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

2016-06-06李湘云梁佳郭璇

中国市场 2016年21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旅游扶贫

李湘云++梁佳++郭璇

[摘要]在旅游扶贫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有力途径,但是由此带来的游客和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及其衍生的冲突日益成为沉疴痼疾,遏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章尝试从感知角度来分析形成这一尖锐矛盾的当地社区居民心理动因,通过运用相对剥夺理论,归纳、整合出目前旅游目的地在游客示范效应和居民群体内对比,这两条作用路径下致使社区居民形成的相对剥夺现象或感知,为有效协调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提供启示。

[关键词]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游客示范;旅游扶贫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22

旅游业因为显著的经济乘数效应成为各地促进发展的重要渠道,“扶贫”更是成为边远地区的旅游主题之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与游客所属群体、居民个体与游客个体、居民个体与游客群体等相互之间进行对比,是否会形成相对剥夺感是从根本上了解自然景观旅游发展社区居民与游客矛盾的重要方面。

因此,本文尝试运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居民在游客示范和居民群体内部比较两条作用路径下形成的相对剥夺感,以期为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矛盾带来启示。

1理论介绍与研究综述

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多采用社会交换、社会表征和社会距离等理论分析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方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以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最广泛。人类一切活动都可被归结为交换行为,并且形成社会交换关系。[1]但是现实社会中社区居民与游客在交换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2]。本文采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旅游发展可能对社区居民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行深入探究。

11相对剥夺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将相对剥夺定义为:人们根据比较对象来评价他们所处的环境[3],个人比较对象主要划分为五类:个人与过去或未来比较;个人与他人比较;与群体外的他人比较、个人对比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个人比较所在群体的过去和未来[4],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相对剥夺理论体系。

12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相对剥夺理论主要被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关领域。[5];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的是转型社会人民群众、不同收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不同职业、老龄群体以及其他特征群体感知到的相对剥夺及其影响[5-6],如张(Zhang)等分析了十大职业类型中,低于相对剥夺线的职业类型,将感受到经济相对剥夺或者社会地位相对剥夺,而且这两种类型的相对剥夺将影响他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7]。经济学中相对剥夺研究则集中于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产生的相对剥夺与基尼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与相对剥夺[16],随着经济收入增加,相对剥夺现象越来越显著,不仅在发达国家,还体现在非常落后的国家[8];相对剥夺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9]。而且,有学者划分出如人口和收入权重的相对剥夺等相对剥夺类型[10]。

旅游研究中,唯有斯顿(Seaton)以古巴为例,应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了游客示范效应在当地居民中引致的三种相对剥夺现象以及居民产生相对剥夺感后的影响[11]。唯有李平等试图分析旅游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但也只是着墨内在结构、成因和粗浅的影响分析,简单罗列,没有准确定义没有深入解析旅游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理[12]。

2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分析

21居民感知的形成

随着自然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减小了差异、缩短了差距,但是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不良影响。游客、管理方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日趋尖锐,社区居民的感知受内、外两大因素影响。外在因素主要指目的地特征,内在因素则指目的地主人的特征[5]。

22自然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与相对剥夺现象

斯顿将旅游中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现象总结为:①游客导致的物质相对剥夺。居民通过对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呈现出的物质水平与自我物质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物质相对剥夺感;②旅游发展供给产生的相对剥夺。为发展旅游业,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物质匮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减少本国的国民物质供给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旅游地居民集体搬迁、禁止使用海滩、食物的限制供应等,使当地居民产生相对剥夺感。③第三种相对剥夺感产生于社区居民内部,即从事于旅游业的居民其收入高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居民收入,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从业者的收入甚至可能高于高校教授的工资水平,据此形成相对剥夺感。

虽然上述三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以及为促进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出现的相对剥夺现象,但是,首先,总结的相对剥夺现象并没有完全概括生态旅游中引起居民相对剥夺感知的全部现象;其次,生态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一种方式,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与对当地居民原有生活产生强烈冲突的矛盾逐渐被激化,相对剥夺现象更加复杂。游客与居民之间的比较和居民群体内部的比较。前者主要表现为游客示范,后者主要是居民通过个体过去与现在、期望和现实、群体内部的对比而形成。

221游客示范与相对剥夺感

消费者行为学认为示范效应表现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游客数量增多示范效应也相应而生。游客示范效应是旅游社会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主客关系产生的影响[12],通过游客介入旅游目的地社会,引起当地居民思想变化及其他变化的作用[13]。皮尔斯认为示范效应下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会相互转化[14],游客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居民的价值观可能在游客示范效应作用下逐渐被剥离、融合、重建。而且并不仅局限于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还体现在物质和生活上。

222物质相对剥夺

斯顿结论,居民通过对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呈现出的物质水平与自我物质水平之间的差异,形成物质相对剥夺。而且,旅游目的地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实现旅游供给。其次交互过程中,游客截然不同生活与人际交往方式使居民群体与游客群体之间的差异,形成生活的相对剥夺感。

223价值观相对剥夺

交往中,游客世界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到物质相对匮乏、消费水平低贫困地区居民的价值观与消费态度,形成价值观的相对剥夺。

23社区居民与相对剥夺

231自我相对剥夺

自我相对剥夺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采用居民集体搬迁、禁止使用海滩、湖泊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由于旅游的发展需要,居民从生产受到限制;生态旅游的开发还会物价上涨等消极影响,生活水平下降;居民个体通过对比初期与现在所得利益之间差距,形成利益分配不均的相对剥夺感。

232收入差异相对剥夺

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明显,是扶贫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参与旅游和未涉足旅游的收入有明显差异,导致未参与旅游居民形成收入差异相对剥夺感。

233主体地位相对剥夺

我国旅游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贫困地区,社区居民被地方政府、旅游管理方边缘化,主体地位被忽视程度严重。为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部族的日常生活被游客窥视、记录,神圣活动被随意参观。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被亵渎、被嘲笑形成文化的相对剥夺。

3结论

本文旨在分析旅游“扶贫”功能驱使下,结合业界现状,整理、归纳,通过对比居民个体过去与现在、期望与现实、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收入,形成了自我相对剥夺、收入差异相对剥夺、主体地位相对剥夺、文化相对剥夺的现状,提请地方政府关注当地居民发展,减少干扰与侵犯,保护居民权益。扶贫旅游成为贫困地区通过利用自身条件摆脱贫困的有力途径,后续研究会将旅游扶贫、相对剥夺感与社区增权联系起来,寻求最优途径。

参考文献:

[1]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7-29

[2]王宁,刘丹萍,马凌,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Giddens ASociology,5ed[M].Wileycom,1993:727,762

[4]Smith H J,Pettigrew T F,Pippin G M,et alRelative Deprivation A Theoretical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2,16(3): 203-232

[5]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J].社会科学,2004(4):74-78

[6]李汉林,魏钦恭,张彦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J].中国社会科学,2010,2(9)

[7]Zhang S,Wang E,Chen YRelative Deprivation Based on Occupation: An Effective Predictor of Chinese Life Satisfaction[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14(2): 148-158

[8]Yitzhaki S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coeffici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93(2): 321-324

[9]Walker L,Mann LUnemployment,Relative Deprivation,and Social Protes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7,13(2): 275-283

[10]Seaton A VDemonstration Effects or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Pressures of Tourism in Cuba[J].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3(4): 307-320

[11]李平,吕宛青浅析旅游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207-209

[12]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The Canadian Geographer/Le Géographecanadien,1980,24(1): 5-12

[13]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80-84

[14]Pearce DTourist Development[M].Harlow: Longmans,1989:221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旅游扶贫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