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陶俑文化研究与鉴赏

2018-01-07刘霄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陶俑

刘霄霞

摘 要:中国自古存在丧葬之礼,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丧葬传统就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漫长过程。陶俑作为丧葬之礼中常见的明器,凸显了古人灵魂不灭的生死观。文章以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陶俑各方面的研究为主要线索,探索陶俑在文化、艺术、制度等领域的发展程度。

关键词:陶俑;镇墓;明器

1 俑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关于“俑”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1]。汉代赵岐对这句话里“俑”的注解是:“俑,偶人也,用之送死。”[2]《通典》引《礼记》记载:“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3]通过考察上述记载,可以得知俑是古人用于陪葬的偶人。

俑自商周时期始用于墓葬,以木制俑像陪葬逐渐代替活祭人殉的习俗。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融合其他各家学说受到统治者推崇,并且深入民心,民间的丧葬礼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木俑明器殉葬的習俗在当时流传甚广。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死后墓室内都会放置不同数量的木俑。墓室摆饰成墓主生前的模样,这固然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体现,同样也蕴含着当时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的影响。而这种对于死后轮回、灵魂不灭的渴望幻想最终将包含工艺制造、丧葬习俗在内的俑文化推向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高峰。魏晋南北朝大动荡的黑暗并没有掩盖俑文化的璀璨光芒,反而使它在隋唐王朝重新大一统后再次迎来了巅峰式的发展。隋唐时期,俑的工艺制造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由木制到陶制,并且上色涂釉,举世闻名的三彩俑由此诞生,从此奠定了陶俑工艺制造在中国古代工艺中的重要地位。而陶俑背后所深藏的丧葬礼俗文化则更加丰富,即便随后陶俑逐渐消失在墓葬之中,退出历史舞台,其蕴含的文化亦沉淀在浩瀚如海的中华文明之中。

2 陶俑文化研究与鉴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多处墓室中挖掘出一定数量的陶俑,使这种明器得以在千年后从黑暗的地下重现世间。鉴于古籍上的记载,历史学界开始对陶俑投来关注的目光,并且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学界对于陶俑的研究仍旧层出不穷,包罗万象。

早期学者多数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古代陶俑整体的历史演变情况和艺术水平上。曹者祉、孙秉根主编的《中国古代俑》[4]是一部中国古代陶俑鉴赏的专业读物,全书分为《先秦俑》《秦汉俑》《魏晋南北朝俑》《隋唐俑》《宋辽金元俑》《明清俑》六个章节,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论述了各个时期陶俑的发展状态和特征,同时收录大量古代陶俑的图片,对中国古代陶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朱和平的《试论俑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5]一文讲述了陶俑从春秋晚期至明清时期数千年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七个时期来谈各个阶段陶俑的艺术特征及其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朝鸿、陆春莉的《古代骑像俑的文化价值研究》[6]一文分析了骑像俑从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发展演变,探讨各个历史阶段骑像俑的形象特征和由骑像俑反映出的社会习俗。

陶俑是墓葬中常见的明器,其身后蕴含着历朝历代与风水舆论、神鬼观念联系紧密的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也反映出古代不断变化的丧葬礼制。郝红星等人在《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7]一文中,以中原地区唐代墓葬的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大汉原陵秘葬经》对该地区出土的镇墓类器物进行神煞制度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各类镇墓类器物的出土位置与明器神煞方位图的关系,对重要镇墓俑类名称进行辨析,论述了风水堪舆、鬼神观念对唐代丧葬习俗的影响。武玮的《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8]一文分析了唐墓明器反映出的道教文化,探讨唐代丧葬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王铭在《唐宋墓葬中的仰观伏听俑与圣人象征》[9]一文中,认为仰观俑、伏听俑是中国古代易道思维下经学观念在唐宋墓葬中的明器化象征,他的另一篇文章《唐宋墓葬中的千秋万岁鸟与观风鸟的不同形象辨析、历史来源及象征意义》[10],通过分析墓葬中鸟身俑的形态特征及其墓葬位置,认为千秋万岁鸟象征长生不死,而观风鸟具有镇墓功能。

在古代,陶俑不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只能作为明器出现在阴间墓穴。而在现代,淡漠了本身承载的传统丧葬观念,陶俑作为一种艺术品夺得大众的目光,更成为艺术家们眼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马晓琳的《唐俑题材和审美风格的变化》[11]打破了文学史关于唐俑发展的分期方法,根据唐俑的自身规律重新分期,并依次论述各期俑像在题材、造型样式和审美风格的变化和特点,探讨了两京主流风格与其他区域风格的异同。郭素华在《唐代人物陶俑造型艺术研究》[12]一文中对唐代人物陶俑艺术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述陶俑造型的艺术成就及其形成的原因,探讨其与绘画、宗教艺术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人物陶俑的影响。朱伟在《唐代女俑造型研究》[13]一文中分析了先唐时期女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唐代女俑发展的现状,论述女俑的造型特征,探讨女俑艺术成就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陈丽萍、朱伟在《浅谈唐代镇墓兽造型的艺术特征》[14]一文中对唐代镇墓兽的造型特征进行分期讨论,并分析镇墓兽造型的内涵。王志霞在《隋唐两京陶俑艺术初探》[15]一文中概括了隋唐陶俑盛行的社会背景,分析两京地区陶俑的造型、等级情况和艺术文化三方面的特征和演变的过程,比较西安和洛阳两地的陶俑艺术风格,探讨隋唐时期陶俑艺术与北朝陶俑艺术及绘画、宗教艺术方面的关系。张灵在《唐代乐舞陶俑的艺术特征初探》[16]一文中分析了唐代乐舞陶俑的造型和艺术特征,探讨乐舞俑的社会文化内涵。郑会平、何秋菊、姚文书、王博、宋国定、杨益民、王昌燧六人共作的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艺和颜料分析》[17]一文中以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塑进行研究,利用激光、显微镜等科技手段对彩塑的颜色进行成分分析和剖面观察,明确颜料样品的种类和组成,以判断其来源和彩绘工艺。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界从多层面、多方位的角度对陶俑进行全面研究,意在剖析陶俑蕴含的民间习俗,解析历代墓室用俑的丧葬礼制与等级观念之关系,以陶俑作为观察视角,窥探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情况,为古籍记载增添信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5]朱和平.试论俑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2).

[6]朝鸿,陆春莉.古代骑像俑的文化价值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郝红星,张倩,李扬.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J].华夏考古,2000(4).

[8]武玮.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J].文物春秋,2006(3).

[9]王铭.唐宋墓葬中的仰观伏听俑与圣人象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1).

[10]王铭.唐宋墓葬中的千秋万岁鸟与观风鸟的不同形象辨析、历史来源及象征意义[J].江汉考古,2014(1).

[11]马晓琳.唐俑题材和审美风格的变化[J].美苑,1994(Z1).

[12]郭素华.唐代人物陶俑造型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3]朱伟.唐代女俑造型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14]陈丽萍,朱伟.浅谈唐代镇墓兽造型的艺术特征[J].美术大观,2011(7).

[15]王志霞.隋唐两京陶俑艺术初探[D].郑州:郑州大学,2007.

[16]张灵.唐代乐舞陶俑的艺术特征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2(4).

[17]郑会平,何秋菊,姚文书,等.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艺和颜料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2).

猜你喜欢

陶俑
秦兵马俑一号坑新发现20余件陶俑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浅谈东汉击鼓说唱俑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中国传统彩塑纵横谈
陶俑
牛车与奚车关系初论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