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有所为

2018-01-07春雨杭伯行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复习教学运用

春雨 杭伯行

【内容提要】本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提出歷史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史料实证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视史料选择的角度,力求微观细化小切口,突出针对性;把握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培养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辨析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证能力,凸显教学的有效性;以巩固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复习教学 运用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在课堂教学运用就是指有目的针对性地选择史料,创设新情境,去解决新问题,让学生感知历史真实,提升其历史思维水平,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效率,达成学科素养要求。

一、史料实证教学的依据

1.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指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凸显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新理念之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成学科素养的落实……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课程内容情境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史料,创设新情境,重现历史真实,让学生感受情境化教学。

2.作为高考的“风向标”,《2018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是我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迎考指南。《学测说明》也为史料的选择视角指明了方向:“考查的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史料实证教学规范了要求。

3.对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统计分析

(1)江苏省高考命题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部分知识点数据统计:

(2)2017年江苏高考卷历史试题考查五大核心素养选择题所占分值:

二、史料实证教学运用

根据近年来江苏高考命题的趋势,并结合《学测说明》和《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史料内容细化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故史料的选择决定着课堂内容,也关系到在高考复习中能不能实现“精准扶贫”。内容决定形式,如何选择史料呢?在教学中又如何实现新情境创设和培养学生实证能力的有机统一呢?下面例证之。

第一,史料选择应遵循释义的原则。选择的史料内容应是对考查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的补充,已达到挖掘该制度的深度和广度。如例1:(2016年江苏卷,单科,第1题)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实证过程:西周宗法制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和与此相联系的大小宗制度。“长兄如父”突出长兄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父亲的尊严;“小儿不及长孙”反映出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显然超越了其尊长幺叔;长兄、长孙在家族中重要地位正是宗法制在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集中体现,故选D。

第二,史料选择应遵循衔接演化的原则。选择史料应注意对考查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前因和后续发展内容的梳理,厘清发展线索,把握发展趋势。如例2:(2013年重庆卷,文综,第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实证过程:明朝内阁经历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的侍从顾问机构到明成祖时期大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再到明仁宗、英宗时期大学士获取票拟权成为定制,但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表述错误,D项题干未提及。

第三,史料选择应遵循比较甄别的原则。史料的选择也要注重历史人物对两种相近制度的比较认识,让学生把握其比较方式和角度,拓展学生史学视野。如例3:(2013课标Ⅰ,第24题,0.2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实证过程:本题在于比较甄别西周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依照宗法血缘关系维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战国时期的墓葬变化恰恰反映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贵族政治)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选C。

第四,史料选择应遵循评价认知的原则。史料的选择有关对某一政治制度评价的史论,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史事的认知角度,提升其学科素养。如例4:(2010年江苏高考卷第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实证过程:前两句的大概意思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沦为下级官吏。后两句对前两句现象原因的阐释。这四句缺失任何一句或者不理解任何一句都难以解题。其中比较难的一个词是“世胄”,意为世袭的帝王或贵族子弟。理解诗意之后,则可知,科举制是为解决这一现象应予排除,A、B是不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也应予排除。

总之,实证教学的关键在于史料的“微”和实证的“细”,只有抓住“细”和“微”,教学的针对性就强了,实效性就提高了,就实现了精准扶贫,提升高考成绩,同时也会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 秦东仁. 基于数据的201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浅析,搜狐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复习教学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的有效复习策略探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考语文复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