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下民族旅游村镇建设探究

2018-01-02王龙闪

丝绸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

王龙闪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中特色民族村庄市场的迅猛发展,普通民众对特色村庄出游频次和出游需求持续增长,已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市场。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此,在旅游扶贫视角下,如何利用建设民族特色村庄特有的带动效应发展特色民族旅游,既带动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尽快脱贫,又要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村镇,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本文以扎尕那村为例,就旅游扶贫视角下民族旅游村镇建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旅游扶贫;民族旅游村镇建设;扎尕那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42-0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記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要求。精准旅游扶贫是从贫困人口、家庭视角研究旅游扶贫,对于拥有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地区,同时能够较好地实现商业化发展的,在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西部少数民族区地区,可以采用“特色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旅游扶贫模式。2016年 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而特色旅游村镇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建设,究竟植入何种旅游业态, 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化和经济基础,更要兼顾社区群众的公平受益。近几年,因为独特的地脉及文脉资源,扎尕那村旅游业态的发展毋庸置疑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益。

一、特色村镇建设推动当地居民经济、环境均衡发展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又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衡量指标。

第三产业带来的产业增加值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1及表2可以看出,20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实现了大幅度增长,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在占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的半数以上。201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达到56.01亿元,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4.5%。201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达到60.72亿元,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5.5%。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达到78.84亿元,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79.7%。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达到84.98亿元,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6.7%。

(二)旅游经济强支撑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3可以看出,20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度地增长,甘南藏族自治州也已成为甘肃省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规模最大的区域。201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亿元,增长32.6%。201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增长32.4%。201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7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3亿元,增长5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3.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78亿元,增长34.5%。

(三)整体环境得到优化

旅游业的开发基础之一就是拥有优美、高质的环境,旅游者内心深处对纯净的空气和水质、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绿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观上督促旅游开发经营者规范其旅游开发方式,提供高环境质量的绿色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旅游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养花种草等,都意味着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甘南藏族自治州2015年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和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2016最美中国榜盛典中,荣登“2016最美中国榜”,荣获“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卓尼自驾线“洛克之路”获中国自驾游线路人文金奖。

(四)基础设施建设增多

打造特色村镇建设的契机,着力改变旅游地的软硬件环境。一是围绕乡村旅游环线通道建设,实施旅游小镇与外界道路建设。二是完善当地旅游目的地的停车场、厕所、休息亭、购物点、观景台、伞状青杠树步游道建设,安装路灯、标示标牌、果皮箱等。甘南藏族自治州2016年全年开通官方微信平台10个,建成观景台12处,旅游厕所26座,自驾车营地2个,全州现有农牧家乐971户,其中星级85户,能团体住宿493户。直接显著变现为了2016年客运量达774万人,增长10.3%,客运周转量50472万人公里,增长10.2%。

(五)农牧民参与性增强

民俗宾馆的增加侧面也反映着当地居民参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2013年全州新增农(牧)家乐80家,总数达到820家。2014年,全州星级饭店实有客房2570间,床位5054张;非星级酒店实有客房4919间、床位9594张;农(牧)家乐实有客房2021间、床位5659张。2015年,星级以上饭店35家;全年修建道路观景台25处,旅游厕所47座;新增农(牧、藏、林)家乐151户。全年共举办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26期,培训3200人次。

二、扎尕那特色村镇建设制约因素

(一)居民内生动力不足,承担风险能力弱

当地居民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行为主体,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目标,并在一定条件下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追求经济效益。与一般农户相比,当地农牧民行为受利益驱动、拥有的能力、面临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面临的风险更大,而且生产能力更弱、投入产出效率更低。endprint

1.内生动力不足,介入程度低

一是文化观念束缚,造就了内生动力不足。对当地农牧民来说,完全介入旅游业态发展具有较高的自然风险。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当地农牧年对于农耕、放牧等农业生产有着对于自然界的高度依赖性,文化束缚造就承担风险的意愿较低。二是较高的未知风险,预期收入不乐观,介入程度低。扎尕那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交通设施始终是阻碍扎尕那游客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间接导致旅客到访量少,游客数量具有明显季节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也导致当地农牧民对于转变经济生产结构,介入旅游业态生产链条中的意愿较低,抛弃相对稳定收入参与预期收入不高同时风险也较高的活动,宁愿选择收入和产出偏差与风险较小,因而收入水平也较低的生产方式,绝大多数农牧民只能对风险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不愿意冒风险。

2.系统能力不足,承担分险能力弱

当地农牧民介入旅游业态生产链的主要参与形式是农家乐、民宿。对于相当一部分居民来说,自身整体能力不足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居民参与的意愿性。相比资源丰富地区的一般农牧民来说,扎尕那村因为地势交通等限制性因素,绝大部分系统能力明显不足。一是劳动力素质低。调研访谈中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小学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同时存在性别差异。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降低了培训的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参加培训的愿望。二是资金短缺。调查中绝大部分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牧民没有剩余的资金去奢望建设农家乐、民宿的改造,更没有能力去承担产业结构的风险。同时,家庭收入是决定家庭借贷需求的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其应付各种支出的能力和其借款获得的可能性。在家庭收入较低和介入旅游业收入经营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农牧民往往贷款意愿不足。

(二)政府急于追求绩效,甩出效应显著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特色民族村庄建设中,政府主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动力机制,政府发挥政策、资金的优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项目带动核心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但是政府在追求绩效情况下,出现了甩出效应、盲目招商引资,对传统村庄大拆大建,特色民族村镇失去了其特色。

1.规划机制缺失,传统村庄被破坏

政府对民族村庄旅游区的开发,出现甩出效应,即将景区建设整体迁出农民,致使传统村庄消失,民族特色村庄建设中,当地农牧民身上承载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才是所谓特色村庄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在时间锤炼当中,古朴中蕴含着民族的特色,政府在村庄规划建设当中,缺失文化开发的眼光,强行大拆大建,当地居民的迁出,并未按照当地文脉地脉的自然规律建设开发。

2.盲目招商引资,资源经营权相分离

自从2013年国家提出通过建设特色民族旅游村庄来达到扶贫的这一政策以来,一时间,特色旅游村庄成为时尚的旅游消费,消费者趋之若鹜,有需求就是市场。面对巨大利益诱惑,许多旅游开发商的触角开始转向民族旅游村庄建设上,政府对于民族村庄的开发热情也不断高涨。这些旅游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迅速吸引传统政府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资金需求的缺口,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效应,政府与开发商的协议在环境成本补偿及惩罚机制方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为了留着资本,政府进行土地转让、经营权与资源的拥有者相分离,致使当地村民拥有的资源也并非能够成为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独立生存艰难

扎尕那村庄旅游地的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开发资金有限,周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配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等公共设施简陋,宾馆、饭店等食宿设施条件差,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卫生状况难以让游客满意;电视信号不清晰,通讯信号差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近年来,自驾车游发展迅速,驱车前往乡村的旅游者越来越多,而一些乡村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或道路狭窄崎岖阻碍旅游车辆通行。

三、扎尕那特色村镇建设对策建议

扎尕那已有的扶贫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主要有内部及外部因素造成,内部主要因素来源于由于当地农牧民内生动力不足造成的行为风险承受力弱,则进一步导致了其介入程度低。外部政府存在的对民族村庄建设的规划不合理,甩出效应明显,过分追求绩效,对于招商引入资金方太过纵容。因此,要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率,实现扎尕那村民族特色建设就必须从提高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降低其面临的风险入手,政府以扶持者身份,重视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建立规划实施方案,切实以扶贫视角来建设扎尕那民族特色乡村的建设目标。

(一)扶贫必先扶志,“输血”更要“造血”

农牧民内生动力不足指的是其缺乏发展生产、参与到特色村庄的建设中的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反贫困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力是扶贫开发的外因,是外在动力,只有农牧民真正运用自身的力量参与到旅游业态当中,才会真正在扶贫视角下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发展,进而推动民族特色村庄的建设。

1.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参与热情

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的考虑,农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者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对于从参与度来改善家庭个人收入存在一定偏差。基于此在开发实践中,针对农户被动参与、影响特色村庄旅游开发效果等问题,要通过创造机会、促进赋权等途径,建立农牧民广泛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开展职业培训等,如政府制定扶持政策,牵头组织和规范社区组织的成立,配套资金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从而使当地居民看到可观的市场收益,增加参与度。

2.筹建风险基金,合作减低风险

设立保险基金既有利于稳农牧民从农牧业改为旅游业态的经营收入,减少收入波动,使其能够持续经营;又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获得系统能力,增强自身竞争的优势。将农家乐进行合同契约机制的做强,把分散的农家乐联结成比較稳定的联合关系,增强了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解决贫困农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单薄力量无法吸引更多游客留宿的难题,诸如扎尕那村庄可以通过合作,将扎尕那特有的锅庄舞做大,吸引游客留宿,增强各个农家乐系统能力的增强。endprint

(二)政府务实扶贫,立足于民

政府在扶贫视角下对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时,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等问题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此基础之上要赋予当地居民一定的话语权,加强决策的合理性。进而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民族特色村庄建设。

1.建立村民规划参与模式,加强文脉地脉的特色性

建立以居民为基础的村庄规划发展模式,村民直接拥有参与权,对民族村庄建设规划具有表决权。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为创造多元化获益渠道和公平分配提供组织优势,针对政府对于旅游村庄的建设可以发挥更好的主体地位。在特色乡村开发中,从政府层面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重视,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对所在地文化的尊重、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规划过程中加强尊重旅游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开发,以保持特色乡村旅游在的“特色”。

2.规范招商引资体制,落实政府监督机制

在招商引资方选择、投资建设上给予直接意见表决等主体权利。政府在制订招商引资政策时,要提出对于资源与经营权的所属问题,对投资企业进行的投资开发中,要实行政府应有的监督权利,保留政府对于特色村庄建设应有的底线。通过充分赋予当地居民项目决策权、实施参与权、知情监督权、管理维护权和评估监督权,让他们有机会或责任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与意愿参与开发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民族村庄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经营风险,并借此改造农牧民的依赖思想和守旧意识,逐步提高其参与村庄特色建设。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配套服务功能

加强旅游资源合理整合利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和食宿设备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四、结论

旅游业扶贫与特色民族村庄建设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扎尕那由原来的农牧业为主导的经济生产模式,在旅游扶贫视角下,在民族特色村庄的建设下,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牧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由于扎尕那村居民的内生动力不足,承担风险能力弱,导致本身介入度就低。外在原因政府在政府在追求績效情况下,出现了甩出效应、盲目招商引资,对传统村庄大拆大建,特色民族村镇失去了其特色。因此,在扶贫视角下对于民族特色村庄建设要注重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内生力量对接,只靠政府单方面的特色村庄建设为推动力,旅游地开发就成了一相情愿的举措,就会遭遇当地居民的冷脸,很难达到特色村庄建设目的,自然也无法实现扶贫。因此,加大特色村庄开发力度,核心是要增强当地居民的“造血”功能,把政府的外在推力和农户的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激发内力、增添动力、产生效力,从而增强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庆.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于凯.宜昌市关口垭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罗盛锋,代新洋,黄燕玲.生态旅游扶贫研究动态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

[4]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5]黄国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6]王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7]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8]王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破解内生动力不足[N].人民政协报,2015-1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
佳木斯市旅游养老村建设可行性分析
佳木斯市旅游养老村建设可行性分析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发展的研究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旅游扶贫发展分析与建议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旅游扶贫及其配套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