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特征与启示:以湖南省双胜村为例

2018-01-08吴应广李志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生活方式民俗文化

吴应广++李志伟

摘 要:通过查阅族谱、碑刻等文献,听取口述史,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等,获取调查资料,从本土视角,对一个自然村落——双胜村的民俗体育的本土特征进行解读,分析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运行方式、民俗体育所表达的村落本土文化、民俗体育与村落生活方式的相适性、对村落民俗体育自然衰落“拐点”现象的解读。得到启示: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民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当前村落民俗体育发展的可能性在于自身意义层面的轉变。

关键词:民俗体育;本土特征;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农村民俗体育

中图分类号:G 80-05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498-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genealogy, inscriptions and other document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o obtain survey dat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in Shuangsheng, a natural village, is made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sets to analyze the local operation of rural folk sports, the rural native culture expressed through folk sports, the adaptability of folk sports and rural life styl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urning point" phenomenon of the natural decline of rural folk sports. Enlightenment: the local culture and lifestyle are the inherent logic and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folk sports lies in the change of their own significance.

Keywords: folk sports;local characteristics; folk culture; lifestyle; rural folk sports

在《百年潮·中国梦》中提到,“影响中国当前发展的重点难点依然在农村”[1],农村仍然是我们当前与未来应关注的焦点。民俗体育是我国重要的农村体育现象,从对民俗体育的探究去认识农村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视角。本文从本土特征方面,考察位于湖南省中部山区的自然村落——双胜村,该村落至少有400年的人类社会历史,现人口接近2 000人,以“吴”姓村民为主。村落文化彰显出梅山文化色彩的复杂形式存在。采用查阅族谱、碑刻等文献方式,听取口述史,进行访谈、实地考察等以获取研究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研究。从研究视域上,本文所持的“本土视角”为小视角,侧重于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在视角选择和研究侧重点上与以往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本土视角”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倡导的对我国本土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潮,本文着重于以当地文化生活为事实对象,对具有乡土特性的民俗体育做出探究,对该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本土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并为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提供某些启示。

1 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特征

1.1 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运行方式

1)组织方式、经费来源与使用。把舞龙、舞狮和乡土武术、杂技等糅合在一起形成整体表达的活动方式是双胜村落民俗体育的重要特征,村落内部成立“龙灯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包括道具的采购及活动安排。活动经费有2个来源方式:一是以家庭为单位按预算平均出资;二是按家庭条件出的赞助资金。经费支出一般用来采购道具,例如购买龙狮制作、锣鼓、各种乡土武术表演器械等,以及购买活动期间主要组织者与表演人员所需的食品。

2)特点——娱乐性强。根据村落民俗体育的活动特征,可分为2个主题活动:一是“舞龙”活动,另一个是“舞狮”活动。这些活动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春节期间连续举行。以“舞龙”为主题的活动在白天室外进行,活动内容是由舞龙、乡土武术(每天的活动中至少有一次表演),并有锣鼓、唢呐伴奏组成,以游行走访的方式展开;以“舞狮”为主题的活动在正月期间的晚上进行,表演内容由舞狮、乡土武术、杂技组成,同时也有锣鼓、唢呐的伴奏,活动时参与的村民用竹竿或木棍挑起准备的红色灯笼,在夜色中形成壮丽的景色,队伍走访到每户村民家的堂屋进行表演,娱乐性较强。

3)项目内容。首先是武术表演队的选拔与训练,项目内容丰富,有徒手武术套路、飞耙、凳术、桌术、大耙、剑术、刀术、棍术、大刀、双鞯、流星、鞭术等。农历正月初一是“舞龙舞狮”开始的第一天,叫“出灯日”,一般只在本村活动,走访每户村民家;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活动的最后一天,叫“圆灯日”,也是在本村落走访,在“出灯”和“圆灯”日,当“舞龙”到访时,每家村民都由年长者带领家人在门庭前行祭礼。

1.2 民俗体育所表达的村落本土文化

民俗体育是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特色,是村落群体精神与价值观的重要内核所在,它的内容与形式反映着某种意义上的民俗文化,双胜村落复杂的民俗体育方式表达了群体对多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民间信仰、宗族意识、保家护院等方面。endprint

1)民间信仰的体现。“民间信仰含义十分宽泛,主要指那些存在于民间又不同于传统宗教信仰的现象”[2]。在农耕自然经济社会层面,双胜村落社会群体所持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为对诸如“天地日月”“龙王”“观世音”“玉皇大帝”“祖宗神灵”“圣帝爷爷”等的信仰。在我国文化中,“龙”成为人们信仰、追求、理想和权力的象征,对“龙”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诸多美好意愿的寄托;因此,村落民俗体育的相关内容成了村民群体寄予各种意愿的借助行为,在活动期间村民都在积极参与,在“出灯日”和“圆灯日”,当“舞龙舞狮”到访时,都由年长者代全家在门前行祭礼,民俗体育成为表达村落群体信仰的方式。

2)宗族意识的体现。宗族意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广泛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以“吴”姓为主的双胜村落,许多村民有着共同的祖先,后因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而慢慢分居,在村落外部,也依然延续着同宗族的传统观,许多同姓村落之间都认同共同的祖先。民俗体育活动方式分远近亲疏,先从具有最近血缘关系的村落走访,后走访血缘相对疏远的村落。民俗体育成为民俗文化思想的一种教化方式,代代相传,其社会功能是加强了同姓村落间的情感,强化了宗族意识的认同,也显示了村落群体在社会中的凝聚力与生存力,并辐射到了村落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同时,其也具有整体观的意识,满足了社会群体的发展需要。

3)保家护院的观念。保家护院与宗族意识属于集体观念,但又有本质区别,宗族意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而保家护院是建立在地缘关系上。民俗体育承载了浓厚的保家护院观念,体现在村民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村落利益、地位与声望等。在民俗体育活动中,村落内部不存在姓氏差异,不同姓的村民在同样权益程度上参与活动,“舞龙舞狮”活动的走访也必须照顾村里的每户村民。这种通过民俗体育活动不断加强的保家护院观念,常会渗透到村落的其他事项上,也折射出村落群体内部遵从的传统文化观。

1.3 民俗体育与村落生活方式的相适性

民俗体育是镶嵌在村落生存方式中的重要部分,交融于村民的世俗生活中,在一定历史时期,双胜村落处于单一的农耕经济社会,农耕生活方式是村民唯一的选择,村落群体处于相同的社会背景下,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在其较封闭的社会空间里,满足于最基本的消费方式和民间习俗的精神方式。在90年代中期之前,村落社会仍然停留在传统习俗、戒律、规则的农耕生活层面,以血缘关系和乡土情结为纽带,自发地进行着以生存和民俗为内涵的生活。民俗体育的活动特征需与地方固有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农耕生活对自然条件有着严重的依赖性,须与大自然的节律相合拍,围绕着农业生产的过程与节律周而复始,并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表现出村落群体的一致性。例如,双胜村落盛行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夏至节、尝新节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双胜村村民以舞龙、舞狮、乡土武术、杂技、乐器等糅合于一体的民俗体育方式欢度春节。民俗体育对村落群体起着较大的精神调节作用,沉积了每个村民的内心情结,使村落群体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民俗体育与农耕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生存方式的必然选择,又是在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被动选择。

1.4 村落民俗体育自然衰落的原因

村落民俗体育依托其主体活动表达出村落群体的民俗文化观念,并在历史沉积中不断浓缩和固化;依附于村落社会单一的农耕生活方式,成为村落群体的重要生活内容。因此,村落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背景是民俗体育发展的主线,也是探究其历史发展逻辑与规律的着眼点。

1.4.1 村落文化的变迁

文化实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与社会结构互相影响。在解放初期,我国广大农村经历了几番社会改造,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物质生活仍然匮乏,民俗文化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在90年代末期之前,农耕经济方式依然主导着村落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主导着村民的精神世界。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对传统民俗文化思维、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不断产生冲击,在进入90年代后,这种文化冲击形成了全方位的态势,相对封闭的村落社会开始被打破,新旧文化思想在不可避免地碰撞、冲突、融合、转化,最终导致旧文化体系的瓦解。

与此同时,相继出现于村落社会的许多事务处理中,村落传统的宗族法则渐渐显得苍白无力,村落许多的事例使村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加强,也因此促进了村民独立感的形成,民俗体育承载的世俗规则、同宗同族思想与村落共同体意识渐渐淡化,在传统文化支撑下的民俗体育承载的原型文化也开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空间,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村落、家族文化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观念淡化,逐渐为以社会关系为依据的地位系统所取代;以地缘关系为中心的村落文化被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和杂居性所削弱;以礼俗为主的调节手段逐渐向法制化转变”[3]。双胜村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村落社会文化观念变革在90年代后期开始集中体现出来,成为村落民俗体育衰落拐点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

1.4.2 村落群体生活方式的变迁

在我国农村沿袭的农耕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90年代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在农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农耕生产的效率显著提高,现代科技的应用对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不断加强,使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感渐渐淡化;另外,村民精神生活的满足方式也開始不断丰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往一致性的农耕劳作方式被打破,改变了村民的活动范围和劳动方式,村民的生活方式走向多元化,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是民俗体育在90年代后期进入自然衰落“拐点”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村落社会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村落社会里的职业化分工也进一步体现出来,各种职业的村民群体明显形成,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这种日趋不一致的生活方式使其原与民俗体育活动契合的状态出现了必然的破裂。endprint

2 村落民俗体育本土特征的研究启示

2.1 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民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民俗体育不但有娱乐、健身等外显的价值功能,更有其深层的内涵和意境,其活动内容与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主体的某些精神意愿,并把对民俗体育的意向与参与程度密切联系到意愿实现上,这种简单的心理逻辑使村民产生了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并在村落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放大,使民俗体育折射出民俗信仰、宗族意思、保家护院等丰富的本土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村落群体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使本土文化成了民俗体育内在稳定而严谨的文化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支撑了民俗体育的一切内容与形式,使其呈现了一段自然生命力的历史时期,在村落群体的狂热与投入中,民俗体育熏陶着村落每个成员,既塑造了群体的价值与态度,又影响了他们在村落社会的行为风尚,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调控和维系村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到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思想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渐渐淡化,民俗体育深层文化的内在逻辑体系开始瓦解,其在过去所表达的意义空间开始消失并出现了自然衰落;因此,民俗体育的生命力是由支撑其意义存在的文化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村落民俗体育的组织与形式是围绕着本土文化的内在逻辑而运行,并且这种内在逻辑具有不可逾越性,当这种固有的传统文化逻辑与现代新文化逻辑发生碰撞时,成为了不能共存的现实,民俗体育也因此出现了发展的困境,这种内在逻辑的迁移,如果没有民俗体育自身的变革,将成为其再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民俗体育的稳定发展还需与村落固有的生活方式存在强力的契合点,体现在村落群体的生活需求上,双胜村落以往的民俗体育组织与活动方式,是村落群体在一致的农耕生活中积极参与的活动,同时也是艰辛的农耕生活中村民重要的精神食粮,反映了农耕生活的艰苦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反映了农耕经济的自然节律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习俗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下的一致性和强大的精神需求支撑着民俗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民俗体育镶嵌在村落生活方式中的必要条件。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职业群体与自然节律相适的差异性與村落群体的社会层次性日渐体现出来,导致了村落成员生活节奏上的非一致性。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形成了不一致的生活节奏和多元化的精神满足方式,组织大型的民俗体育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民俗体育出现了自然衰落现象;因此,生活方式也是民俗体育发展需要遵从的外在规律。民俗体育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条件下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本土特性决定了民俗体育本土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当前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实践危机,来自于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村民俗体育的现代发展需遵循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逻辑与规律,才能激活农村民俗体育发展求新变革的机制。

2.2 当前村落民俗体育发展的可能性在于其自身意义层面的转变

在农耕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常以各种整体观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力,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精神信仰融于一体,依赖自然条件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依靠生活群体获得个体难以具有的社会生存力。一切文化行为停留在围绕人类“生存”意义的层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群体和自然环境的依赖。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被借助行为使村落群体表现为对其的狂热和投入,成为村落社会重要的生活内容。民俗体育所蕴含的一切内涵成为了其在社会空间的意义存在,以其切实的本土文化观念和生活特征作为其延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开始历史性地由“生存”层面迈上了“生活”层面,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自由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不再为生存而畏惧自然,社会关系也由血缘、地缘关系向现代特征关系转变;因此,民俗体育的再发展需要基于现代社会空间重构其存在意义和内在逻辑。当前民俗体育的意义应在于人们的“生活”,从“生存”意义到“生活”意义的转变,当前的民俗体育再发展才符合其文化逻辑。

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现代意义的社会生活空间里,都离不开健康文化的引领与熏陶。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蕴含了地方熟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范式元素,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孝善、团结”等传统的认同。民俗体育能使村民在口传身授中体感文化,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修为;因此,民俗体育具有向现代社会空间的“生活”意义层面转变的优越条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正能量方式,这既是民俗体育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所在,也是其在现代社会空间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民俗体育的发展也正如学者们常提出的需要扬弃和继承,民俗体育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村落群体狂热和投入的大众文化形式,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民俗体育源于人们的创造,“生长于斯、发展于斯、创新于斯”[4]。在当前,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当代发展还需遵循文化逻辑的规律,从社会的意义层面进行转释,立足于地方本土的创造性发展,才能回归于大众生活。

3 结束语

历史见证了村落民俗体育的变迁与衰落,双胜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多种内容糅合的整体组织形式及地方特定的活动方式,表达了地方固有的民俗文化观念;村落群体对民俗体育所表达的文化观念的认同,以及群体一致性的生活方式,是其体现自然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文化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村落民俗体育出现了自然衰落,因此,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民俗体育发展需遵循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村落本土社会特征因素决定了民俗体育的特定本土形式与本土活动方式,特征的改变使民俗体育产生了变迁;但衰落的村落民俗体育如何继续发展,又如何从“生存”意义层面向“生活”意义层面转变,根据村落社会所形成的新的本土特征去创造性发展,这是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胜友,徐锋.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4-05-30(A2).

[2] 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91-94.

[3] 许然,朱竑. 近年来我国文化变迁研究进展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6):29.

[4] 罗国杰,夏伟东.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J].红旗文稿,2014(7):4.

[5] 刘航,孙玲.民俗体育的存在—生命价值解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1.

[6] 罗湘林.农村体育研究的本土视角[J].体育学刊,2010,17(6):25.

[7]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98-499.

[8] 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9):101.

[9] 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4):86.

[10] 王若光,啜静,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10.

[11]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J]. 体育学刊,2010,17(1):84.

[12] 尹宁宁,祝文钢,田磊,等.游戏视角:民俗体育文化注疏[J].体育科学,2015,35(7):90.

[13] 吕韶钧,彭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78.

[14] 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30(7):81.

[15] 胡潇,曹维.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J].哲学动态,2014(4):45.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生活方式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