偏颇。语文是否真的能通过考试分数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综合科目是不是一定就能考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而易见答案未必如此。作文模板、答题套路的盛行,告诉我们仅仅有科学的“科目组合”,是不足以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真才实学的。

于是,“怎么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只有当高考试卷、题目设置能够进一步科学化,“应用题”考查出来的确实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答题套路,诗歌鉴赏题反映出来的也真的是学生的文学修养而非答案模板的时候,所谓“科学的科目组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新高考改革应更多地关注技术层面

其实关于“怎么考”方面的改革,我们也有零星涉及。例如,高考作文曾一度是议论文一统天下。1998年高考改用话题作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怎么考”方面的改革,属于命题技术上的创新。效果是当年大量考生无法用事先准备好的作文模板来“套”,平时文学修养好的学生则在作文当中展现出了自身的实力。这一“怎么考”方面的改革,真正考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遗憾的是,后来话题作文逐渐被破解,各种写作模板、思路、写法等逐一被研究出来,话题作文也就无法再考出学生的真才实学了。

话题作文之后,材料作文也算得上是“怎么考”方面的革新,但也很快被再次破解。这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应试压力巨大的现实环境中,无论什么考试技术、命题方案,总会有不少人去研究它,以求获得更好的成绩。但不正常的是,当教学一线不断有人去破解命题技术的时候,学术界、命题界对“怎么考”的研究却不温不火,多年才出一项革新措施。这就造成命题技术经常滞后于应试技巧的局面,以至于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做出准确判断。

新高考改革在“考什么”方面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在科目的自由组合、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都考虑得较为完善了。那么,新高考的未来,就应该在“怎么考”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当实际考出来的和我们想考查的相一致的时候,“科学的科目组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更多地关注技术层面的改革,应该成为新高考未来的改革方向所在。

(作者单位:1.浙江教育出版社;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科目模板命题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高考“新科目”
把握数学解题模板,轻松做题一二三
SOLIDWORKS Electrical清单模板定制方法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文档提效 用好WPS模板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