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于搜集资料,做学习的主人

2018-01-01蔡红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料课文教学

蔡红霞

(庐江县城南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0)

“勤于搜集资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 “习惯篇”中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里对搜集资料就有要求,第三学段里对其进一步提高了要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对于现代的中小学生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认识的不足,搜集资料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如何使学生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1.搜集资料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课文只是一个窗口,意在选取有代表性的课文,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每个单元仅仅几篇课文,每篇课文仅数百字,肯定不能囊括训练目标。所以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故事背景等,然后恰当地运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每次预习课文时,笔者都要求学生搜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直至养成习惯。

如笔者在教学《卢沟桥的烽火》一课的时候,当学生补充了“九·一八事变”的资料,听了歌曲《松花江上》,感情基础早已打下,理解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和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就水到渠成了;当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长江流经的省份、流域面积以及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时,感悟《长江之歌》中的“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就轻而易举了;等学生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课文《负荆请罪》中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学完课文后,学生再搜集并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文中人物的生活故事,类似的阅读材料,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最后的姿势》之后,学生搜集到了地震当中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英雄人物——张米亚、瞿万容、袁文婷的感人事迹,更加深刻地感悟了老师们恪尽职守、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学完《钱学森》一文后,再补充了解像钱学森一样放弃个人名利享受,默默奉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赵九章等,感悟他们深沉的报国情怀;学完《牛郎织女》之后,再搜集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开一个小故事会,体会故事中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搜集资料贯穿于古诗词教学中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离我们的生活较久远,了解诗人和诗作的创作背景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看似内容浅显,实则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笔者在教学时先请学生汇报搜集的相关资料,有的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创作成就,还有的介绍并质疑了他“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因为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春夜喜雨》《绝句》等一点都不“沉郁”啊!“一石激起千层浪”,质疑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探究兴趣。有人介绍了故事背景“安史之乱”,明白了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致使诗人也背井离乡,受尽苦难。笔者适时地补充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一些名句,继而让学生理解了诗中的“喜欲狂”正是爱国的体现。

3.搜集资料贯穿于作文教学中

收集资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写作方面也帮了学生的大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了大自然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下笔自有千言,写景状物必然有血有肉。有些同学写体育活动只会记比分、判输赢,而会踢球的学生写的足球比赛则扣人心弦,动词运用准确,使人仿佛亲临现场。因此走出课堂,留心观察,亲自体验,积累丰富素材,才是写好作文的根本保证。

再如写家乡的特产、风景、名人,以及课文的背景故事等就需要查阅文献资料了。如写“家乡的特产”,同学们就查到了庐江的小红头、金坝芹芽、杨柳荸荠、黄泊湖大闸蟹等地方特产。通过查阅资料,写起来也就能下笔成章、充实可信,而且加深了对家乡庐江的了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4.搜集资料贯穿于练习教学中

苏教版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更离不开搜集资料。“语文与生活”,顾名思义,本来就离不开生活。如六年级上册练习四中的学习俗语,同学们通过走访,搜集了庐江的许多地方俗语,诙谐生动,内涵丰富。同学们听过以后哄堂大笑,但是笑过以后再细细想想,它们真的太有道理了。

二、教给搜集资料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了搜集资料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还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的习惯。

1.到课外书中收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要求学生阅读时要随时记录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用的内容。可以分类做笔记、做卡片,还可以拍照、复印、做剪报,并适时整理。这时搜集资料一般没有针对性,重在积累。

2.到网络中查找

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课外书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仅从书本文献中查阅资料肯定不能及时地满足需要。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上的资料范围广,内容多,形式也多样,上网查找资料是最方便快捷的。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查找,非常高效。

3.到实践中搜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是生动的课堂,丰富的百科全书。实际生活中得来的资料最生动形象,最有生命力。研学旅行、参观访问、走访调查都是搜集资料的好机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二的“语文与生活”教学内容是认识一些农具,课堂上一个学生补充了连枷、洋叉等农具,结合图片介绍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开阔了眼界的同时,都惊叹不已。原来在2018年2月份,该同学参加了庐江县组织的戏曲冬令营活动,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三、将搜集资料真正落到实处

如今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是最方便快捷的,但是有时候搜索几个词条打开网页,大段大段文字黑压压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其中更有许多他们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孩子们没办法,为了完成搜集资料的预习任务,就闭着眼睛抄一段吧。因此经常有学生在交流资料的时候照本宣科,读破句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放下笔记本,自己读了什么都不知道。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丧失搜集资料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将搜集资料有效地落到实处也很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条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搜集资料要有选择,与质疑思考相结合

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有时候甚至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孩子们养成质疑存疑的好习惯。如上完《卢沟桥烽火》一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有的学生列举了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显然孩子们混淆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需要进一步探究。

2.经常展示成果,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笔者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布置学生围绕相关主题按组轮流出黑板报或手抄报。如学完《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后,学生办了一期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黑板报,我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搜集的资料有展示的机会,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探究、选择整理资料的能力。

3.将资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文献资料一般比较严谨,而作文描述更注重形象生动,写作文常常要用到资料,有时候可以引用,有时候必须化用。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五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有的学生在介绍“杨柳荸荠”的时候就生搬照抄百度百科里的词条:“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满纸的专业名词术语。这种情况下,要严格要求他们,只有涉及产品的营养、价值、用途的时候才可以引用资料,描绘动、植物的外部形态一定要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

4.适当为度,以免加重负担

搜集课文资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解并且有能力去收集和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不能要求过高,以适当、适度为原则。建议学生选择读得懂的、感兴趣的重要内容进行交流,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搜集资料是为教学服务的,补充过多过深的内容反而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勤于动手动脑,课内、课外注重资料的搜集与运用,一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资料课文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