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以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鉴

2018-01-13靳晓光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校企

靳晓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福建、辽宁和吉林等省分别印发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并不约而同地将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模式设定为应用型。根据《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7)》的数据,民办本科高校已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1/3,其转型的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就民办高校自身来说,转型成败关系到未来的生源数量。故探讨转型中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是非常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正确的认知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对国内外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辨析,进而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上述两种观点异曲同工,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这层意义上说,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构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素质、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进行优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正在发展中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深层次的挑战,即这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热衷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又要契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地方行业、产业和企业为服务导向,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二)德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德国的教育体系因组织科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及因材施教著称于世,尤其是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探索后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极大地推动着德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德国高等教育包括三种类型的大学。第一种是综合型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第二种是应用科学大学。二战后德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迫切需要能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高水平人才。1968年10月31日,各联邦州长讨论通过《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对现有高校重新整合和定位,将一些基础较好的工程师学校与一些商科学院合并升级后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当时的情况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背景类似。这一改革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德国2/3的企业经济师、1/2的信息技术工程师以及2/3的工程师都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注]杨明、赵凌:《大国教育战略研究:德国教育战略研究》,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页。。第三种类型是双元制大学,一般由大型企业发起,其建设由企业与高校双重驱动,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以上三种类型的大学都提供三年制的本科教育,其颁发的学士学位得到欧盟的广泛认可。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兼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双元制大学的特点,因此这两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总体来看,德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科学大学主要培养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并能胜任相关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即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席茹、沈鸿敏:《德国双元制与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24期,第12-16页。;双元制大学则类似于我国的职业技术高校,培养在社会工作、经济领域、技术技能和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2.办学主体双元。双元制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大学与企业,双方具有同等的作用,承担相同的育人责任,只是分工不同:合作企业决定招生,制定实践学习的培养计划;高校制定课堂学习的培养计划,教师负责课堂教学。合作企业的代表作为联合管理者,管理和监督学校的运营,加入学校的监管理事会。此外,与办学主体的双元特征相对应,学习者也具有学生和公司职员的双重身份。

3.教学组织过程双元。教学组织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学场所的“双元性”,即在企业的实践教学与在高校内的理论教学交替进行,这有别于我国应用型人才主要在高校内培养的情况[注]石兰月:《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4期,第64-68页。。

4.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除全职教授外,还有大量校外特聘讲师,而且高度重视教授候选人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求至少具有3年在高校以外领域的工作经历;高级管理者能讲授60%以上的课程。

5.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双元制大学缜密的保障体系,使其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认可[注]季靖、李玉珠:《德国“双元制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职教论坛》2017年第22期,第75-80页。。德国职业教育既有来自外部认证系统的评估认证(如汉诺威中央评估认证机构实施的专业认证),又有来自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严格把关。为保证实践阶段的学习质量,所有合作企业都要向学校提供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的详细报告,学生也要向学校汇报在企业实习的相关情况。最后,学校结合汇报对前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反馈及改进。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德国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办学定位同质化

浏览各民办本科高校官网中关于办学定位的介绍,发现各高校多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在校生数量大都超万人,但不注重办学特色的凝练,导致办学定位逐渐趋同。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与公办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毕业生往往既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实践能力,处于竞争劣势。办学定位趋同,导致本应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区域竞争力。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办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贴近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一批新兴的专业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出现在招生简章中,并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但随着越来越多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和新建公办本科高校的涌现,其专业趋同现象不断加剧,所谓的新兴专业也出现了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笔者抽样调查了10所民办本科高校2017年的招生简章后发现:民办本科高校平均设置33个专业,综合性特征明显;专业体系大同小异,偏好开设低成本专业,经管类、语言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布点甚多,且方向模糊,其中经管类专业同质化现象最为严重,有97.67%的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了管理学类专业;具体课程上,学科基础课程比例偏大,应用型课程偏少,课程教学体系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指导意见》出台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增加了实践课程,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普遍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客观条件,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进企业多是参观、听讲,缺少操作实践,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实习目标。

(三)教师引进重学历,考核晋升轻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指导意见》,部分省份(如辽宁省)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70%以上。但是,教育部尚未以文件等形式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和规格作详细说明,也缺乏规范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机制,因此不少高校把持有职业资格证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明确博士学位教师的占比应为25%以上,个别学科要求占50%以上。这样一来,本就旨在提升办学层次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愈发重视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官网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办法可以看出,在上述文件发布后,很多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引进教师时把具有博士学位作为必要条件,“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实际执行中被弱化。

(四)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完善,企业对校企合作投入兴趣不大

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问题,并在很多文件中提出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意见,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并未对校企合作进行法律保护[注]卢杰、陶嘉:《地方高校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教论坛》2017年第35期,第49-52页。,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主要靠感情、人脉和道德维系,不具有稳定性。另外,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各类配套政策也均未涉及校企合作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多由企业或私人出资创建,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企合作似乎是“自家”的事。但现实中,出资企业不可能为所有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便利,因此民办高校还需寻找更多的校企合作对象。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败,从目前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情况来看,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面临较大困难。首先,校本位主义思想往往使高校仅从自身角度思考校企合作问题,除了给企业提供“廉价的实习生”外,对创新等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欠缺考虑。其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实训条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扩大了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民办高校教师的整体能力与水平远远落后于公办高校,相对来说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企业如果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必定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基于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双元制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成功转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和体制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一)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与研究型大学、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一专项技术或技能。《指导意见》指出,要“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明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理清其与研究型大学、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主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生产和服务管理第一线、“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将办学思路与服务区域经济生活发展紧密衔接,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术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以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人才培养规格除了在学制与学位上有所差别外,还表现在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也有较大差异[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编委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内容,如知识应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能力应包括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等。

(二)创新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企业需求

办学机制的灵活和人才流动的便捷,决定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可建立地方市场需求监测机制,分析人才市场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及时、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年度评估,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缩小招生规模或撤销;对地方产业进行调研,预测其发展前景,论证是否开设相关新专业以及如何建成满足新专业的师资条件和其他软硬件条件。

校企融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应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实现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可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改革和创新,邀请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作为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在三年制的学习中,德国“双元制大学”会同等权重安排理论与实践学习时段。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应更加均衡,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减少教师单向授课的时间,增加讨论、演示和案例分析的课时。为此,可考虑模块式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保证知识与能力的延续性,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维护各方利益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与企业天然的姻亲及合作关系,挖掘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作用。与此同时,民办应用型高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必须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进行,因此国家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建设,使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德国双元制大学是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大于高校,因此企业的积极性较高。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主体上与之相反,亟须国家成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校企合作法规,规范校企合作各方的行为。除了政策和法律保障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专项经费支持等,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运行。同时,需在一定区域内构建起协调各方利益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进行科学管理,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推进。

(四)共建实训示范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应积极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过程双元化。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既可以利用自身灵活的体制优势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也可以建立由企业冠名的人才培养基地,由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同时,校企合作还应该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即“厂中校”,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实习基地,为学校实习教学提供必要条件。校外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对口指导,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外实践基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评价。实行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共同负责的组织领导体制,共同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活动的教育和管理。

(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科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机制,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具有真正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做实、做好。我国很多民办高校的身份与企业基本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其与企业进行人员流通的制度障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开放的姿态,发挥办学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切实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就是聘请资深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增强专业课的师资力量[注]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235-239页。。“走出去”就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达到企业骨干的业务水平,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德国大学教职员的头衔更侧重于职位以及实际职责。相比于公办本科高校,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强实践、弱科研,且职称晋升并没有单独的评定体系。因此,建议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时更强调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导向,以更好地适应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客观要求。

(六)改革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导向功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的改变[注]汤洁:《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4期,第70-72页。。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评价为中心,综合各种评价方式,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与动态性,根据具体的人才规格制订详细的人才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注]毛晨蕾、胡剑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教育评论》2018年第2期,第32-35页。。因此,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管理与评价机构需基于应用型办学目标、办学标准,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注]高孟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校企合作“虚拟班”为例》,《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91-95页。。通过过程监控、督导及持续改进机制,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推进。由于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注重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逐步建立起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以有效引导教师教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学的内容深浅[注]刘伦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31-134页。。德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分为校内和校外,鉴于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评价的主体上也应多元化,既有校内自评,又有来自政府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公平、科学,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民办应用型校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