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

2018-01-02刘铮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融入大学语文

刘铮

摘要:思政教育在公安类院校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公安院校旗帜鲜明的政治性决定。思政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怎样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二者如何融汇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许多研究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结合公安院校的具体特点,重新明确大学语文学科的学科定位,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将二者的价值观属性和工具属性相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相统一,更好地服务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思政教育;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融入

对公安院校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警务专业人才是其首要任务,办学目标和人民警察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公安院校鲜明的政治性是其首要特点。政治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的首要素质,是人民警察素质的核心,因为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特殊功能。所谓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也就是讲思想政治素质系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包含指导方针、基本品质、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其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对人的其他素质因素以及人的行为具有特殊的功能。

良好的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公安民警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形成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热情和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勤奋工作的动力,为追求真理不辞劳苦地攀登,从而形成敬业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素质的好与差对公安民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成与败具有决定意义。

而政治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的首要素质,是警察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指警察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政治觉悟与政治信念的总和。人民警察作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力量,其政治性是十分重要的。人民警察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人民警察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新时期的人民警察,政治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的。

政治合格是人民警察的首要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忠诚于法律。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经得起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在群众中树立起公安干警的良好形象。”

语文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功能。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引入到公安院校教学体系当中,能够提升公安学警的文化品味、审美品格和人文素养,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自从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四十年过去了,虽然时代变迁,但倡议坚持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呼声一直未曾停止。“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有尽可能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对于此而言,大学语文的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来衡量。可以说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绝不可忽视、削弱。”当年徐中玉先生的这番话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

大学语文涉及大量人类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包容性特点,适应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不仅如此,大学语文更加强调人文社科知识,有效突破了传统学科局限性,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大学语文还能够对学生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中产生潜移默化地影響,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帮助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

那么,在当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使思政教育融入人文课堂,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理念的宣讲和刻板的训话,而是渗透到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本文将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为例,探讨思政教育应如何融入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

首先,从课文的源头或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以第一课《大同》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够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是疏通课文,了解《大同》的思想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备课和讲授是不难达到的,但是如何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可以从《大同》这篇课文的源头,即儒家礼学思想谈起,从《礼记》谈起。《礼记》中小到个人修为、家庭准则大到治国方略,其实都有论述。其中的很多论述完美契合了当今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如家庭准则中很重要的孝亲思想。《礼记·坊记》中说:“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能辨?”就是说普通人都能做到赡养父母,如果君子做不到对父母的足够尊敬、尊重,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在《礼记·檀弓下》中子路曾向孔子抱怨贫穷可悲,无法尽孝,孔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家庭准则中还贯穿着“和”的思想。所谓“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如果每个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协调和睦,那么家庭就会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都和睦了,社会就会和谐很多,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时,《礼记》还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取之有度,用之有时”,“不可胜用,以时禁发”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都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大政方针和价值理念相符合的,应当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重要阶段,而《礼记》中关于自我完善的大学之道可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要让学生知道,大学,不仅是西方传入的现代教育模式,更体现为一种大学精神,一方面要修身立德,另一方面要做到致用亲民,达到儒家认为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生境界,要在仁爱中确立自己的道德良心,且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地爱人与物、革新人与物。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其次,要深挖文章的内涵中关于思想认识及价值观的部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敬畏生命》一课为例,教学目的与要求是理解作者提出的“敬畏生命”这一概念; 体会作者严谨的思路和思想上的穿透力。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掌握文章的脉络与结构;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重点是理解“敬畏生命”,思考它与生命的休戚与共的联系,难点是掌握文章的脉络与结构,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既然教学重点是理解“敬畏生命”,那我们就应当将“敬畏生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沿通盘考量,可以首先讲述“敬畏生命”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阐述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社会现象反思。通过案例展示社会上存在的不尊重生命的事件和案件,引导学生思考其出现的原因和解决路径。一是从基础教育的层面来看,据统计,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高达35%。近年来,青少年恶性犯罪案件呈增长态势,生命意识教育势在必行。二是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行为来看,回顾近年来出现的重大食药安全事件,提出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形成道德自觉,从而规范市场行为。三是从人的职业素养层面来看,若业已形成的生命意识没有内化为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要求,就会造成职业操守不严,即使无主观故意也会造成对生命的戕害。从失职渎职引发的伤亡事故案件到民警高宝来和徐兆华先进典型事迹的列举,在正反对比中强调生命意识内化为情感上认同、成为“内心深处的自觉”的重要性。而重中之重我认为还在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养成及正确生命观的树立。怎样树立?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教化作用,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一方面善待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中所有最重要的价值,包括幸福、道德、信仰,都建立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基础之上。二是要营造一个人们普遍尊重生命价值的环境,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建成法治社会。实际上,法治社会的出发点就是尊重生命权利,法治社会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权利的社会秩序。

为了保护每个人的生命权利,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古典自由主义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一是个人自由,二是法治。亚当斯密从人性角度来论述这两条原理:一方面,人有生命本能,人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合理的社会秩序就应该顺应这个事实,允许和鼓励每个人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有规则,即你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必须尊重别人同样的权利,不可损人。法治的实质就是一种规则下的自由。一个社会如果对个体争取自己幸福的行为加以保护,对损人的行为、侵犯别人利益的行为加以禁止和惩罚,就能够把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个社会既是自由的,又是有秩序的,既富有生机又井然有序,这样的社会就叫法治社会,或者可以叫自由社会。而当下的我们,正在朝这个宏伟目标不断迈进。这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会对生命观、道德意识、法治精神都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课堂也就达到了语文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课堂上要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多维度的视角,使学生在探索和互动中寻找问题的本质和应抱持的立场。语文的工具性和启发性决定了它在促进人才思维和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人文性和审美性又决定了它在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方面的双重功能。而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所以,大学语文应当侧重于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发挥其学科的工具性和启发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再以《大同》一課为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大同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无存在的价值?大同社会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的指向是否同一?这都是学生感兴趣并愿意寻找和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中教师做必要的点播和评价,本身就是一场生动有趣的思政课。

总之,思政教育作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多管齐下,通盘协作。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化有形于无形;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对问题要学会深入了解、理性分析,全面考虑。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思想碰撞、共同进步的过程,多一些交流和互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更好地服务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警官学院重点教改课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新思路》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融入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