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征中党的民族政策在四川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2018-01-09安哲

理论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长征四川

安哲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工农红军在经过四川地区时,与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党的民族政策在四川地区的实践为解决民族问题,取得长征的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也对当前处理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长征;民族政策;四川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031 — 03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历时两年的长征过程中,工农红军所到之地,处处燃起革命的烽火,各地不断建立起革命的武装。毛泽东同志也将长征精辟的比作“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据相关的资料记载,红一方面军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125天,占长征时间的33.7%;红二方面军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5669里,占全部行程近1/3;而红四方面军近4/5的长征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區。〔1〕整个长征过程,也使得共产党对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对少数民族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长征期间,工农红军在今四川停留时间最长。从1935年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到1936年8月下旬红二、四方面军北出甘南,历时1年8个月。〔2〕由于所经过的现在四川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客观环境使得共产党必须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而这些民族政策不但丰富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也为工农红军顺利经过四川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长征初期红军在四川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首先,民族隔阂较深。

在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前,四川地区被国民党政权和当地军阀所控制。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推行大汉族主义,不断挑起民族矛盾,对少数民族实施反动的压迫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对汉族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少数民族对汉人和汉人军队仇恨情绪加重,民族之间的信任感不断减弱,隔阂不断加深。

其次,社会矛盾尖锐。

四川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为高山险涧,交通不便。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尚且处于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之中,少数民族的普通下层百姓受到上层统治者的严酷剥削,人民生活苦难深重。以凉山地区为例,普通彝族百姓就被各不相同的黑彝家支严酷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生活十分困苦。再加上四川军阀实行的反动压迫政策,对各少数民族连年征兵并苛以重税,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少数民族普通百姓与上层统治者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次,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反共宣传。

长征开始后,为将工农红军消灭在少数民族地区,国民党地方政府对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断进行污蔑和“妖魔化”。例如,在四川藏区宣传“红军来了要抢走牛羊、杀人灭教”、“共产党来了要杀藏民,还要吃藏民的孩子”等等。这些反共宣传加剧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恐惧心理,加之以往对汉人以及汉人军队的仇视心理,使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此时,如何实践党的民族政策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得不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支持,面对四川地区的高山险涧,加之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工农红军的长征在四川地区的历程将十分困难。

二、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四川地区的主要实践

(一)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彝区的实践

1935年5月9日,军委纵队和红一、三、五军团渡过金沙江,在四川会理地区集结。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继续北上,通过彝区,抢渡大渡河。通过对彝区形势的分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要想快速通过彝区,必须依靠党的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感召彝族同胞,争取和平通过彝区,会后任命刘伯承为红军先遣队司令。

5月12日,为了向彝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央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以宣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团结,实行民族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5月19日,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特别注意与培养他们自己的干部”〔3〕的重要指示。在凉山冕宁县,成立了冕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汉彝人民政权。毛泽东在冕宁亲自接见了彝族代表果基涅达,并通过他向其他彝族家支的头人赠送了礼物。4根据总政治部的指示,中共中央还帮助组建了名为抗捐军的冕宁革命武装,并从红军中抽调干部与战士加入,壮大革命队伍,加强其战斗力。

5月22日,红军先遣队离开冕宁一进入拖乌便遭到了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刘伯承要求部队遵守纪律,对袭击不予还击,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时广泛张贴布告,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民族平等的主张。红军的广泛宣传和严明的纪律赢得了彝族沽基家首领小叶丹的信任,并表示愿与先遣队司令刘伯承结拜,于是便有了彝海结盟这一历史佳话,成为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同时也为主力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抵达安顺场,为抢渡大渡河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党的民族政策在川康藏区的主要实践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川康藏区会师之后,基于对民族问题的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对长征前期民族政策的得失进行了初步总结。中央政治局在7月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初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康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重申了党的民族自决原则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阐述了党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并指出“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前途有决定性的意义”〔5〕,强调要把少数民族的解放运动与中国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从而将党的民族政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以上政策的要求,1935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的帮助下,于阿坝藏族地区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即藏族人民共和国。其宗旨在于帮助藏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对小土司、小喇嘛以及赞成民族独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2月,红军西进康北后,积极帮助建立各级波巴政府,即藏族政府。1936年5月,在西康甘孜又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波巴中央政府。各波巴政府的领导人中既有藏族普通群众,也有宗教和上层人士,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党的统战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各级波巴政府的建立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消除民族隔阂,积极发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加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endprint

格勒得沙共和国和波巴政府这些带有自治性质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也是民族自决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正是因为党和红军对民族政策的正确执行,赢得了藏族人民的支持,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川康藏区才成为了可能。

三、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四川地区实践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我们党95年的发展历史证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之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党和红军在长征中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根据实践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将各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与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为长征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有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依据各民族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才能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而党的领导又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团结无法保证,工农红军就无法顺利通过四川地区,长征的胜利也就更无从谈起。长征时期工农红军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各少数民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与革命武装,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血脉联系,才能维护民族团结,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民族矛盾方面的冲突事件还偶有发生,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还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发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6〕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政策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只要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國特色道路不动摇,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

(三)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

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核心,发展也是民族生存的内在要求。对我国来说,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能够缩短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差距,对于凝聚人心,增强国家的向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工农红军将没收土豪劣绅与军阀官僚所得来的土地、粮食和布匹等分发给当地的贫苦群众,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才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工农红军的长征才能够顺利完成。

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7〕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只要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四川地区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长征的胜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奠定了基础。当前,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总结历史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水平,才能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不断奋斗。

〔参 考 文 献〕

〔1〕熊坤新,严庆.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J〕.中国民族,2006,(11).

〔2〕曾小勇.红军长征在四川活动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3〕吴德坤.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09.

〔4〕常云平.浅论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C〕.全国少数民族革命文集,1991,(02).

〔5〕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6.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7〕李斌.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人民日报,2015-01-23.

〔责任编辑:谭文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长征四川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