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上“开花结果”

2018-01-01方丽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数学

方丽华

(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新课程明确要求: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数学教育的重点职责。德育教学就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数学教学就像沙土一般,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就像小草一样,努力吸吮着沙土中的水分。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重点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不只是单纯的爱国,还应热爱家乡、集体与社会。纵观小学数学教材,这种素材随处可见。例如,三年级下册中“年、月、日”的主题图:开国大典的图片与日期、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和日期;四年级下册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教材中这些练习题、例题与主题图,还有“你知道吗”等数学资料中,均包含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的重点在于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进行研究,其中蕴含了辩证法,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最佳教材。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定律,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来启发学生真正认识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数学精神的培育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提道:“进入社会后,往往没有机会运用其所学数学知识,所以毕业后不到两年则忘掉了所学知识。然而,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刻骨铭心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则在其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等。培育这些精神,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发展所需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精心组织开展数学学习,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积极培育其数学精神。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勤奋、敢于质疑、合作交流、探究思考等学习习惯,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习惯。

二、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上“开花结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明确提出: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应是现实的、富有挑战的和意义的。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将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引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巧妙运用习题,不仅要选择具有德育价值的习题,而且还应考虑到数学实际,创新习题。比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把学生的数学活动设计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和个性的活动,我将练习题融入“小汽车在高速公路的行驶中遇到困难,请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每出现一个路牌,就要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只有答对了才能继续前行。这样,既让学生得到了练习,同时又可以渗透交通安全知识。其次是用于生活,比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市场调查、超市购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当学生对1克、1千克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一瓶矿泉水、一台电脑、一袋大米、一个苹果等)进行称重;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时、分、秒”概念后,教师便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当学生学会认识钟表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完成时间、读书时间进行记录;当学生学会了统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学校附近的主干道车辆同行情况进行统计,并尝试制订车辆分类的方案。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与强大的价值。

(二)挖掘数学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将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充满热爱之情,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小学数学教材的注释、习题和例题中,有诸多形象生动、利于德育教育的图画和说服力较强的数学材料。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1.看插图

教材中有诸多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我国数学研究做出贡献的插图,如刻有算法口诀的“竹木简”、刘徽的头像;有反映我国古代灿烂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如用于计时的器具——刻漏;有反映祖国新貌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京长江大桥。这些插图都非常形象、直观,可以有效运用于德育教育。

2.读史料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都是数学史料,对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我国数学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如“早在两千年前,我国著名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进行了论述”“我国在两千年前运用算筹计数”“早在1500年前,我国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便将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是世界第一人”“我国是最早提出和使用小数的”“两千年前,古人便能够采取有效方法计算出土地面积”。让学生详细阅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迸发出学习数学的热情。

3.用好数据材料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蕴含社会主义建设的数据,例如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中便涉及了长江长度的计算,当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计算出长江长度后,并联系之前教材中所提到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从而切身感受到“我国壮美的大好河山”;又例如,五年级下册中介绍了我国山区面积是全国总面积的69%,学生凭借所学知识计算出河流、盆地、平原所占比例;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我国独特的地形与景象,农、林、牧繁荣发展为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大量数据的对比,激励学生,促使其积极向上。

(三)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德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小学数学教学也要第一时间做出改变,重视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逐渐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运用实践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探讨,相互总结,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相较于一味讲解灌输,其效果更为显著。教师运用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重量单位”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我国现在人口达13亿多,每人节约一粒米就是13多亿粒米,重量是2970000克,约为多少千克?”学生得出约为2970千克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这些米可供21个人吃30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运用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数据统计材料,为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的成就提供帮助,逐渐对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进行培养。以“年、月、日”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给予学生指导,让其谈一谈我国的重大纪念日有哪些,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日、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等知识,为学生丰富社会常识提供帮助。就小学应用题教学而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包括节约用水、好人好事等,使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教育[4]。数学教学不仅要强调知还要强调德,使学生既要学会做事,还要懂得做人的道理。笔者相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使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标顺利实现,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素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