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联议结,穿文构脉

2018-01-06冯慧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薛宝钗论点议论文

冯慧萍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详细地描写了庖丁解牛过程的变化:从“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能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庖丁经过多次的解牛实践操作,掌握了解牛的思路、步骤,懂得避重就轻、游刃有余,从而能快速完成解牛而且使刀具崭新如初。

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教给学生文章结构要紧凑,等下笔时他却又束手无策;你教了他思维的辩证,但是他写出的文章依旧过于绝对化;你教了他行文之间的逻辑条理和注意事项,他的文章却仍然条理混乱,剖析浅尝辄止。

尤其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写惯了记叙文的他们突然开启另一种文体训练,如果教师不懂得其中的基本步骤,不明白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学写议论文的思路,学生就会感到糊涂,进而对写议论文产生惧怕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特级教师刘祥曾说过:“议论文写作是否存在或是否应该拥有某种固定的写作思路,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见解。从我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看,我以为议论文既存在着固定的写作思路,又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写作思路,而应该是顺应写作的需要,从而写出不同类型的议论文。”教学中,刘祥老师就运用了类似的方法。笔者认为,作文练习一上来还是应当如同一年级孩子练字一样,有规有矩,而不是天花乱坠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技法轰炸。否则,等你讲完技法,让学生自己写时,会发现你刚才所讲的对他们毫无指导作用。所以,在训练议论文思路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主抓“引联议结”四字,穿文构脉、稳打稳扎,帮助学生打开学写议论文的大门。

第一: 巧“引”

作为议论文开头的基本步骤,“引”的内容既可以是所给材料的内容概括,也可以是对材料的直接引用、重新组合,及对重要因素的强调;或是引出论题,直接亮出观点。就如同记叙文的开篇一样,蓄势聚力,开门见山。材料是提炼观点的基础和形成观点的前提,观点是下文议论分析的依据,以便下一步骤可以顺利实施。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所以,议论文的开头应“引”好。

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开篇即干脆利落,落笔显文风,直接引出论题,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现象。在此基础上,鲁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点意见:“占有”“选择”“创新”,进而在一篇短短千把字的杂文中以小见大,体现出杂文如刃的特色。

引得“巧”,不仅要在该“干脆”的时候“干脆”,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材料的整合使用,化材料语言为自我的个性化语言。以去年的一道高考题为例: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所给出的六句名言是这道题的核心素材。学生审题时,应明确六句话的意旨,并建立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一句是自强,第二句是乡愁,第三句是自信,第四句是开放,第五句是担当,第六句是责任。这次作文的主题立意,应该是来自六句话中的某两三句话,但不能只是引用句子,而要另起炉灶进行立意。以此为本,建立起其间几句话的联系,是此次作文成功的基础。一位陕西考生就写出了有新意的开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边关黄花,楼台映雪。故乡的月,这只清越的笛长久地系挂在文人的心上。

而当水中月被搅碎,星星的弹孔里流出血红的黎明,当心中的美已然崩塌,有的人,沉湎于自己幻想的乌托邦,那里依然月白风清;有的人,走下了象牙塔,睁眼去看故地的阴冷血污,故鄉圣洁的月光照亮他奔赴战场的路。

必须敢于正视,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他们,正是疲敝的土地最先睁开的眼睛,最先踏入荒原的脚,最先拉响历史铮铮弦音的手。

小作者将思乡的诗句作为引子,而后将维护乡月的圣洁美好与奔赴战场挂钩,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必须敢于正视,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第二:顺“联”

“联”就是由此及彼地联系起社会、生活中相类相关或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联系实际。怎样联,起码有两个原则:一是要扣题,不可“顾左右面言他”;二是要准确,即联系的对象与材料深层次的寓意要有可比性。

对于开篇提及的论点,采用怎样的论据来进行论证,是很重要的。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为常见的论证方法。和初次写议论文的高中生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最为苦恼的问题就是缺少素材。他们面对自己建立起来的观点,却不知道用什么素材来进行佐证。他们或者运用东拼西凑的事例,或者是运用老生常谈的材料,缺乏可读性。

联系的事例、道理、材料能有力说明你所针对的问题,那么,这些材料就是用在刀刃上了。反之,我们来看这一篇所谓的高考范文《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诚信是花,是一花一世界的豪语。是的,我们的生活更需要鲜花来装点,我们的人生更需要鲜花来陪伴,陶渊明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与菊花结缘,他守望着那一棵棵诚实的菊花,活得多么自在,又怎愿与那充满欺骗、黑暗的统治势力同流合污?他做不到,他也不想做到,因为有那诚信的山菊为他做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自然。

怎么看都会觉得别扭,面对“诚信”这一主旨,是不是在想不到材料的情况下,什么人物、什么例子都可以拿来进行整合、套作?陶渊明选择不同流合污,可以说是遵从了自我的本心,但这种做法未免消极避世。我们可以认可也可以反对。但对于将这件事牵强到“诚信”主旨上的做法,我则是持反对意见的。若是关羽事例,笔者认为倒可作为“义”的材料,也可以作为“诚信”的材料。因为关羽“义” 重如山,“信”字当头,即使追随刘备,也不忘当年之约,放曹操生路。

再如:道尔顿的事例出现在《有心才有新》《传承与创新》《开往春天的火车》三篇高考作文中,分别是这样整合“顺联”的:

有心是道尔顿的追根问底,用心研究。于是他最先提出了“色盲”这一名词,填补了医学界的空白,同时期的康熙皇帝同样是一位色盲,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但碍于自己的身份,最终也没有说出。也许是个遗憾,但我认为这是个必然,因为这就是有心与无心的差别。(《有心才有新》)

道尔顿发现自己的色觉异常,通过不断的研究,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色盲症空白;安腾百福从拉面中获得灵感,创新出方便面,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乔利在工作中发现了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终研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发现和创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会创新的脑袋,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民族长久发展。(《传承与创新》)

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可能就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道尔顿正是凭着自己善于思考的习惯发现了色盲症,弥补了医学理论的一大空白。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的长队,思考片刻后感到了创业的机会,最终发动了一个新的产业。法国科学家乔利的一次偶然失误,却让他研制出了一种新的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从而使得他的人生的火车驶向了光明。(《开往春天的火车》)

可见,不同的观点,同一材料,只要合理、顺理、“联”到位,是完全可以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第三:深“议”

议论往往是在确定了中心观点之后,通过多种论证手法,将自己的观点“立”起来的过程。议论要深刻、独到,有自我的见解,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例如这道作文题:

生活中少不了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世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要保持距离。

请以此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游戏”字面浅层的认识上,在作文中高喊“游戏的危害”或者轻描淡写地提及一点“我们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游戏”,如果仅仅这样议论,这样确定观点,首先对问题就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又怎会有精彩的文章呈现?

这则材料用了三个排比句式:“游戏是……”第一句用“是”表示判断,点明了游戏的性质;后两句用“是”表示比喻,将游戏引向方式、态度这种抽象层面,是要引导考生在把握了“游戏”的特质之后,表达出对游戏化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扣住游戏与人生的关系,写出新意和高度。前者以一事为游戏,后者以人生为游戏;前者为方法论,后者为人生观。二者一表一里,要表达后者,必须借助前者。这种方式可以表现出自我的观点。如仅把握“游戏”的娱乐性,文章就失去个性色彩了。

深“议”可以并列推进论点。吴晗在《谈骨气》中确定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后,深入进行了分点剖析。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观点,他分别列出了三个分论点:一,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二,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三,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他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深“议”可以对照呈现论点。《知耻应后勇》就是先呈现分论点一:知耻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然后对照呈现分论点二: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也会有成功的一天。把中心论点切割成两个对立的分论点,在对照中显现“知耻而后勇”的重要与“知耻不后勇”的恶果,中心论点自然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建立对照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观点、做法的利弊善恶对比更加鲜明直观,使论述更有力量,说理的穿透性更强。

深“議”可以层进深入佐证论点。《谈惜时》先呈现分论点一: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再呈现分论点二: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最后呈现分论点三: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包含着三层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层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结构全文,都要注意“深入”,要扎稳、扎牢观点的笼口。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深刻、有新意。

例如,孙绍振先生在《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文中,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他先指出:吴组缃先生认为薛宝钗在大观园中听得两个丫鬟的对话,撞破他人的秘密,怕人记恨,用“金蝉脱壳”法将丫鬟的注意力引向林黛玉,她说“颦儿,你往哪里走”,就是暗示“你们的话都被林黛玉听去了,你们要恨就恨林黛玉去吧。”吴组缃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薛宝钗这个人完全是个“女曹操”。此做法是善于藏奸,嫁祸于人,非常虚伪。而孙绍振先生自己则采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薛宝钗的这一做法,他认为薛宝钗明明是为了让她的两个丫头放心,不能让人家害臊,其次是为自己着想,不去多生事。这完全是与人为善,洁身自好。孙绍振先生将薛宝钗和林黛玉对立起来,抓住主要矛盾不放,将证明与伪证结合起来,以辩证的思维,结合审美心理复杂性看待薛宝钗性格的多元性,从而让一个在封建社会中遵守妇德的薛宝钗形象丰满起来。

第四:力“结”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校长开表彰大会,说好时间,每人发言五分钟。可是,由于每个人都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每人往后延迟了一到两分钟,结果严重超时,到最后一个的时候,饭点早已经到了。天很冷,学生在下面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轮到最后一位校长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同学们,我想借助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希望你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顿时,台下掌声雷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束语,算得上是 “力结”,果断结束。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入听众的心的呢?

写议论文就要做到力“结”,干脆利索彰显优势,更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就如同平时我们形容作文的三大板块“凤头、猪肚、豹尾”一样,结尾要简洁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李渔曾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议论文的结语,虽然谈不上要多么有文采,但是,我们也必须在结尾处多下功夫。如2017年陕西考生所写的高考作文《大师风范》的结尾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何谓大师?中华“仁义礼智信”之学养兼西方“自由、民主、博爱”之熏陶。不抱紧文化遗产啃老,不盲从外来文化而弃本,不做拘泥于古法的呆子,不做热衷于媚外的走狗。唯中西合璧,方为大师。

再结合全文的思路看这段,就会发现其结尾的利落所在:

文章第一段引用梅贻琦的名言,说明大师无论对于一校,还是对于一国的重要性,顺便得出振大师风范的难度。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大师之博大,必以汲天下滋养而普照天下也”。同时,所举的事例采用了前后因果照应的方法。例如:胡适因为懂得借助杜威的实验主义,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蔡元培、鲁迅、晏阳初的例子也紧随其后,四个简单例子的罗列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第三段得出结论:大师风范的内涵是远见卓识、广集各方智慧,大师即“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者也。第四段补充推进深入,使得大师风范“内涵”更丰富。大师广集各方智慧,但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全盘西化、全盘否定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真正的大师必不忘本。作者通过举例论证王国维创《人间词话》汲取宋词的精髓,梁漱溟、胡适、鲁迅、晏阳初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有力佐证了大师风范的更广义内涵。第五段得出辩证观点:唯中西合璧,方为大师。该文的论证颇有鲁迅《拿来主义》之风。

刘祥老师的范文《议论文写作思路之我见》中是这样来安排“结”的:“文有法而无定法。思路就是行文的‘法,有了它,作文便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但若只依照一条轨道行走,也难免出现南辕北辙的荒诞。让我们发现并掌握这几条常见的轨道,沿着它们走向理想中的远方。”这样的利索结尾,使得全文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整体布局感,也使得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同时,刘祥老师的这堂课也呈现出 “引联议结” 大布局。文章能做到“引联议结”,课堂教学亦能做到“引联议结”。这样的双线并进,没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引联议结,穿文构脉。教师要用好最基本的步骤方法,无论是引论、本论还是结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静心思考,多几个追问:是训练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技巧讲解不到位,抑或是其他原因……我們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作文教学中的的确确存在的问题?从而紧抓住课堂,展开教学训练,使有限的课堂变得充实而高效起来。

应该说,“引联议结”仅是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事实上,文无定法。写文章不是要学生硬套公式,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写议论文,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

猜你喜欢

薛宝钗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钗在奁中待时飞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