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朝盛世皇帝的人才观

2018-01-13刘菁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人才观

刘菁

摘 要: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世界各地。并且其影响时间也是很久远的,即使现在,还有很多国家设有华人专门活动的区域——唐人街。唐朝是我国经济、文化极为鼎盛的时期,这和唐朝盛世时期那些贤明君主的人才观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对唐朝盛世时期皇帝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展开了论述,望如今社会各部分的人才管理方面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朝盛世 人才观 德才兼备 广开言路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20-02

唐朝开创了中国繁盛的新纪元。隋朝末年,社会制度极度黑暗,民不聊生。当时,唐国公李渊顺应天意进军关中,公元618年称帝建国。最后相继击败各反对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大业。其子李世民(唐太宗)发动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改年号贞观,使大唐帝国空前繁盛,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并开启了长达100多年的唐朝盛世。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主要有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执政前期)执政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纳谏,并将“选贤任能”作为国之根本,让当时的中国从各个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那么,唐王朝盛世时期的这些皇帝共同的人才观又是怎样的呢?笔者结合史料及教學研究,对其进行了总结并作简要的论述。

1 唐朝盛世时期皇帝的用人模式分析

1.1 用贤能人,必须德才兼备

唐朝初期,选官制度和秦朝惯用的武治思想是相通的,即不论是谁,只要立下战功,就可以加官进爵。这样的选官制度是有一定弊端的,因为立下战功更多是靠“勇”、“武”,可是,辅助帝王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靠“德”。唐太宗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改传统的选拔制度,将“德才兼备”作为选拨贤能的重要参考标准。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知难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可见,唐太宗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是选贤举能,必须要考察其“德行”,再考察其“学识”,德才兼备才是标配。众所周知,就是因为唐太宗选用了大批具有较高德行、真才实学的人,最后实现了天下大治。在此举一个反例,比如当时的许敬宗是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但是因为他的德行方面有问题,导致他直到死都没被重用。由此可见,唐太宗的人才观是:德行比能力更重要。

1.2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唐朝盛世时期的君主在招揽人才时,不仅沿用了传统的门荫制、举荐制,而且还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他们会忘记冤仇,不去计较他们的出身,更为看重他们的才能和德行。比如房玄龄是隋朝旧臣,著名“谏臣”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张行称乃是一介布衣,等等。如果唐太宗不能放弃前嫌,去招揽这些有德行的人才,那么又怎会开创唐朝盛世呢?由此可见,唐太宗已经掌握了用人的关键,形成了唐朝初期人才济济的局面,打破了士族为官的制度,使得很多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朝廷供职,这也为唐朝繁盛局面的出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的人才观和李世民是相似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时,唐朝局势十分动荡,吏治混乱,腐败现象泛滥。唐玄宗深知选用廉史的重要性,选拔人才时不论贵贱,只重视德能,因而涌现出姚崇、韩休、张九龄等德才兼备的政治精英,稳固了当时混乱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之外,武则天执政期间,废除了旧科举制考卷不公开批阅的方式,改为面对面招考,并且她还亲自主持贡士考试,这也是“殿试”的由来。武则天也反对唯世家声望是重的旧规,开始在庶民中选拔官吏,因此,其执政期间也涌现出狄仁杰、魏元忠等明相,史书称“天下桃李,尽在公门”,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由此可见,这些明君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并且都能不拘一格,不论亲属贵贱地选拔人才。正因如此,才为朝廷吸纳了一大批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

1.3 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正因为这样,才会让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层出不穷。唐太宗李世民意识到这一点,于是虚心纳谏、恐人不言。因此,谏诤蔚然成风,帮助唐太宗广泛吸纳了臣子的好建议,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比如太宗执政年间,仅魏征进谏的条数就多达200多,其中不仅包括政治、民生等方面,而且还包括李世民的个人缺点,有时会让太宗十分难堪。这种情况,在历史的哪个朝代都是不可能出现的,直言皇帝的缺点属于“大不敬”之罪,要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不仅没有责罚魏征,而且积极采纳他的建议,纠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正因如此,才铸就“千古一帝”。而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拥有广阔的胸襟,和正确的人才观,才出现这种现象。并且,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悲痛,并发出感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境矣!”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善于纳谏”的帝王,当然唐朝盛世时期的其他贤君也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全面改革制度,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由此可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这些贤君共同的人才观。正因如此,才帮助这些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制度上的缺陷,进而不断完善自身,改革制度,推动社会的发展。

1.4 唯才是举,量才授官

唐朝盛世时期,这些帝王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他们很少听信谗言,并认为:君臣不能肝胆相照,乃国之大害。因此,他们都能和臣子建立和谐的关系,并积极采纳臣子有效的建议。同时,他们还敢于启用新人,给予他们更多发展的空间,并且还能结合他们的特点,唯才是举,量才授官,让这些官员都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因为他们的才能都得到的充分的发挥,才让这些人肝脑涂地,不断地提出创新的建议。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唐太宗能够全方位地分析人才,并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职。典型的事例是他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进行了搭配,充分地发挥出了房玄龄的谋略和杜如晦善于决策的能力,进而也就出现了“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这充分地反映出了唐太宗善于运用人才的能力。endprint

2 唐朝盛世皇帝人才观的历史意义探索

纵观唐王朝历史发现,唐太宗选用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其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武则天君临天下后,为维护好统治,也是多方招揽人才,任用了狄仁杰、张柬之等贤能之士。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持续发展;唐玄宗也继承“任人唯贤”的基本传统,任用才华横溢、敢于直谏的姚崇、宋璟为大唐王朝的重臣。在大批有德有才之才的辅佐下,唐王朝在开元年间到达了鼎盛时期,再一次铸就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新局面。唐朝之所以为盛,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唐朝盛世时期之人才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唐朝盛世皇帝人才觀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扩充国学规模,教育乃立国之本

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武则天乃至唐玄宗,他们都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做出相当的努力。如唐太宗为了人才,扩充国学的规模,使得人才培养数得以增加。这对当今教育也是很大的启示。作为泱泱大国,没有相当的教育规模,是不可能多出人才,也不可能去快出人才的。

2.2 重视人才选拔,是立国兴邦的重要途径

武则天在位时,大胆选用狄仁杰被世间传为佳话。武则天之所以启用狄仁杰,是因为狄仁杰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武则天不仅仅破格启用狄仁杰,还重用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员。启用这些有用之才,封建皇权的社会基础得以充分的扩大,促进着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历古以来,任人唯贤,国之兴旺发达是人们所有目共睹。作为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执政历史,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任人唯贤永远是选人用人的主旋律。

2.3 重视大度纳谏,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唐太宗,总结着前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不仅仅大度纳谏,而且虚怀纳谏。由于大度虚怀,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如魏征,纳谏数量多多,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这样说:“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不仅仅就是对魏征的崇高评价,也看得出唐太宗对纳谏的大度和虚怀。唐太宗时期相对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盛,与重视大度纳谏不无关系。当今我国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执政党比较重视听取不同党派人士意见,就是以史为鉴的较好说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衣冠”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唐朝盛世时期的帝王的人才观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并且,他们大都善于纳谏,接受臣子的建议,这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他们还善于发挥人才的作用,能够做到“唯才是用”。由此可见,这些贤君的人才管理经验都是极为丰富的。其实,当今政权的用人工作中,也可以有效地借鉴他们的管理措施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完善。这样,能够有效地建立社会主义特色的用人体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西.从《帝范》中看唐太宗的人才观[J].文学教育(上),2016(05).

[2] 李满星.唐太宗李世民:将权力关进笼子,开创辉煌盛世[J].文史天地,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龚自珍的人才观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