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中的语言模糊现象与翻译

2018-01-12王巧兰

戏剧之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翻译散文

王巧兰

【摘 要】散文作为文学中一种特殊体裁形式,其表现形式十分灵活,深受大众的喜欢。随着散文的广泛传播,散文的翻译也吸引了学者的注意。但是由于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语境的需要,散文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如何翻译这些模糊表达,对于完美地诠释原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来探讨散文中的语言模糊现象与其翻译。结合实例, 从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几种类型的模糊语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这些模糊语言探讨了模糊语翻译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散文;模糊语;翻译;《英译中國现代散文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217-02

一、引言

散文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形式,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和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其表现形式十分灵活。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是散文的三个重要特征。正因其形式灵活,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深受读者喜爱。现如今很多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在国外也有大量的追随者。散文的翻译便日趋重要了。但是由于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语境的需要,散文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如何翻译这些模糊表达,对于完美地诠释原作具有重要意义。《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翻译界一直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专家和学子,它为中国学者欣赏散文以及深入研究翻译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本文就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来探讨散文中的语言模糊现象与其翻译。

二、模糊语概念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数学家L.A.Zadeh发表了《模糊集合论》一书,提出了模糊理论,创建了模糊数学,奠定了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基础,模糊语言学也开始产生。他曾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1]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曾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自然语言体系中。在国内,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是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随后模糊语言研究在国内也开始盛行起来。简而言之,模糊语言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表达时表现出模棱两可、无法确定。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三、散文中的语言模糊现象

散文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也随处可见。适当模糊语的应用使散文更具开放性,优美性,朦胧性,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散文的深度和广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Joanna Channell在她的《模糊语言》一书的讨论,语言模糊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模糊蕴涵,修辞模糊语。[2]接下来,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语言模糊现象。

(一)模糊附加词。所谓模糊附加词就是指附加在精确词前面或后面,本来意义精确的概念变得模糊的词语。模糊附加词包括数值型、模糊量词、约数词等。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散文中就有很多这种模糊语言。例:“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转过身来。”此句话中,“大约”就是模糊附加词;再例如“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这句话里“许多”也是一个模糊附加词,“许多”到底是多少呢?旁人并不知晓。

(二)模糊词语。模糊词语是指本身含义就模糊的词语。大部分语言模糊现象都属于此类。如 “大”、“小”、“好”、“坏”、“美”、“丑”等都属于模糊词语。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里的散文当中, 模糊词语的运用也非常多。例如“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这句话当中的形容词都是模糊词语,没有明确的界限来区分多少才是高,多少才是低。 再例如“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书迷和‘书痴。”这句话之中,“迷”“痴”也是模糊词语,怎样读书才算是书迷,怎样又才算是书痴呢?只能靠读者自己理解了。

(三)模糊蕴涵。模糊蕴涵是指有些句子以精确的形式表达模糊的概念。也就是说语句中表述的单个词,都是很清楚的并且很好理解的,但是看整个句子的时候,却发现存在模糊意义。

例如“如果遇到康农和抚华两人在,还可借我三元五元。”这句话里面“三元五元”本身的词义很清楚,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他们会借一些钱给她,而不是真的借三元五元。再例如“从此我要奋斗,为了自己,也为了万万千千和我同样在饥饿线上挣扎着的青年男女。”此句中的“万万千千”也并不仅仅只是说有一万或是一千个人,而是形容很多人。这些词语本身的意义很清楚,但是在句子中却产生了另一种意思。

(四)修辞模糊语。修辞模糊语是指各种修辞的运用模糊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进而产生了模糊语言。在散文当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话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文章更富有可读性。

在这本散文集中,很多散文的语句也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例如“他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这个句子中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巧妙地模糊了人与虎的脾性,但是作者只是强调此人脾性不好,并不强调这个人一定凶狠残暴。再例如“路是这般遥远,望过去似乎就在半里之内,而走起来时经过了不知多少的草棚茅舍。”此句中“似乎就在半里之内”强调了这条路看上去很近,翻译时可以不翻译半里之内,只需要把看上去很近这个意思翻译出来就可以了。

四、散文中模糊语的翻译

散文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如上文所述,散文中的模糊语言现象也比较多见。那么如何处理散文中这些模糊语的翻译呢?这就要求译者熟悉这些模糊语,并且理解这些模糊语,适当采用一些翻译技巧来进行灵活翻译。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模糊语言现象阐述针对其翻译的几种策略:对等译法、意译法、变异法、删减法和增词法。

(一)对等译法。对等译法又称直译法,它是指以模糊语言来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简单来说,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模糊词来进行对应翻译。在翻译中,这种对等译法很常见。如:

(1)“衰老和无能的悲哀,像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

译文:A sad feeling of getting senile weighs heavily on their mind like a lump of lead.

这个句子就采用了直译法,把“像铅一样的沉重”这个比喻用相應的单词直接翻译过来,意义也很清晰明了。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当目的语和源语的模糊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时,需要用另一些词汇来灵活地表达语义相同的模糊信息。译者不拘泥于其字面意思,而是将其蕴涵的意思进行延伸,便于接受者理解。如:

(2)“穷困时,就一个人跑去马路上喝西北风。”

译文:When Im broke, Ill go strolling around the streets alone on an empty stomach.

“喝西北风”是一种俗语,它的意思是“饿着肚子”,所以在此句中意译成 “on an empty stomach”,而不能译成其字面意思。

(三)变异法。变异法是指在翻译时用目的语的非对等的词语来表达与源语相同的概念。其中又分为以模糊语译精确语,和以精确语译模糊语。这就要求译者在透切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将模糊语言翻译成相对的精确语言或是将精确语言翻译成相对的模糊语言。如:

(3)“如果遇到康农和抚华两人在,还可借我三元五元。”

译文:When Kang Nong or Fu Hua was there, I would have no problem in borrowing a couple of silver dollars through them.

“三元五元”是一个很精准的数字,但在此句中,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会借一些钱给我”,而不就是借三元或是五元。所以在译文中,译者就用了模糊语言“a couple of silver dollars”来翻译“三元五元。”

(4)“从此我得出了一个经验,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

译文:I had then learned from my own experience that only with true and sincere feelings could one write something worth reading.

此句中“好文章”就属于模糊语言,怎样才算好文章呢?在后面的翻译中译者把他精细化成了“something worth reading”。用这个精准语言来翻译相对应的模糊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

(四)删减法和增词法。删减法是指对原文中出现的一些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模糊表达忽略不译。有些词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还会对翻译效果产生负面效果。译者就可以在不丧失原文本意的基础上,适当对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进行删减。而增词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词语,从而使得译文与原文的意思更加贴合。如:

(5)“村落恍惚,若有若无。”

译文:The villages were now visible, now invisible.

此句中的“恍惚”,译者并没有译出来。译者选择删减这个词,只翻译了“若有若无”,在原文中,其实前半句的意思已经潜藏在后半句中了,因此不必要将“恍惚”翻译出来。

(6)“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

译文:Clusters of white chrysanthemums are v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rank weeds.

在这句翻译中“are vying”是译者增加的部分,是“争先恐后”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原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却蕴含了这个意思。将原文中的感情色彩更好地体现在了读者眼前。

五、结语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各样的文本都会涉及模糊语言,上述分析表明,散文之中也存在许多模糊语言。而散文中模糊语的翻译也是译者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来探讨散文中的语言模糊现象与其翻译,并且用例子分析了针对模糊语的几种翻译策略。译者只有对其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深刻体会之后,才能将其中的模糊语言更精准地翻译出来,将更好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

参考文献:

[1]Zadeh L A. Fuzzy sets[C]// Fuzzy Sets, Fuzzy Logic, & Fuzzy System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Inc.1996:394-432.

[2]Channell J.Vague language[J].Indianapolis Business Journal,1994.

[3]陈琳.英汉互译中的模糊性语言及其翻译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3):494-497.

[4]关海鸥.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学刊,2007,20(5):110-113.

[5]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基础外语教育,1999(01):90-92.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翻译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