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09梁晨晨

理论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毛泽东

梁晨晨

摘 要: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萌芽和演变过程,研究其主要的内容和思想精髓,对于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合作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1.6,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043 — 03

一、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演变过程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最早萌芽和提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毛泽东极大关心农民的生活和利益,倡导农民“组织起来”,集合到农会的组织中,合作社运动便是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之下所做的十四件大事之一。当时的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的确是农民迫切需要的,毛泽东认为“假如有适当的指导,合作社运动可以随农会的发展而发展到各地。”〔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更进一步。国民党反动派对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实行严密封锁,根据地的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处于十分缺乏和昂贵中。为了争取物质上的保证和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指出要“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2〕。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由此可见合作社运动在当時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当时的农业生产有许多困难,如劳动力问题、耕牛问题、肥料问题、种子问题等等,毛泽东强调了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的组织的重要性,以及组织犁牛合作社等应对方案。同时1933年上半年起,群众生产合作社逐渐发展,合作社事业整体处于极速发展中。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初步成型。1943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组织起来》中指出,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他说:“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惟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毛泽东指出集体化和现代化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方向,要在广大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之上发展农业合作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转入成熟时期。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时期,在此阶段,如何将农村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范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发展合作运动是限制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和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办法。”〔4〕即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以合作化为依托,按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循序渐进的道路来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打破传统小农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广大农村根深蒂固,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以打破传统小农经济体制为切入点,将马克思关于合作化理论结合中国农村实际,以农业合作化逐步推进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而在革命胜利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顺利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之上。

“农民也和任何小资产阶级一样……对于这个阶级(或者说,对于这些社会成分),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领导他们,设法影响他们。”〔5〕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顺利解决农村问题就能够团结广大农民支持、投身革命事业。毛泽东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实践中,将其由封建地主私有制变为广大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最后到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在逐步的反复探索与经验的总结中找到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正确路径,将封建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在广大农村确立起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的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进步,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合作化思想,走符合国情的合作化之路。

马恩认为“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6〕他们明确地将发展合作社看作是实现社会变革乃至向共产主义过渡时的中间环节以及有效手段,利用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着眼于重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不加速发展我国工业,就不能以机器和拖拉机供给农村。因此,迅速发展我国工业是在集体制基础上改造农业的钥匙。”〔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作化理论的各种观点对毛泽东带领人民走坚定的合作化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1951年7月,中共党内围绕山西省委提交的《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进行了一场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机械化先后顺序的争论。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在农业合作化充分发展之后,为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从而使得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可能。重工业中的农机设备、化学肥料等在农业合作化大规模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大规模使用。同时,合作化的过程为进行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基本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显然不能通过对外掠夺进行血腥暴力的原始积累,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endprint

(三)组织起来,循序渐进发展互助合作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形式,毛泽东认为我们应当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步走。他指出要“逐步地组成和发展各种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同时不要轻视和排斥不愿意参加这个运动的个体农民”。〔8〕这三种形式由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到半社会主义性质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由完全私有到公有再到完全公有,这种逐步过渡的形式便于使广大农民所接受,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与认同,避免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大规模的混乱,在稳定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的前提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以逐步过渡的形式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在毛泽东看来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尽快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毛泽东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社会公平和农民共同富裕。毛泽东认为随着高级社的建立,集体所有制模式可以解决农村中长期存在的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实现全民所有,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在1953年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指出利用高级社使农民摆脱贫困状况,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生活的目的。

三、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经典思想,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发展,继承了马克思合作化思想的合理内核,经历了长期的实践锤炼与洗礼,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合乎中国实际的合作化路线。这种继承体现在对小农经济的扬弃以及对合作化具体途径的实施,是与马克思合作化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农村的客观情况与解决方式,注重对农村真实情况与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意愿:要求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推进农业合作化的进行;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的采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递进步骤;采用符合中国特点的限制富农的独特方式,使得合作化运动中农村的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和要求下,仍然重视农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实事求是”这根红线在其合作化思想中熠熠生辉,在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毛泽东农业思想建立在尊重农村客观事实、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实践再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马克思的精髓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体现。遵循毛泽东在农业实践中曾经提出并实行的许多宝贵思想,对于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为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三农”难题提供有益指导

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事业都在顺利建设完善中,但是我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基础十分薄弱的农业大国,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持续上升,中共中央所发布的全部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三农”难题的破解对我国的稳定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现在它更是这样了”〔9〕 “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依然要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式方法中寻找出路。新形势下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改变旧有的农业经营生产模式,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理念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途径。农村中复杂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政府提出通过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走上规模化和集约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的标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路线、基本步骤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于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以新的要求检验合作组织发展健全与否仍有重大的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三)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把我國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中就包括农业现代化,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去改造我国的农业,是由规模狭小的个体农业变为先进的集体农业,采用拖拉机等农机设备以及化肥和科学的耕作方法,建设水利进行灌溉。

2011年至今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关注过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及连续三年作为文件标题的“农业现代化”。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考察调研时,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未来发展农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天下之大业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不应求和积压滞销情况同时存在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农村农业工作的主线。经过长期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以往不尽相同,但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具有预见性的观点和看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短期内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也绝非易事,面对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积极、建设性的思想无疑是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参 考 文 献〕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121.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1.

〔4〕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G〕.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05.

〔5〕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9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6-417.

〔7〕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4.

〔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69.

〔责任编辑:侯庆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