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 是一首凄婉的歌谣

2018-01-13姚润南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呼兰河歌谣故乡

姚润南

摘 要:故乡,是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共有的情结,回忆起来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萦绕心头。《呼兰河传》中故乡的冬天是寒冷的,故乡的人们是寂寞的,而故乡的世态是悲凉的,这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常态。萧红所述之“故乡”像是一首凄婉的歌谣,唱出了大多数中国人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也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回忆故乡时的滋味。对很多人来说,记忆中,家是温暖的,但小城的景象是萧瑟的,而人们的内心是寂寞的。

关键词:故乡 歌谣 呼兰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25-02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写作的,这本书共七章,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通小城呼兰河的故事。第一、二章节描绘出呼兰河城的风情,勾勒出小城的总体面貌,那是一座位于寒冷而荒凉的北方大地上的小城。十字街、小胡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空间,街边是几家豆腐店,几座碾磨坊,一两家染缸房,简单而质朴。第三、四章描写了萧红童年的回忆,将她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五、六、七章主要描写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小城人物的悲惨故事。呼兰河城是小的,街道也是简陋的,但人们的生活并不简单,不时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萧红对于自己的故乡——呼兰河那座小城——的记忆,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寒冷、寂寞与悲凉。唯一的温暖与美好,也是留给记忆中和蔼的祖父,以及陪伴她成长的自家大后园中的丛草鸟兽。萧红童年时候,她们家算得上是呼兰河城里的富有人家,有很大的宅院和宽敞的后园,还将院子里的一些偏房租给别人住。按理来说,殷实的家境应该能让萧紅有一个温暖、美好的童年,可为何在萧红的记忆中,故乡却是处处透着寂寞与悲凉?下面,笔者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1 故乡的冬天是寒冷的

萧红的故乡在东北,冬天极寒冷,以至于会盖过那短暂的夏日的温暖。呼兰河冬日的冷,大约是南方人难以感受到的吧!

呼兰河城里,极寒冷的时候不仅把人冻抖了、冻僵了,还会把大地给冻裂了。萧红在著作的开头便写到,“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1]P1。可见北方的冬天是及其寒冷的,土地上的一条条裂痕,像极了一道道张开的口子。其中苦寒的意味,不管读者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会被这样的开头描写一下子带入到北方寒冷萧瑟的冬季。

呼兰河极低的气温把大地冻裂了,而寒风就像是无数锋利的小刀子,在人的手背上、脸上划出一道道裂口。街上的行人都呼着白气,脸蛋儿冻得通红,活像是两个熟透了的小苹果。不同的是,真正的苹果表面是光滑哧溜的,而人们脸颊上的两个“红苹果”,却是密密麻麻的布满了“细网”的,那是皮肤被冻裂冻出来的。呼兰河大多数人家都是住着透风漏雨的屋子。不习惯的人站在那样的屋子里,简直是感觉这屋子里头和外面的旷野无甚区别。墙脚的裂缝处呼呼的透着寒风,像极了两把利刃,刷刷地“割”着人的脚踝,割的是硬生生的疼。

寒冬似乎将空气凝结了,将整个呼兰河小城笼罩在灰暗、朦胧的气氛中。“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1]P3严冬将这座本来就不繁华,只有两条大街的小城变得更加阴冷和凄凉。“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1]P3可见,呼兰河城的冬天是真的很冷。在《呼兰河传》的尾声处,萧红说这呼兰河城里边,以往住的是她的祖父,现在埋着她的祖父。在萧红的心中,关于呼兰河,唯一的温暖便是她的祖父。呼兰河的寒冷就体现在除作者心底里那一丝对祖父的记忆之外了无挂念,陌生无趣了心境。

2 故乡的人心是寂寞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故乡的人们都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1]P103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人们却都是逆来顺受,日复一日,百无聊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1]P108如此寂寞的生活,想必小城里的人定也是寂寞的。

小城里的人们,心都是灰色的。大多数时候,生活都平静得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色彩。他们不想改变什么,只求在简单的生活中求得温饱。仿佛就是麻木地、机械地生活着,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呼兰河这座小城便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1]P107呼兰河城里的街头,大路中间有一个大泥坑,常年积水,坑深。经常掉进去一些猪牛羊之类的牲口,要是碰上下雨天,不走运的马车连着马一齐陷进去。雨下久了,到处都是积水。路过的行人有的撑着树枝,有的扶着旁边人家的围墙,都想着绕过那个大泥坑。要是遇到旁边的围墙倒塌了,路过的人便是一顿骂,怪那墙如何的不争气。不过,最后也都是想着法子过去了。要知道,那泥坑是不好招惹的。牲口掉进去了,若有幸恰好遇到有人路过搭救一把,就捡回一条命。如果没有人前来施救,那十有八九就沉下去淹死了,或者是在泥淖中挣扎半天,最后没了气力在那泥坑中困死了。这于人,也是十分恐怖的事情。不过,让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恐怖的泥坑,人们都想要避开它,却没有人想过用泥巴、石头将泥坑填平。萧红便直接讽刺了人们不思改变、缺少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人们只知道去接受,却没有人想要去改变。这类人“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在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1]P107小城寂然而处,寞然而立,有生活的人,缺生命的活力。

萧红的童年也是寂寞的。只因自己生下来就是女儿身,未能圆家人的“梦”,从小便不受祖母以及父亲母亲的疼爱。因此,萧红便常常一个人玩,一个人和后园里的虫鱼花草玩。还好有一个疼爱她的祖父,让她的童年有些许的温暖与慰藉。萧红一个人在后园里玩,看着蝴蝶、蜻蜓到处飞,看高高的蒿草在烈日下随着微风摇摆,看花儿到处盛开……这样看来,萧红的后园似乎热闹的很。可是,看着越是热闹的风景,萧红的心里越是寂寞。“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了在墙头,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1]P103那寂寞,也许是因为少了玩伴,也许,是被后园那一片小天地困住了。曾经那么美的蝴蝶与蜻蜓,现在看起来也是寂寞的。曾经傲立于骄阳之下的蒿草,如今看起来也是百无聊赖。有一天,萧红走出了后园,发现外面竟是一片宽广的天地,于是她想:“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车马,而是在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1]P88endprint

呼兰河城里也有热闹的时候,例如,跳大神、放花灯的时候,就特别的热闹。每当这个时候,呼兰河城似乎是又喘了一口气。但是,这类活动大多是与鬼神有关。人们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妄想借助神明的力量祛祸近福。这种想要借助神明力量保平安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无助与空虚。那跳大神的鼓声震得越响亮,呼兰河城也就越寂寞。故乡的寂寞是隔离的,也是虚妄的。

3 故乡的世态是悲凉的

热闹的假象之下,掩盖着的是呼兰河城的悲凉。“他们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

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1]P107

呼兰河城的冬天是极寒冷的,人心是极寂寞的,而其世态又是极悲凉的。生活太过于平淡,平淡得如同清水淌过路面,不一会便消失得无踪无影。人们寂寞,人们百无聊赖。假若如水般平淡的生活中,稍稍掀起一层涟漪,人们便会齐刷刷地凑上去看热闹。

萧紅家院子里住着一胡姓人家,花钱买了个十二三岁的小团圆媳妇。这小姑娘皮肤黝黑,有两条秀美的大辫子,总是乐呵呵的。不曾想,刚到老胡家就被婆婆给了一个下马威。她婆婆将她吊在房梁上打,用烧热的铁块烙她的脚等等。后来,原本乐呵呵的小姑娘就病倒了,总不见好。这下左邻右舍来看热闹了,纷纷给提一些治病的偏房。又是吃药,又是跳大神,又是请道士做法,可那小团圆媳妇的病却是越来越重了。折腾了好几个月,最后使出了大招,将那小团圆媳妇放到滚烫的热水中浸三次,弄得她遍体通红,昏睡不醒。到最后,一个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姑娘硬是被她婆婆和那群看热闹的人给弄没了。

还有一个便是萧红家磨房里住的那个冯歪嘴子,他总是躲在磨房里磨东西不出来。几乎被人们给遗忘了。可是后来,突然地,那冯歪嘴子变成了大家围观议论的焦点。他跟同院住的老王家的王大姐好上了。那王大姐本是个年轻、漂亮、能干的姑娘,人们都疑惑她怎会看上磨房里那个老头。一时间,两人都成了呼兰河城里的“大红人”。那原本夸王大姐漂亮的,现在竟说起“早看她不是什么好人”这样的话语来。后来,王大姐给冯歪嘴子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就死了。这下可把冯歪嘴子推到了人们议论的风尖浪口,人们都在议论他一个人如何养活两个小孩,那小的还那么小……人们的一下子被激起来了。甚至有人专门到他家把哨,看到冯歪嘴子家里桌上放着一段绳子,便回去告诉大家冯歪嘴子要上吊了。这下男女老少都纷纷赶来看热闹了。似乎小团圆媳妇的事情过去了,生活又平静了,大家心里寂寞得很,借着冯歪嘴子的事情要好好鼓吹一番。到后来,冯歪嘴子和他两个儿子还活得好好的,那件事情也就渐渐平息了。不仅如此,呼兰河城要是有跳井的、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可谓是人山人海。不知是生活太平淡了,还是人们内心太空虚了,亦或是两者都是。

目前中国大多数乡村的状态就是,年轻人都进城去了,留下老人、中年妇女和小孩在山村里艰难地生活着。留下的人们,为小山村平添一份寂寞与荒凉。人们心里是寂寞的,哪怕谁家来了一个陌生人,或者谁家有点什么事情,又或者谁家的瓦片掉下来了一块,人们都要前去看个热闹。散开之后又向自己身边的人或是远方的亲朋好友散布谣言。所以,不管谁家有点好事或者坏事,通通瞒不住人们的“火眼金睛”。有些事情自己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却早已被人家嚼了舌根,添油加醋地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那里去了。哪天要是从外面来了个什么人,全部人都要瞪大眼睛,唯恐落下什么细节,回头跟同自己一样寂寞的人儿去细细讨论一番。那些寂静的小山村里,静默着破旧零落的房子。屋子上的瓦片已被岁月浸上了一层旧时光的灰黑色,上面积了很多灰尘,遇上春天,还会长出些许的小花小草。那些小花小草是没有人欣赏的,任由风吹雨打,那样自然地、却又无奈地盛开与衰败。

萧红写出了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样子,也道出了大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回忆故乡时的滋味。于很多人内心来说,家是温暖的,但小城的景象是萧瑟的,人们的寂寞,并着心里的牵挂,谱成了一首凄婉的歌谣,歌唱着凄清而温润的故乡。

参考文献:

[1] 萧红著,迟玉绂摄.呼兰河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兰河歌谣故乡
故乡的牵挂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月之故乡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