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实与构建:以会讲促进师德建设

2018-01-16杨阳

中国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书院师德建设

杨阳

书院诞生于唐代,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会讲作为一种自由、典雅、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模式,为后世观点交流与人际交往提供了典范,为当代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敬德书院(即海淀教育书院)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的师德建设基地,在继承与发展古代书院精神、承袭传统教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实际,在四年内举办了12期“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引导教师明德修身,通过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又相互弹正、相互砥砺的研讨模式,让更多优秀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承担起“引导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历史

使命。

一、缘起:师德是老问题,但老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有答案

顾明远先生曾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爱讲师德?为什么国外没有师德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始终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教大计,德教为本。在很多人眼中,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要弘德明道,公心求是,就要敦促广大教师进德脩业,建德固本。于是,为了涵养师德、弘扬师道,有的学校由书记果行育德,亲手抓师德建设工作;有的学校为了见德思齐,用旌奖来促进师德建设;有的学校则论德使能,通过健全教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制度来加强师德建设……但是,种种举措之后,师德问题依然热度不减,甚至教师节一度被称为“失德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校园问题最终都会被大众归结到师德问题上来。

那么,所谓的师德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师德建设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师德建设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重构?为共同营建塑造师德师魂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海淀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敬德书院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会讲的交流模式作为师德建设的切入点,鼓励教师立德立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海淀教育而砥砺前行。

之所以选择会讲的方式,不仅是基于书院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而且是基于会讲自带的育人模式。很多学者认为,会讲这一教育方式发端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的“朱张会讲”。从“朱张会讲”来看,会讲不仅包含了诗文唱和、访友出游、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还特别强调和而不同,突出兼容并蓄,因此各成员之间相互独立却不封闭固执,相互吸收却不随便附和。而正是通过会讲,儒家突出了朱熹学说的主流地位,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朱子学说为核心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经过南宋以来众多学者的精心构建、广为传播,几乎成为学界共识。故此,以“会讲”这一书院教育模式来探求师道、探源师德、探索教育问题,探讨“顾明远之问”,可谓泛应曲当。

二、事实:许多教师都只是学科知识的老师

明代顾宪成曾为东林书院的会讲制定《东林会约》。他在学术上推崇程朱,主张“以世为体”,治学经世,留心时政。因此,东林会讲主张“会以明学,学以明道”,希望以众人无穷的见闻,弥补个人有限的见闻。故而,东林会讲要求实事求是,禁止捕风捉影,因为道听途说是“致损之道也。”在借鉴东林会讲的基础上,“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不仅邀请了身处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而且邀请了对实践进行过深入调研的专家,共同对师德实况进行了交流与阐述。

在“仁爱之师与师德建设”“明德至善与师德建设”等主题的会讲中,参会人员讲述了师德建设面临的种种冲击。主要有以下情形。

第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协调”。中国教师面临着比较矛盾、尴尬的境遇: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教师是尊敬与崇尚的;另一方面则是现实背景下,教师的尊严和地位正在下降。在一些学校里,师生关系甚至趋于冷漠、恶化。而在家庭中,许多教师因为工作忙碌、收入相对较低,有时候很难得到家人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跟部分教师谈师德,几乎是无效之举。

第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几乎人尽皆知,但是一旦涉及具体的实践和行为,还是“唯成绩论”。另外,“假、大、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师德建设活动热热闹闹,但细品之下,却发现其内在逻辑存在问题,甚至出现理性贫困,导致缺乏科学判断和可行的策略,最终结果便是“主体偏、活动花、体验乱”带来的“感性繁榮”。在一些特例中,类似的活动培养的只是“听话”的老师。

第三,“授业解惑不传道”。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有明白了自身承担的教学责任,才会成为改变未来教育的最具智慧、最体现生命力的基础支持力量。而所有的学科知识传授其实都与人的德性成长紧密融合。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应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的不懈追求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但现实却并不令人满意,正如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所说:“许多教师都只是学科知识的老师。”

除去上述问题,还有“过犹不及”“错把心理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等情形出现,直接给师德建设设置了困境,带来了难题。

三、论辩: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往往既泛化又窄化,既神圣化又庸俗化

古人举办会讲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参会者通过“修身”来做到“言自能忠信”“行自能笃敬”“忿自能惩”“欲自能窒”“善自能迁”“过自能改”。因此,会讲论师德、讲师道、谈师言、观师行,是自然而然之举。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的听众们通过现场问答、专家会谈、学校展示等环节,理顺了逻辑思维,明晰了不同语境下广义和狭义师德的不同,明确了概念混用会无助于学术理路的厘清,无助于会讲展开平和、严谨的探讨。通过会讲的探讨分享,现场教师们明确了广义的师德指全体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群及个人的道德品质,而狭义的师德是专门从事国民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专职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师德问题的相关争论,建立在一个共识之上:教师是真实的人,同样面临生存的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有部分教师认为,师德就是教师的言行、态度,现在的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压力非常大,所以谈论师德建设不仅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认识问题,还要给予环境和条件的支持,给予一些政策和方略,让教师能够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涵养师德。有的专家则认为:师德建设首重“向内”建设。教师应该努力做自我意识觉醒的主体,要自主研修,自我发展,要明确最主要的生命力不是外界的刺激和给予,而是来源于自我的实践。因此,教师要以“对学生的大爱”为魂,以“学生生命自觉”为本,这才是回应时代挑战、保持生命活力的师德。还有的与会者认为:教师不是圣人,他们在社会环境里生活,面对着许多冲突和矛盾,我们所要求的是每个人在面对社会矛盾和冲突时,能够用符合教师身份责任的价值观去更好地解决矛盾,这就是师德。

四、构建:师德建设,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在“师友间可以信口而发,不须拣择”的会讲氛围中,“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的听众对师德建设问题的基本观点达成一致,如果人们总是抽象地讲师德,抽象地讲师德概念,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是无法承担起师德责任的。顾明远先生提到的国外不说“师德”这个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教师对教师职业有自己的认识。热爱教育、喜爱孩子,内化于教师的职业认知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因此,师德首先是一种专业责任,教师的道德要体现在专业能力上。谈师德,不能抽象地讲爱,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拥有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担当起教师的师德。故而,袁振国教授在会讲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正如同把生理的生命交给医生一样,人们把精神的生命交给了教师。”在他和很多专家看来,教师和医生一样,都是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来从事的行业,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师德建设的落实,加强师德建设,则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顾明远先生在会讲中一锤定音:“师德不是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说到底,师德的问题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顾先生还对师德做了简明的阐释:“师德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即‘敬业爱生。敬业,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兢兢业业,对教师职业有敬畏之心,有敬业之心;爱生,就是要把爱献给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孩子。”

从顾明远先生的观点出发,敬业爱生正是教师履行职责,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敬德书院将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以会讲为引,树德务滋,立德弘道,通过发掘师德典型,讲述良师育人故事,切实促进师德建设。

(作者单位:海淀教育书院)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书院师德建设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