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

2018-01-09郑剑斌

理论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心理危机大学生

郑剑斌

摘 要:心理危机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当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态势。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如身体反应、个人表现方面,进而从社会、家庭、个人、学校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如何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包括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和建档工作、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家校联系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五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40 — 03

引言:大学生作为我国各项事业开展与建设的后备力量,素来有天之骄子的美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继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大学生在学业乃至就业中的竞争随之增强。不仅如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生的求学不仅局限于校园一隅,广阔的社会也成为大学生自我锻炼与发展的阵地。当然,社会与高校的密切联系,也使社会中不良的因素传入到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使得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问题变的多发性和复杂性。心理危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上世纪中期首次提出,它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心理乃至生理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危机现象,采取好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身体反应方面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恶梦等;

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等;

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等;

4.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容易自责或责怪其他人、拒绝帮助、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强迫观念行为、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等。

(二)个人表现方面

1.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性

生长在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各自的地方习俗和生活习惯,人际显得更复杂。宿舍是一个大家庭,有的同学不习惯宿舍集体生活,常因生活琐事冲突而心烦意乱。另外,进入大学后不再唯成绩论,大学更多的是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拓展,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加大压力,对更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相当强烈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依赖性,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当遇到一些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可能受挫不能自拔。

2.严重的抑郁、偏激心理。

抑郁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受挫、恋爱感情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变故等消极因素刺激后,造成心理无法承受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表现出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对生活悲观失望感到无意义,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低,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严重的心理抑郁将产生自杀的念头。偏激的人心理常感到不平衡,认为世态炎凉,别人老在欺负他,使他们觉得世事不公平,形成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人生观。一些个性不良的学生看问题容易走极端,心理偏激,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

3.严重的孤僻、自卑的心理。

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些因各类原因造成孤僻、自卑的学生,常见的是一些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常会因贫困经济拮据感到自卑,又羞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似乎是见惯了社会上的世态炎凉,常将自己隔离于同学和学校之外。还有的同学因生理有缺陷、相貌能力的不佳,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导致自卑心理。于是他们排斥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淡漠,但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和态度又非常在乎,极其敏感,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就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长期以往心理容易失去平和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逐渐增多,除了高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关注外,诸多客观方面的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都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一)社会方面

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形成中,社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社会对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巩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日益从封闭保守中走出,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使得社会充满竞争、充满活力,然而,同一时期,由于配套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以及市场道德建设尚未完成,导致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各种不良风气在社会中广为蔓延,如享乐主义等,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使得西方文化得以大举入侵,其中有不少负面的、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也在校园内传播,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家庭方面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家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环境角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家庭环境怎样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反馈中发现,大部分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家庭表现通常不和谐,如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或者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这些通常会导致学生产生苦恼、无助、愤怒、悲观、厌世、自卑的心理情绪反应,乃至进入高校后,仍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很可能造成心理危机问题、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学生休学、辍学等。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保障。大学生没有收入能力,开支主要由父母负担,经济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每月生活费相差悬殊。有部分大学生为了不让家里负担过重,除了周末、晚上兼职,甚至逃课兼职挣钱的现象,长期下去,不仅会受到学校相关规定的处分,而且还影响到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毕业,这就给他们造成了新的心理压力,严重的进而诱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方面

一方面,当前高校对学生恋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馈的态度,大学生抄起蓬勃,充满活力,向往自由,渴望在大学校园获得浪漫的爱情,对异性情感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情感经验,恋爱观也非常不成熟,难以正确地处理恋爱与学业乃至恋爱与其他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恋爱观中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旦感情出现裂痕、挫折,很容易出现悲伤、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还伴有头痛、疲乏、失眠、恶梦等生理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等现象,失恋往往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可能发生如水土不服、饮食上不习惯,还有像同学间的攀比、集体生活不适应、难以承受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间的差距等等,特别是宿舍群居生活,不同性格、习惯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磨合不好,很可能会发生宿舍矛盾,一言不合就冷战、吵架,甚至宿舍内部分派别或被孤立,进而有的同学会出现孤独、苦闷、烦恼、愁等不良情绪,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危机发生。还有的大学生也会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感到苦恼,比如男同学如果个头矮小低于160cm,会感到自卑,不敢与异性交往相处,而女同学则通常会被身材问题困扰,于是在同学中传起:农村孩子“矮穷愁”,城市孩子“高富帅”的荒诞言论,这无形中伤害一些同学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四)学校方面

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也是大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生阶段。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求学、成长、发展的场所,其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质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内发生的问题可能也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层面,从而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危机。例如,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有的来自城市,更多的是来自农村,能考进大学,他们可能曾经都是班上成绩的佼佼者,但是,大学相聚着五湖四海的同学,学习竞争更加激烈。有的同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奖学金,而有的同学考试不理想,甚至挂靠补考。心理承受力差的同学可能一蹶不振,产生负面情绪,害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变得孤僻,内心深深的自责感,害怕家长的责问,觉得在同学面前没自信,开始逃避现实。这样的同学,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问题。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例如前期因为家庭变故或本身就是因为心理危机问题申请休学调养,因休学期间中断学习,复学后学习起来难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同时被分到低一年级开始学习,这样身边的同学都是陌生的,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中,也很有可能再次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和建档工作

当前学校要时刻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工作,并将其提到学校、学院相关例会议程,作为日常重点工作之一。对于高年级同学,各带班辅导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例会要求,做好潜在危机学生的摸排工作。同时要以班级为单位,每个月初将危机摸排结果上报。对于新生,学校可在报道入学时组织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症状自评量表法,简称SCL-90,它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成人,包含9个测验因子,施测步骤简单,测评结果易分析,对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较好的区分能力,能够将有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能别区别出来,作为平时重点跟进对象,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密封保管以备查用。

(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问题学生,因此,学校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定期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一些与心理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恋爱观、心理卫生知识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大家了解有关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和心理素质,掌握调控技巧,提高抗挫能力,有效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当自我调整失败时,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学校要支持举办一些比如“朋辈心理辅导”的课外活动,通过订阅心理健康杂志刊物,成立“心理健康资料室”,通过学生社团、新媒体的途径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

据调查,高校学生群体中,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有20%,而目前一般的高校人数都在1人万左右,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数就有2000人左右。因此高校不仅要提供相关咨询人员的培训和设施支持,而且有要引进专业人员,增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大部分学校都配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一般的构成人员有心理学的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部分学生志愿者,专业辅导员老师。同时咨询中心要完善咨询预约流程和值班制度,提高预约效率,让更多有意向咨询的学生能够及时把困惑问题、心理障碍得到及时倾诉、排解,并通过一定的危机干预,援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认清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对于不属于咨询范畴或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建议转介到正规医院,以便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

(四)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具体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作为成员,同时辅导员对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危机发生时,学校其他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包括心理咨询师、保卫部门、校医务部门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给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提供业务能力培训,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证考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沉稳、熟练的应对心理危机,将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控制在最低概率。

(五)建立家校联系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而言,必要的心理干预极为重要,最佳的干预方式则是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其中家校联系对心理危機干预机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他们有权利也更有责任知道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家庭方面因素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中,家校联系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相比于学校内部的心理疏导而言,父母对子女了解地更为透彻,而且有些心理问题发生和学生成长经历相关,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学生过往发生的隐私问题,这有助于心理危机干预及时采取性有效的措施。另外,高校可以通过社交软件,例如微信群、QQ群,成立家长联系群,及时向各位家长发布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如果出现心理危机的苗头则可以及时告知家长,寻求家长的帮助。

四、结语

当前,在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心理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不同形式的恶性事件。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预警、化解就显得极为必要,对此,高校需要从预警机制的构建到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采取好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 考 文 献〕

〔1〕廖盈.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J〕.新教育时代,2016,(07):55-58.

〔2〕郑雪滢.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87-689.

〔3〕胡峪龙.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2009,(01):176-178.

〔4〕廖善康.刍议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求实,2012,(11):55-57.

〔5〕张家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36-37

〔6〕柳忠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67-6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心理危机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