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救侨工作述评

2018-01-09秦祖明

理论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广东

秦祖明

摘 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仅仅数月,日寇便攻占南洋各地,大量难侨返归祖国。广东省承担了主要的救侨任务,救济归侨人数近百万。救侨之举,有利于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感,有利于凝聚人心,一致对外,也为国民党统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广东省救侨会采取“以侨救侨”“寓救济于生产”的救侨方式,也颇具启迪意义。

关键词:广东;救侨;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072 — 0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量侨胞返归国内,据不完全统计从东南亚返回祖国的归侨达百余万人,紧急救侨刻不容缓,因是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约集国民党海外部、教育部、外交部、行政院秘书处等机关商讨救济办法,最后决定中央不另设机构,以各部会联系会议方式决定救侨事宜,由赈济委员会主持,国民党海外部及侨委会协助进行,并在滇、粤、桂、闽、黔五省分别成立紧急救侨委员会,专责办理接待安置难侨事宜。〔1〕于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救侨行动开始了。五省中,广东省承担了主要的救侨任务。本文试图以广东省为中心考察这一轰轰烈烈的救侨行动,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侨务处的档案有107卷,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实的史料。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欧战爆发,欧洲大国的注意力集中于西方。1940年5、6月份,德国法西斯席卷了西欧北欧,英法忙于招架德国的进攻,亚洲的南洋地区成了英法防务的薄弱环节。德国的暂时胜利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胃口。日本人在没有结束中国战场战事的情况下,自负而又急切地想开辟另一个战场。日本侵略者看到南洋一带已成为“真空地带”,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叫嚷“不要误了公共汽车”,加快了南进的步伐。〔2〕1941年10月,东条英机组阁。东条是日本法西斯军人中最骄横的悍将,一上台便决定侵占东南亚。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长驱直下,并取得了连续不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在倭寇的蹂躏之下,南洋侨众蒙受亘古未有之浩劫。为躲避战乱,他们颠沛流离,返归国内,归国途中历经艰险,“沿滇缅公路回国侨胞,因军事急剧变化,交通工具缺乏,入境较迟,在龙陵惠通桥附近,即为敌寇追及抢掠屠杀,为状至惨,其在保山永平下关一带,又以饮食困难,疫疠流行,因而罹祸者为数亦复不少。”

华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誉“华侨为中国革命之母”。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成员中华侨占78﹪。10次武装起义都有华侨参加,且成为起义的先锋和骨干。“三·二九”广州起义牺牲的72位烈士中,就有31位华侨志士。据初步统计,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提供的各种革命经费约达七八百万元。革命老人何香凝称“中华民国得以建立,华侨之力实占三分之一。〔3〕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出钱出力,积极支持祖国抗战。从1927-1941年底,国民政府的总收入约226亿元,其中华侨汇款即达53亿元,相当于国民政府军费开支的近二分之一。〔4〕1941年中国抗战处于困难时期,急需调动海外华侨积极性以支持祖国抗战,国民政府多次通电海外各地侨胞,号召华侨捐款及购买救国公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国民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救助罹难归来的侨胞。

救侨工作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中央主要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及对各省救侨工作进行指导。各地方政府具体负责救侨工作的实施。

办理赈务,首贵迅速,工作推行,端在组织,救侨工作第一步是要建立各地方救侨机构。1942年1月1日,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奉命组设成立,紧急办理归侨抢救、输送保护、资遣、收容、安置各事宜,该会直隶行政院及振济委员会。广东省紧急救侨工作,由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负责办理,省侨务处、民政厅、教育厅等协助办理。省救侨会成立后,根据事实需要及求工作便利,在惠阳、台山、茂名、丰顺、高要、兴宁六处设置办事处,分区办理救侨事宜。在各办事处之下,又分别于归侨入口路线及侨胞众多区域成立护侨站、招待所100余个,同时又派出救侨队14队、医疗队7队及妇孺救濟队3队,共20余队,前往东江、西江、南路各县协助各站所从事救侨工作。这些侨务办事机构的设立,为救侨工作的展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具体的救侨工作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难侨的救济、资遣、收容、安置

日军占领香港后,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实施“归乡政策”。1942年1月,日军政府颁布了华人疏散方案,以利诱、威逼等方式迫使居民离港。从1942年2月上旬开始,每天离港人数达3万人。〔5〕而缅甸侨民,亦因仰光、腊戌等地相继沦陷,间关千里,逃难返粤,聚集韶关一带者,为数不下十数万人。广东省紧急救侨会立即开展救济。归侨如系有家可归者,以资遣回籍为原则,每人每天发给在途生活补助费2元,少数无家可归者,由各招待所予以收容安置。对于患病难侨,轻者由侨务处直接施诊给药,重者函请第七救济区给费送医院治疗,并由该区供给住院伙食费用。

香港沦陷后,部分侨胞由港至宝安、惠阳一线返归内地,歹徒乘机蠢动,抢劫归侨事件时有发生。省救侨会迭电各县切实保护,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亲赴东江各县巡视,在惠阳召集专员、县长、乡长及防军团队等会议,将归侨所经路线,划分区段,指定专责人员切实保护,并订立赏罚规章,此后归侨被劫事件,甚鲜发生。

在归国难侨中,妇女儿童为弱势群体,“罹难妇孺,相率逃归,颠沛路上,状至凄惨,而宝惠一线,弃婴尤多。”“省救侨会特请省妇女会组织妇孺抢救队分赴东莞、宝安及南路四邑一带,专责办理救济事宜,据统计,登记抵韶妇女有720人,安置于妇女生产工作团的有18人,儿童573人,安置于儿童教养院的有141人。”

据档案记载,广东救侨工作得到了英美等国友好人士的支持。省侨务处积极协助外国友好团体救助难侨,1941年12月间,协助美国援华会代表赴湘,购买棉衣、棉被1万件,交由曲江青年会分发各地归侨与难民。后又协助援华会购运香米1万石赈济四邑东江侨眷与难民;协助定做难童棉背心5万件救济各地难童;协助制运棉被8千余条,救济各地难侨。

(二)介绍职业、筹建小工厂、辅导归侨垦殖

归侨虽已疏散到各地,但谋生无路,至可隐忧,故救侨工作应由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尽力为归侨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途。

当时国民政府正努力从事大后方生产建设,急需技术人才,而归侨中有不少技术人员。广东省政府制定了《粤侨技术人员调查登记任用办法》,办法规定“登记合格之技术人员,如愿回国服务者,除由本府就所属各机关之需要尽量延揽外,并分别介绍各省及呈请中央任用之。”省救侨会成立审查委员会,一面分别核定资格,依照规定发给救济金由100元至400元,一面又经请中央,将此辈核定之技术人员,一律送赈济委员会驻粤办事处,输送中央安置。为归侨技术人员安排工作而非单纯发放救济金,既可从根本上解决难侨生计问题,又可利用华侨之技术为祖国大后方经济建设服务。另外此举也是在同日伪争夺华侨技术人员。在敌占区各口岸城市,日伪设立华侨招待所拉拢华侨,当华侨抵岸时,伪侨务局派人“亲自下船慰问,不论个人愿意与否,概强迫登岸,游岛一周后,再邀至招待所献茶,并宣传中日和平意义与华侨应有之认识等荒谬言论,”〔6〕归侨中的技术人员更是日伪积极拉拢的对象。救助技术人才,使其参加祖国抗战的神圣事业,可击破敌人对我侨胞的怀柔毒计。

省救侨会筹设小型工厂以安置归侨,救侨会制定了《筹设小型工厂大纲》, “本会因应事实需要,本以工带赈之旨,拟筹设制纸、文具、纺纱、织染、砖瓦、火柴、牙刷、制糖及酿造等项工厂,以收容归国难侨。”计划分为三期,第一期设立十个工厂,可收容归侨1000人,第二、三期分别设立五个工厂,各可收容归侨500人。这些工厂的筹建,不仅解决了难侨的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供给,繁荣了市场。

归侨中自愿从事耕种者不少。招难侨从事垦殖,可人尽其力,地尽其利,为标本并进之策,协助政府救济之外,还有建设新农村之深意。省救侨会特商省侨资垦殖委员会,于该会所属马坝、龙坪垦区举办侨垦新村。由侨垦会在龙坪区划出3000亩,马坝区划出1500亩为归侨垦场,并拟定龙坪垦区收容垦侨200户,约1000人,马坝垦区收容垦侨100户,约500人。办理进度:初谋住居生活之安定,次谋农工生产之开展及生活之自给,以达管、教、养、卫之实现,完成地方自治之新村,并树积极救济事业之楷模。侨资垦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龙坪垦区,当时记者考察后,称之为“避秦胜地之新桃花源”。

(三)救济侨校员生

南洋各地相继沦陷后,侨校亦受影响,或被迫停闭,或自动停办,海外侨校员生流离失所,大量侨生返归国内。另国内侨生,因侨汇中断,经济困窘,“各生前由海外汇款供给者皆告来源骤竭,且侨生人地较疏,并乏亲友,借贷无门,自非国家予以救济不可。”〔7〕由于大量侨生返回国内,当务之急必须对之收容。为收容这些侨生,1942年教育部在广东乐昌创设第二华侨中学,收容侨生800余人,在坪石设立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有学生280人。广东省教育厅在省内各中等学校,增开72班,收容港澳等地返归祖国的侨生。并在中山大學、广东省立文理学校内增设侨生选修班,收容中学毕业侨生。〔8〕

对于归国侨校员生及国内因侨汇中断而生活困难之侨生,广东省教育厅一次性发放救济金,大学生200元,中学生100元,大学教授400元,中等学校教员200元。截止1942年3月27日,核发在校侨生救济费人数,计有大学生613人,中学生1924人。教育部通饬各地学校凡在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及国立中等学校肄业之侨生,皆可申请膳食贷金,并在侨教救济金中拨发侨生特种救济金,中等学校侨生每人每学期150元,专科以上学校每人300元。并酌发寒衣补助费、医药救济费及其它临时救济费。总之,国民政府中央及广东地方政府都重视对侨生的救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实效,正如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所言:“战时侨校员生的救济工作,至为彻底,对于增进海外华侨对于祖国的向心力很有帮助。”〔9〕

(四)救济侨眷

粤省侨眷大多赖侨汇为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梗阻,侨眷生活顿陷困苦之中,“况年来粮食价格奇涨,有业者已感困难,而失依失业之侨眷属为上述环境所驱使,致令饥寒载道,饿殍盈野,情状之惨苦,有非文字所能缕述之。”〔10〕为救济侨眷,省救侨会决定举办侨眷贷款,制定了《广东省救济侨眷贷款办法大纲草案》,试图救济广东侨眷的战时生活,扶植其战时生产。贷款金额中侨眷生活贷款1500万元,生产贷款1000万元,侨眷粮食运购及合作事业贷款500万元。各贷款免收利息,办理贷款手续费用由国库负担。侨眷借贷如遇天灾战祸及其他人为无法抗拒之灾害无力偿还本金时,由呈报救济委员会或者省府转呈中央,由国库拨款补偿。鉴于广东侨眷较多,财政部另令中央银行拨3000万元贷款,由中央银行实施借贷。此项贷款利率从优,办理贷款一切费用均由财政部负担。〔11〕

侨汇是国家非贸易外汇的重要收入,对国际收支和贸易平衡,对广东经济及对侨乡的建设都起着积极作用,侨汇是国外华侨和祖国家乡密切联系的纽带,侨汇是粤省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解决侨眷生计问题,关键是沟通侨汇。1942年1月,行政院召集有关部商讨侨汇问题,决定由四行联合办事处,分函四行暨邮政储金局,转知海外分支行、处、局及代理机构,对于侨胞汇款应尽量予以便利,即便情势危急,亦不应任意予以拒绝。〔12〕

广州及四邑临近香港地区,侨汇多由香港转汇,香港沦陷后,华侨在外国汇存香港之汇款,难以在内地具领。鉴于此, 1942年5月,国民党海外部召集有关机关会商决定战前汇往香港之汇票改由内地提取,如今当地法团证明并觅具殷富担保者可通融办理。

针对侨汇严重积压和解付延迟的状况,广州中国银行和广东省银行采取措施,以期改善。主要措施有:1、银行在侨眷较多的县市、乡镇增设分支机构,以便更快的解付侨款。2、简化汇兑手续。中国银行国外行举行电汇收款人密码登记,如有汇款,则由国外用电码告国内行拨付,以求迅捷便利。

另外,土匪常劫掠侨批,“近则因战事紧张,内地匪氛复炽,潮汕腹地,劫掠侨批案件时有所闻。”广东省政府饬令各县市,要肃清匪患,切实绥靖地方,以保障侨批之安全。

这些措施,有利于华侨把款项及时汇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战时侨眷的生活。

这次救侨行动是广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至1943年2月紧急救侨工作结束,广东救济归侨达98万余人。在滇、闽、桂、粤、贵五省中,广东救侨人数最多,归侨人数登记可考的,广西4.7万余人,福建2.3万余人,云南2.2万余人,贵州不足千人。〔13〕这次救侨行动规模超过以前任何一次。

此次救侨,广东本身也遭受日寇侵略,南部沿海一带被日军占领。由于日军侵扰,省政府及救侨机关多次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救侨工作的开展,如广东侨务处原设广州,后辗转迁徙于香港、澳门、曲江、韶关等地。〔14〕又如1942年6-7月,由于日军侵扰,省救侨会奉命疏散,由韶关迁往连县办公。救侨会仓促转移,分令留住第四、第五救护所之侨胞,限期分别安置,或发给一个月生活补助费就地遣散,两救侨所限于7月底以前办理结束。所有救侨医疗队除第一大队酌予保留外,其余一律限于6月底前裁撤完毕。1942年正值中国抗战艰难时期,国家财政困难,救侨资金不足。安置数十万难侨开支很大,省救侨会预算需经费7987万元。中央拨款仅100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不惟善后救济所需,无法办理,即全数分配于紧急救济亦不敷甚巨。正因为这些原因,广东省政府虽尽力救侨,但救侨工作还是留有些许的遗憾。

这次救侨行动,广东省各部门积极行动,各社会团体及海外侨团广泛参与,踊跃捐输。为筹措资金,广东省政府发起“出钱救侨运动”,并制定《出钱救侨运动办法》、《出钱救侨运动成绩竞赛办法》,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带头捐款1万元,省政府捐款50万元,广东省银行捐助30万元,各界人士捐款踊跃。宗教团体也投身于这场大规模的救侨行动,驻曲江的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归侨服务委员会,在东、西、北江以及四邑和广州湾等地设立总站和分站,至1942年底接待难侨20万人。〔15〕海外华侨积极募捐。美国巴尔的摩城华侨救国联合会发起募捐宣传周,预期募集国币10万元,以救济自香港及南洋回国的同胞。芝加哥华侨救国联合会举行历时两个月的募捐活动,得款120万元汇至重庆,指定以100万元赈济广东难民。侨居美洲的广东华侨爱国爱乡,虽远在异国,仍捐巨款支持粤省救济难侨行动。

应该说,1927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基本上承继了孙中山的侨务政策,重视侨务工作,并采取诸多措施以维护华侨利益。作为华侨大省,广东承担了主要的救侨任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省政府立即行动,政府主席李汉魂全面部署救侨工作,督率所属各机关发动社会各界救助侨胞。救侨之举展示了政府对归国难侨的体恤和宣慰,有利于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祖国对侨胞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动员广大侨胞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战。广东省这次对近百万归侨进行紧急救助,某种程度上说也保存了抗战的实力,因为大量归侨青年报国之心尤切,积极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另外,省救侨会采取“以侨救侨”“寓救济于生产”的救侨方式颇具启迪意义,建国后中共多次救侨行动都借鉴了这种救侨方式,利用侨资开展垦殖,既可救济难侨,又可增加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谓“至善至美”。

救侨之举,有利于凝聚人心,一致对外,为国民党统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蒋介石的个人威望也达到顶峰。广东省这次大规模的救侨行动功不可没,将永载史册。

〔参 考 文 献〕

〔1〕薛农山.一年来的救侨工作〔J〕.华侨先锋.1943,(05):03.

〔2〕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31-

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1.

〔3〕广东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05.

〔4〕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1.

〔5〕郑开领,陆晓敏.粤港关系史〔M〕.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7:195.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1998:690.

〔7〕陈立夫.一年来侨生之救济〔J〕.华侨先锋. 1943,(05):04.

〔8〕沈云龙.第二次教育年鉴·侨民教育.〔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16.

〔9〕陈立夫.成败之鉴〔M〕.台北:正中书局.1994:275.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四)〔M〕.南京:鳳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1998:760.

〔11〕林家劲.近代广东侨汇研究广州〔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5-76.

〔12〕刘文阶.侨汇问题的检讨和改善〔J〕.华侨先锋.1944,(06):16.

〔13〕王辟尘.救侨与保侨〔J〕.华侨先锋.1944,(06):12

〔1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08.

〔15〕郑泽隆.李汉魂与抗战时期广东救侨护侨述评〔J〕.广州大学学报.2006,(0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广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01—02合刊
视觉
广东地理(2)
“粤来粤美”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失落的文化自信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广东佛山雕塑院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