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01-08林剑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台湾闽南

林剑峰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对福建地区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南与台湾的民俗体育同属一个文化区;庞大的民间体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竞赛是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民间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而经费不足和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不够是民间传承过程中的2大困境;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的学校中走过40多年历程,发展现状为在运动队、社团、体育人口、参与民俗体育竞赛学校的数量上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而年级发展失衡和项目传承不均衡是学校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瓶颈。提出建议:1)进一步深化民俗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2)加强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闽南地区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3)探索民间体育组织的市场化经营途径。

关键词:闽南;台湾;民俗体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80-05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501-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nan folk sports in Fujian area in Taiwa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Fujian and Taiwan folk sports belong to a cultural district; folk sports organizations, large rich and colorfu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 is the main power source of Minnan folk sports can be continued development in Taiwan folk, not a lack of fund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olk artists is the plight of the 2 folk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Fujian folk sports in Taiwan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the number of sports teams, clubs, sports population, sports competition in folk school have to maintain sustained growth,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de and project inheritance imbalance is a major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hool. Recommendations: 1) to further deepen the folk sports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2)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resources in Taiwan area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3) market to explore the ways of folk sports organization.

Keywords: Minnan; Taiwan; folk sports; inheritance

從民俗的文化角度看,我国福建地区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渊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台湾80%的人口祖籍在福建,其中73%的人口祖籍在闽南 [1] ,因此,台湾与闽南的民俗体育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加深其与大陆同胞血脉亲情的重要桥梁,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对福建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台湾同胞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福建体育文史机构,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方文史机构保存的文字、文物、图片、影像等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辨识,为我国台湾地区与闽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同一性的历史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近10年关于“民俗体育”方面研究的论文700余篇,对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委托台湾德林科技学院教师1人、厦门理工学院闽台交流合作办学的学生4人,收集和购买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料。

1.2 访谈法

对台湾知名学者王×(2016年5月到厦门理工学院开展学术讲座期间)、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研究基地——闽台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陈×、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民俗体育学专家谢×等进行关于我国福建地区和台湾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同一性与变异性、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等问题的访谈。

1.3 田野调查法

通过对我国台湾高雄内门县、台南大学、嘉义县、台南县、宜兰县、屏东县等地区的民俗机构、中小学、民俗节庆等进行田野调查,挖掘与整理了我国台湾地区现存的闽南民俗体育资源存量,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1.4 个案研究法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台湾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与推广;因此,对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学校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个案研究,追溯其发展史、剖析其现状等是十分有必要的。endprint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理清民俗体育的内涵

学术界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定义。余万予从文字表象的意义上对其界定为: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 [2] 。该定义对于民俗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涉及不多。涂传飞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例如节日、礼仪等)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王俊奇认为民俗体育文化指的是民众( 民间) 的、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把民间体育统称为民俗体育[4]。以上学者主要是在民俗体育特征概括的基础上给予定义。陈少坚认为民俗体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体育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体育语言、行为、心理上的集体习惯[5] 。该学者在深入分析民俗体育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给予定义,为民俗体育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台湾学者关于民俗体育定义也存在不同声音,对民俗体育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有体育,指中华传统体育;2)民族体育;3)传统体育;4)民俗体育;5)乡土体育 [6]。

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学者们对民俗体育本质属性的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是对于民俗体育具有的草根性、兼容性、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差异性、共通性、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基本特征的认知是统一的,这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2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传承的现状

2.2.1 闽南民俗体育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

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兴盛时期(1940—1970年中期)。二次大战结束后,台湾还处于农业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娱乐项目较少,而带有童玩性质的民俗体育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俗体育逐渐在各个村落活跃与兴盛。第2阶段,没落期(1970年中期至1980年)。该时期,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社会的没落与城乡结构的失衡,同时,西方体育文化的快速介入,学校体育课程和村落的民俗体育游戏逐渐被西方体育项目所代替。在没有任何支持的背景下,台湾民俗体育的发展快速进入衰退期。第3阶段,发展重心偏移学校时期(1990年迄今)。在1975年6月,台湾教育部门颁布了《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法令。1990年“教育部”又拟定了《传统艺术教育计划》,保证民俗体育在学校的顺利传承与推广。2000年以前由台湾省行政经费补助并在台湾各中小学推广的民俗体育运动团队达到1 418队 [7] 。民俗体育开展的重心往学校转移的态势已成定型。透过闽南民俗体育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可知,闽南民俗体育主要在民间体育团体和学校中传承,他们的不懈努力是闽南民俗体育存量得以完整继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台湾高雄内门县、台南大学、嘉义县、台南县、宜兰县、屏东县等地区的民俗机构、中小学、民俗节庆等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并整理了台湾现存的闽南民俗体育资源存量(见表1)。由于调查范围有限, 还有大量的民俗体育项目待开发。

2.2.2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传承的方式及困境

2.2.2.1 民间体育组织规模庞大

民俗体育源于民间,我国台湾地区民间体育组织是民俗体育在民间传承的主要方式。在台湾相关管理部门的牵头下,各县、市民俗协会、各种“阵头”组织、民俗技艺团队、各神明宫民俗表演队等民间体育组织纷纷成立,规模庞大。例如大甲“五十三庄”就有九大民俗体育艺阵组织(包括玉麟、金胜堂、义虎团、钦习堂、振兴社、集英堂、麒麟神狮阵、忠义堂及北派拳)、九天民俗技艺团、台南县十二婆姐阵(新营团、六甲团、麻豆团、茄萣团)、高雄内门宋江阵、东港下头角宋江阵、彰化苑乡路上厝宋江阵、金门宋江阵、台南大学宋江阵、台南蚶西港开仙真宫花鼓阵、三重先啬宫舞龙阵、大溪社团民俗技艺协会、台湾嘉义市民俗文化协会等组织。

2.2.2.2 民俗体育竞赛是推动群众性闽南民俗體育开展的催化剂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体育已转化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健身的主要方式,而大量民俗体育赛事的举办是推动群众性民俗体育开展的催化剂。在台湾相关部门的通力支持下,台湾民俗体育竞赛呈现水平高 、规模大、层次多的良好发展态势,例如台湾民俗体育锦标赛、 台湾民俗体育嘉年华、台南市民俗体育SUPER STAR锦标赛、台湾大专创意宋江阵头大赛、高雄内门宋江阵锦标赛、台北国际龙舟锦标赛、台南国际龙舟锦标赛、台北民俗体育锦标赛、 县长杯民俗体育锦标赛、镇澜杯舞龙舞狮宋江阵技艺薪传锦标赛等赛事已经发展为常规赛事,这些赛事不仅给参赛选手提供了同台竞技交流的机会,更是人们的嘉年华,诸如民俗体育亲子闯关游戏、民俗体育摄影、民俗体育写生等相关体验活动深受人们的青睐。

2.2.2.3 经费不足和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王建台教授指出,经费不足是制约台湾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目前台湾民俗体育艺团主要以个体自筹建团为主,主要依靠民俗节庆出演和商业演出维持生存,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导致了民俗体育项目发展严重不均、后备人才梯队培养动力不足、艺团倒闭等不良后果,严重阻碍了闽南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民间艺人、传承人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他们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拥有大量的史料、典故。台湾民俗体育从1940年发展至今,走过了70多年。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与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导致民俗技艺后备人才培养断层现象严重,很多技艺失传。例如宋江阵第3段的大八卦几乎已经失传,即使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拳师也排不出108人的阵势。

2.2.3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中闽南民俗体育传承的现状

随着世界文化的快速融合发展,挖掘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在台湾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台湾有关法律已经明确规定把传承民俗体育列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台湾体育法”也明确规定,把民俗体育各种课程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积极倡导与大力推广。从1975年颁布《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法令算起,民俗体育走过了40多年,已经在台湾各类学校扎根、开花和结果。虽然在2000年以后,有关部门不在专款补助民俗体育发展,并经费大幅度减半,但是与民俗体育相关的政策计划仍持续出台,这些政策与计划推动了学校闽南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endprint

2.2.3.1 运动队现状

运动队数量的多寡是衡量民俗体育在学校传承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民俗体育在学校的大力推广,台湾学校民俗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0年以前,由我国台湾省行政经费补助并在台湾地区各中小学推广的民俗体育运动队达1 418队,2000年以后,运动队的数量持续增加。2013—2014学年是近5年台湾学校民俗体育发展最快的一年,运动队达到1 941支(见表2),其中,中小学的代表队1 761队比2000年前多出343队。民俗体育代表队创建的数量在台湾各级学校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小学代表队的数量最多(占58%),中学排第二(占33%),高中职校和大专院校代表队的数量较少(分别占6%和3%)。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中,民俗体育运动代表队项目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明显,拔河、武术、舞龙舞狮、扯铃、跳绳的运动队数量排在前5名,而宋江阵只有10支队伍,大鼓凉伞没有代表队,阵头类和舞蹈类的民俗体育代表队很少。

2.2.3.2 社团现状

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民俗体育社团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广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度、认知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台湾学校民俗体育社团的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社团数量只有331个,到了2014年猛增了10倍之多,达到3 403个(见表2)。台湾学校民俗体育社团的数量与运动队的数量相比,社团的数量更多,涉及的项目更丰富。如图1所示及见表2,台湾各级学校民俗体育社团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小学的社团数量2 273个,占67%;中学的社团数量668个,占19%;高中职的社团数量332个,占10%;大专院校的社团数量130个,占4%。社团数量在项目上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明显(如图2所示),社团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扯铃629个、武术521个、围棋511个、舞龙舞狮367个,而阵头类和舞蹈类的社团数很少,如宋江阵19个、踩高跷8个、大鼓凉伞4个、布马阵4个、门牛阵和牛犁阵2个。

2.2.3.3 人口数量现状

学校民俗体育人口是学校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度,是民俗体育在学校发展好坏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以2013—2014年台湾学校民俗体育人口调查为例,民俗体育总人口为12万8 433人,占学校体育人口的15.39%(见表3),师生对民俗体育参与程度比较高、亲和度比较近。另外,民俗体育人口在各类学校的数量存在差异,小学民俗体育人口最多(8万2 329人,占小学体育人口的20.3%),中学民俗体育人口的数量排第二(3万842人,占中学体育人口的12.9%),高中职排第三(1万1 463人,占高中职体育人口的9.19%),大專院校的人口数量最少(3 799人,占大专院校体育人口的6.06%)。相比之下,小学的学生参与民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高,民俗体育更受小学生的青睐。

2.2.3.4 学校参与民俗体育竞赛现状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检查教学与训练质量好坏,也是增进人们团结与友谊、振奋精神,增添乐趣,丰富和活跃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我国台湾民俗体育各类相关赛事数量多、种类丰富、级别多、影响力大。例如台湾各类学校民俗体育锦标赛与观摩赛、台北青年杯民俗体育锦标赛、大专阵头创意大赛、台南民俗体育SUPER STAR锦标赛、镇澜杯舞龙舞狮宋江阵技艺薪传锦标赛等赛事。这些赛事推动了学校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参加民俗体育竞赛数量持续增加,从2011年的1 166所增至2015年的1 888所。另外,参赛校数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减趋势(见表4),小学参赛校数和增长速度均名列第一,其次分别是中学、高中职、大专院校。

2.2.3.5 闽南民俗体育在学校传承中遇到的瓶颈

目前,闽南民俗体育在学校传承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有以下2方面。首先,年级发展失衡。研究表明:小学是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主力,运动队数量、社团数量、民俗体育人口和民俗体育竞赛参赛学校数量均名列前茅;中学、高中职、大专院校分列二、三、四。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关管理部门把小学、中学推广民俗体育作为业务重点外,蔡忠信、吴腾达和陈光雄等民俗学者一致认为:民俗体育只能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来推广,而中学、高中职和大专院校由于受升学压力、家长不支持、社会重视程度低等方面影响,民俗体育规模式的推广举步维艰。其次,项目传承不均衡。目前,传承比较好的项目有拔河、武术、舞龙舞狮、扯铃、跳绳、战鼓,而像宋江阵、高跷阵、布马阵、牛犁阵、大鼓凉伞为代表的阵头类和舞蹈类等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学生的参与意愿不高等方面是导致项目传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台湾民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兴盛时期、没落时期和往学校偏移时期,民间体育组织和学校成为传承闽南民俗体育的主力。

2)庞大的民间体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竞赛是闽南民俗体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而闽南民俗体育传承存在经费不足和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

3)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民俗体育走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运动队和社团的数量不断增长,体育人口比例提高,参与民俗体育竞赛的学校数量持续增多等,而年级发展失衡和项目传承不均衡是学校传承闽南民俗体育的主要瓶颈,导致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

3.2 建议

1)进一步深化民俗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民俗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建言献策。针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民俗体育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作用。endprint

2)加强对台湾地区和闽南地区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应致力于民族风俗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 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建议充分发挥我国台湾地区民俗体育发展计划优势,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高校民俗学者及研究机构、街道、社区、民间艺社及技艺传承人的协同合作模式,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闽南地区民俗体育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展开挖掘、整理与保护,并对其创新性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使闽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探索民间体育组织的市场化经营途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带给民俗体育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经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3大根本趋势之一 [12] 。民间体育组织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得以生存,必须积极探索和培育民间体育团体产业化的途径,走市场化道路,将有利于提升民间体育组织的“造血”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少坚.闽台体育文化交融与发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1.

[2] 涂傳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11):6.

[3]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

[4] 谢军,陈少坚,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 7):6.

[5] 蔡宗信.民俗体育范畴与特征之探讨[J].国民体育季刊,1995(3):68.

[6] 连雅堂.台湾通史:卷二十三 风俗志[M].台湾:时代书局,1975:198.

[7] 陈光雄,蔡宗信.舞狮技艺活动之研究[M].台北:台湾“行政院体育委员会”,2002:188-192.

[8] 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1-173.

[9] 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二 人民志[M].台北:文献委员会,1976:235.

[10] 蔡子民.台湾史志[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23.

[11] 程荣华.闽南民俗体育“宋江阵”探析[J].兰台世界,2014,22(98):86.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台湾闽南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