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2018-01-15刘琦

时代经贸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刘琦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证岗融合的多维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一条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模式;互联网+;“课、证、赛、岗四融合”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既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又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纯粹的“外经贸知识+外语”的平面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师除了在常规课堂中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要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影音资料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等方法来创建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岗位职业标准尚未明确,导致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模糊

目前,我国已开发的职业岗位标准主要是工科类岗位,而国际商贸类职业岗位标准大都尚在开发阶段,概念模糊。由于缺乏职业岗位标准的指导,各国际商贸类专业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培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存在一定距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产生偏差。

(二)教学内容脱离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不能对接

目前,绝大多数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仍以传授学生知识为教学主目标,教材也多以知识体系为主,尽管某些教材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实训内容,但教学过程仍表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体现行业岗位的要求,教学团队仍是以校内教师为主,而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普遍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虽然一些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走入学校,但他们往往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行业兼职教师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尚任重道远。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工学结合难以深入。

(三)实习实训基地薄弱,较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室一般都是由软件和电脑组成。另外,因单个国际商务类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少量学生实训,难以同时安排大批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致使国际商务类专业单薄的实训基地,很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

目前,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广泛存在的本科压缩现象,高职专业的职业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动力缺乏,学生仍然以被动的学习态度对待自身的专业学习,学习兴趣不高。此外,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场所等方面均一定程度存在着工学交替难以深入的现象,学生的技能训练缺乏硬件的支撑与保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改革成效。因此,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差距明显。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的思路

为了解决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问题,根据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证岗融合的多维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一条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一)“互联网+”的发展,加速推动了国际商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计算和网络无处不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空间中,知识传授开始从传统课堂学习向e- Learning(在线学习、网络化学习),甚至是M- Leaning(移动学习)方面转移。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移动、开放和参与。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中,学习无缝地融合在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之中,任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学习支持,并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来做正确的事情,学习者能够以自然的或人性化的方式来控制或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

(二)课证岗融合统一,完善了工学结合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国际商务类职业岗位标准,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要求、职业考证要求相统一。在学科布局上,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在课程设置上实行文理交叉和文理滲透,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基础性的相互融合。

(三)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幅提升了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

在教学上,结合以往课堂教学改革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常规课堂+第n课堂”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理念。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的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探究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国际商务”时代下的从业技能综合实践是依据外贸岗位职业标准并基于高职外贸学情分析,校会企合作开发的互联网实战课程体系。我们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校际联合大实训”全新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贸易方式完成外贸业务操作,以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以真人互动提升沟通能力,以真实业务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了外贸业务员考证项目和外贸技能大赛。为了指导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确定其内涵为,在以互联网为创新学习平台,将课证岗融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外贸岗位职业标准为教学依据,通过各种技能竞赛形式的项目教学过程对接国际商务工作过程,在常规课堂的基础上,增加其它教学环节,提升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证、赛、岗四融合”,培养适应外贸转型升级要求的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我们将构建由优秀外贸职业人团队与优秀教师职业人团队组成的“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开发外贸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融实战教学、业务咨询、行业培训、职业考证、技能竞赛的“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重构由《外贸单证操作》、《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操作》、《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构成的课程体系;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我们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实施项目教学,把大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开展校际实训、職业考证、技能竞赛等系列实战教学活动,使学生经过准职业人的蜕变,最终培养成合格外贸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商务专业“校际联合大实训”教学模式

我们将通过采用网络贸易方式开展在合肥高职院校校际联合的外贸实训教学,实施“玩中学、做中学、赛中学,”创新“校际联合大实训”教学模式,其超强的趣味性、竞争性和互动性能极大激发学生求胜和探索的欲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们在互联网平台上作为外贸企业业务员开展外贸活动,实现了从学生到外贸职业人的身份转变;在实训项目中渗透风险管理、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职业意识,实现了从单纯技能训练到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并重的目标转变;以外贸业务的准确性、多样性和营利性作为评价指标,实现了从考试分数到外贸绩效的评价转变。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明显提升了学生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该教学模式体现了依托网络平台的教学手段创新、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创新、采用真实外贸业务的教学内容创新、注重外贸绩效的教学评价创新。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71)

参考文献:

[1]何智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广西教育2014(7).

[2]王国玲,“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1(10).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BE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32).

[4]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