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乡土资源滋养历史核心素养*

2018-01-01葛茂升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史料时空乡土

葛茂升 李 慧

(1.肥西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2.肥西实验高级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以乡土资源充实课堂内容,通过让学生感受最亲切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乡土资源记录着家乡那些令我们引以为傲的辉煌过往,承载着灿烂文化和名人事迹,它们理应成为重要的历史教学内容。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育唯物史观

新课标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我国现代史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或讨论乡土资料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结合课本知识,对不同形式的乡土资料进行辨析,在激发学生探究潜能的基础上,培育其综合辨析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具体历史事物的意识。

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肥西历史名人刘铭传的史料:

材料1:1862年,刘铭传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攻陷江阴、常州后,他先后下令屠杀了太平军将士近10万人,凭其出色“战绩”,清廷提升其为直隶提督。

1865年,刘铭传率军攻打捻军。刘铭传因战功“显著”,被封为一等男爵。

材料2:1884年7月,刘铭传率旧部抵达基隆港,抗击法军,很快取得了著名的“淡水大捷”。

为抵御法军,他组织官兵做好持久固守的准备,还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使民众积极设法自救。1885年3月,法国舰队撤退。刘铭传成为台湾保卫战的英雄。

材料3:1885年,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在任期间,他为台湾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乔还田《刘铭传其人其事》等资料

要求学生回答:请依据材料评价刘铭传,并说出你的评价依据。

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刘铭传的功过是非。教师通过展示乡土资料,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客观地去判断、评价身边的历史,这样学生既能深化对课本主体知识的理解,更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家乡的各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唯物史观。

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渗透时空观念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学科的知识都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因此,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历史。乡土历史作为我们身边的历史,它所呈现的时空变化,我们最易感受得到。在教学中使用乡土资源来阐述时代变迁,则使历史知识更具深刻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我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采用查阅地方志、实地考察、访问年长者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家乡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所发生的变化。下面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撰写的报告:

《老中街的变迁》(节选)

老中街的过去:

1937年,老中街两旁虽是破旧的小茅草屋,却给人以祥和、温馨之感。

1938年,日军烧毁了老中街的房屋,老中街变成一片废墟。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外逃的老中街居民返回故土,开始重建老中街,一排排新房建立起来,形成一条崭新的街道。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老中街。老中街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茅草屋更换成砖瓦房,老中街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当时镇里最繁华的地带。

老中街的衰落:

1992年以后,人群被新建的新华街和青年路吸引,老中街开始走向衰落。

老中街的现在:

2010年以来,老中街摇身一变为“水晶城”,这里高楼林立,商场云集,白天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夜晚绚烂迷人的灯火,向人们展示着老中街的新面貌。

通过回顾老中街曲折的发展历程,学生了解到不同时空背景下时代的变迁。显然,当我们把家乡的历史放置在点和线织成的时空中去考查时,更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迁,并据此对历史对象做出客观辩证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三、借助于乡土历史资源强化史料实证意识

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结论的灌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途径、方法与过程则很少涉及。因此,“史料实证”意识的养成很有必要,这对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很有帮助。

长久以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课本,故对课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将乡土资源与史料实证意识的培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分析问题,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挖掘史料的能力,还有助于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我在教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后,组织学生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肥西小井庄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学生获取了以下资料:

1.文字资料

1978年9月15日夜晚,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在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主持召开特殊会议,会上决定包产到户。自此肥西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实行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增产幅度很大。

1979年5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两次来到小井庄,主持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小井庄的改革,广大农民信心倍增。

后来,安徽省政府将肥西包产到户的情况反映到中央,直接影响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决策。

2.图片资料

《破茧》——万里与农民座谈雕塑、参加“黄花会议”的党员合影、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等。

学生通过了解乡土资源,亲身感受到农民的创新精神和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在分析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强化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并且及时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拓展了知识面。这是在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典型例证。

四、依托乡土历史资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乡土历史资源丰富多彩,相比教材的描述更加形象化,教学中运用好乡土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展示了抗日名将孙立人的资料:

(1)一次坑埋1200名日本战俘的血性军人;

(2)被他打败的日军也尊称他为“中国军神”;

(3)消灭日军第二多的中国将领;

(3)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隆美尔”;

(4)荣获中华民国四等云麾勋章、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丰功勋章以及中华民国青天白日勋章,世界仅此一人。

要求学生思考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在认识孙立人的国民党党员身份时,学生有了不同于课本观点的新认识,了解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及国际战场上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更好地诠释“历史解释”的意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其熟知的地方抗战历史事迹或历史人物,来感受肥西人民的抗战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影响,并以此为视角,来感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意义,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解释。所以,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历史的认知,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

五、拓展乡土历史资源涵养家国情怀

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的感情总是循序渐进的,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爱家即爱国。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叙述真实的乡土故事,向学生渲染家国情怀。我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教学中,援引刘铭传在台湾进行近代化建设、临终前仍希望收复台湾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肥西先辈对中国近代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台湾被割让时他的悲痛之情。

再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肥西人民抗战的史料:新四军花子岗伏击战、防虎山包围战、农蜀歼灭战、长岗店伏击战。这些真实的抗战故事,展示了先辈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精神,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肥西先辈们报效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感受到肥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这些感人的事迹必然让学生振奋精神,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将乡土资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展示家乡的历史变迁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更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爱国人士的可歌可泣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素养教育的大潮中,必须将中学教育与乡土历史资源相结合。教师上课时引用乡土资源,学生课后寻找乡土资源,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获得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充分认知,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呈现乡土资料,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鉴于此,各级各类学校应鼓励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力度,进而全面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时空乡土
跨越时空的相遇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镜中的时空穿梭
乡土中国
史料二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