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2018-01-15

关键词:智库一带一带一路

罗 涛

(福州大学 化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一大批智库开始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国内高校利用品牌优势和研究实力,也纷纷针对“一带一路”战略设置了研究中心、研究院等。但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前瞻性和沿线国家国情的多元化,高校智库“有库无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非常突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找准定位,补足短板,寻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路径表达方式。

一、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

中国拥有体量庞大的智库群,其中包括官办智库(党政军设立的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社科院系统),高校智库,以及各类民间智库。顾名思义,高校智库就是由各个高校主办的学术性研究机构,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以各种形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相对于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高校智库无疑具有独特优势,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方方面的问题。

1.高校智库有研究的内生动力和实力。高校是知识的发源地,高校智库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校内教师和少量外聘人员,组成人员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学术修养,其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智库就是学术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通过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呈现,也是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观诉求,高校智库有研究的内生动力和实力。

2. 高校智库的研究更加客观和自由。相对于官办智库,高校智库学科齐全,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和宽松,研究方向更加自主,研究立场更加公正,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战略问题开展宏观研究,提出的理论成果往往侧重于学术遵循,甚至可以对政府的决策提出科学研判。研究的客观和自由,无疑更加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3. 高校智库的研究更具条件支撑。相比于民间智库,高校智库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拨款、基金会或各类捐助,这样的资金来源方式比较稳定,为研究的长期性奠定了经济基础。另外,借助于高校的品牌优势,研究人员在争取“一带一路”研究项目时更加具有竞争力。这些,都使高校智库的研究更具条件支撑。

二、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宏伟,横跨区域广、涵盖国家多,这些沿线国家政治体制差别大、民族风情各异、多边关系复杂,其推进过程必将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因此,高校智库必须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全面的、广泛的、长期的需求[1],合理定位,分阶段、分领域做好战略的事先评估、事中措施和事后对策等研究,在建言咨政、学术创新、公共外交、促进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能够推动政府决策与智库研究的良性互动。高校智库不应只是论证“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而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品牌意识,了解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咨询方面的需求,重视理论创新和政策分析工具创新,多做“田野调查”、建立跟踪研究机制,多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打通与政府间的成果共享渠道,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率,为政府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2.能够打造并建立“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打造学术共同体,不是不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是要凝练出作为一门学科所必需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共识,创造本学科共同使用、并能与国际语言互通的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一批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推动我国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制度性话语权。除了上述提到的建立智库与政府间成果共享渠道外,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高校间也要建立成果共享平台,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性研究、凝聚研究合力、培育出有较强影响力的“一带一路”专家,又能形成学科规模、吸引后续青年人才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从而促进学术共同体各成员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3.能够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磋商和衔接。近期中国海外项目频频遭项目所在国毁约,这充分说明我们还不了解合作国的真实需求,我们的发展经验在很多时候会产生“水土不服”症状。因此,高校智库要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接触沿线国家政府决策人士和智库的频率,通过论坛、研讨会、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提高智库国际交流能力,通过交流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契合点,从而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落到实处。

4.能够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互信互通。“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2]。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还应为引导各国民间舆论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智库要根据“一带一路”的建设进展,准确掌握社会舆论、焦点热点和公众情绪,利用大众传媒、人文交流等手段增进沿线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实现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多元文明的相互欣赏、和谐共存,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推进夯实友好的民意基础。

三、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短板

据笔者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有10个省(市)的21所高校成立了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研究机构,具体见表1。

表1 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校智库(以成立时间为序)

序号名称依托高校序号名称依托高校1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大学12“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厦门大学2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大学13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福州大学3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财经学院14“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4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5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5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16“一带一路”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6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南师范大学17“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7丝绸之路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18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云南大学8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中阿一带一路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9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20“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10“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21“一带一路”研究院四川大学11“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

笔者还到建立有网站的智库详细查阅了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进展等信息。以某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为例,研究人员的组成和研究报告见表2、表3。

表2 研究组成员

序号职务姓名所在单位1组长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2副组长xxxxx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3副组长xxxxx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4成员xxxxx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5成员xxxxx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6成员xxxxx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7成员xxxxx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助理8成员xxxxx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9成员xxxxx信息中心副研究员10成员xxxxx信息中心副研究员11成员xxxxx大学图书馆馆员12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3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4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5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6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7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8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19成员xxxxx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表3 研究报告

序号标题发布日期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绩效指数分析报告2015-08-24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贸易开放度分析报告2015-08-243“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状况分析2015-08-28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贸易情况分析2015-08-285一带一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15-09-106建设海洋强国应有全球视野2015-09-107树立四大思维,打造丝路之都2015-09-108“一带一路”开启全球互联互通史的新篇章2015-09-109“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发展环境的影响2015-09-101030年后将再无世界海洋霸权2015-09-1111中国与印尼共同推进海上全球互联互通2015-09-1112新型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智慧2015-09-1113“一带一路”:全面优化我国发展战略环境2015-09-1114美军海上绝对优势将被终结2015-09-11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的高校纷纷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聚集优势,分别建立了研究院、研究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战略研究。但是在智库建设的质量上,仍难以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质推进和落地实施。其短板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智库目标不明确。从表1所列的21家高校智库来看,除了厦门大学明确“法律研究”、福州大学明确“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浙江工商大学明确为阿拉伯国家研究之外,其余18家智库基本冠名以“一带一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说明大多数智库都没有明确的定位。这一点从表3也可以看出,因为研究目标不明确而只能泛化,导致研究只能围绕数据统计等基本情况或区域、国别、投资风险等做基础性研究,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系不大。

2.智库结构不合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光从理论上研究是显然不够的,高校智库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所建树。但从表2和其它可获得的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都是所在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这些研究人员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更别说具有政府外事机构或外派到他国企业的工作经历,并且也缺乏校内学科间的协同攻关,完全依赖阅读文字资料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必然是“纸上谈兵”,那么所产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可想而知。

3.智库成果难共享。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其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但从笔者查阅的情况来看,只有不到一半的智库建有自己的网站,而且网站的更新频率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就使各智库间、智库与社会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成果交流,导致了高校智库建设“各自为政”、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彼此大量重复研究基本问题,使涉及“一带一路”的智库研究难成体系、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缺乏应用渠道、很难到达决策者面前。

4.智库分布不合理。“一带一路”战略是对中国地缘政治和商缘经济的历史演进,我国具有地缘、商缘优势的省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发源地或重要节点地位多研究如何为“一带一路”加装“稳定装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智库建设落后于战略实施。例如,俄罗斯与我国的合作除了能源输出及军备出口外,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如何在现阶段中俄历史关系最好时期加强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但是毗邻俄罗斯的新疆和黑龙江高校的“一带一路”智库为0个。再如,印度对我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而我国的商品却难以进入印度,如何打开印度洋这一重要国际航线的合作局面?但是与印度接壤的西藏高校的“一带一路”智库也是0个。根据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规划包含18省份,根据表1可以看出还有将近1半省份未成立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区位优势并没有得以发挥。

5.智库成果无特色。高校智库,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利用智库所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找准切入点,集中研究力量,放大自身特长,在某个领域做深入透彻的研究,而不是朝着建设传统的综合性智库目标前进。但是不少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缺少这种模块化设计,如从表3可以看出,14项研究报告却涉及政治、军事、环境、贸易、能源等诸多领域,如国际智库合作成果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报告却很少,研究成果呈现出碎片化特征[3],既无法对接国际资源,又容易在国际上集体失声。

四、对建设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的建议

明确了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应有的定位,分析了导致定位偏移的问题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智库的建设。

1.成立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优化智库的省域分布,着力打造学术共同体。要尽快推动并成立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彻底解决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现状,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研究的一流平台,实现联动性效应,多出原始性创新成果;要利用智库联盟的平台优势,发挥“筑巢引凤”和催化作用,推动和吸引未成立智库的“一带一路”规划省份尽快成立高校智库;通过联盟间成员持续的学术碰撞和相互启迪,打造出高校“一带一路”学术研究共同体,凝聚学术共识,归纳学理基础,建立话语体系,不断提高“一带一路”研究的学科认同度和学科间辨识度。

2.鼓励研究视角创新,优化智库人员组成,结合校情培育“一带一路”特色智库。高校要充分审视自己的特色条件和学科优势,并把握和捕捉“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聚焦、聚智在某几个问题上开展深入研究,并适时根据形势变化对选题进行调整,做到反应迅速、问题集中、破解有方;要借鉴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优化高校智库的人员组成,多从国家外派机构或涉外企业中寻找研究合作伙伴,充分利用这些人员精通当地语言、具有当地文化涵养、可有效缓冲文化差异的特长,使得整个研究工作信息多元、选题超前、操作性强,提高研究成果的咨政价值。

3. 加强与沿线国家智库的合作交流,增强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走国际化办学的开放式道路本身就是高校的办学自觉,要充分利用本校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多使用国际语言,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渗透力,引起不同文明间的欣赏和共鸣,使超越西方价值理念的“丝路精神”为沿线国家人民接受和传播,增进民心相同,筑牢社会基础[4],使研究成果对沿线国家的政策影响力不断增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多为智库人员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并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专项培养计划,通过探索“一带一路相关课程+专业”模式,培养大批“一带一路”学科复合型人才。

4. 建立“一带一路”智库成果共享机制,提高成果的政策转化率。高校要紧紧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与政府部门建立高效沟通渠道和成果报送机制,充分了解政府在咨政建言方面的需求,及时将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研究成果到达政府决策部门,决策者也要将采用情况和原因向智库反馈,从而全链条、双向形成智库意见和政府政策的良性互动;要在智库联盟成员间建立健全智库成果转移、转化的决策需求激励、制度创新激励和协同合作激励制度,提高协同合作程度,处理好服务当前和引领未来的关系,统筹安排好预见性研究、实质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的比例,在避免重叠研究的同时,集中资源来承担“一带一路”重大长期性项目;要通过高校特有的学术期刊、学术论坛等方式,及时发布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之以最快捷的速度传播,通过影响公众舆论而间接影响政府决策;要共享智库人脉资源,互相为出国调研提供帮助,提高调研和交流质量。

[1] 王林聪.智库建设与中阿“一带一路”共建[J].宁夏社会科学,2015(6):105-106 .

[2] 赵磊.补足“一带一路”的智库短板[J].实践探索,2016(9):26-28.

[3] 杨伦.陕西高校以智库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特色与模式研究[J].新丝路,2017(6):46-48.

[4] 陆航.建立常态化智库对话机制,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网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30(1).

猜你喜欢

智库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微智库
微智库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