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提高学科素养初探

2017-12-29林立斌��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探究教学

林立斌��

摘 要:新课标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质量标准,本文通过对“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的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几个做法,试图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这一能力目标,提高学科素养。

关键词:物理的核心素养;探究教学;过程与方法

新课改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实际是提高学科素养的主要环节。传统教学往往简化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只会机械地应用知识,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在探究教学中,如果仅仅注重结论而忽略过程,那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了。

近年来,中考的实验探究题分值提高到近30%,高考唯一的填空题就是实验题。高考实验题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比较到位,也是考查重点。纵观大多数的中考实验探究题,很多题目属于伪实验题,基本上都是考查实验结论或者考查实验结论的应用,甚至有些题目是应用结论来反证过程的,完全是本末倒置。我们一直在问: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学生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的结论上,超越和创新是很难实现的。

反思这几年的教学经历,我认为以下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的做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一、 在备课时,我们要理清思路,知道每个探究注重的是哪个环节,领会教材要达成的能力目标

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常配有“探究点拨”,这些“探究点拨”就是每个探究注重的环节。新课标之前的教材注重实验结论的验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摆脱不了思维定势。而一些年轻教师的课似乎没有受到旧教材的太多影响,更能把握教材的设计思路。我们常说:要紧扣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实际上我们把每个探究的能力目标领会了吗?例如:

在“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就要因材施教,这个“材”既是教材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知道了密度的求法,这时,如果把时间花在密度公式的得出,那就等于偏离重点。这个探究的重点实际上是“交流与合作”,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比值法。分组实验后,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密度就是用这个比值来表示。如果没有理清思路,这个探究就失去了目的,学生仅仅学会了密度公式,没有达到“过程与方法”这一能力目标。

二、 在探究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探究的过程当中

物理更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教师要促成的思路设置问题,例如:

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探究侧重的是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典型例子。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在提问中展开。斜面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同一钢球?为什么从不同高度滚下?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判断小球的动能是大是小?原来,斜面的作用是使小球运动,获得动能;同一小球、不同高度是为了控制变量;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判断小球动能大小。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到了设计实验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从物理学视角对动能的本质属性、运动物体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

三、 有选择地练习一些探究性强的习题,在练习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思维训练

有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个实心铜像,成年人大小,试估算他的质量。这道题贴近生活,学生要用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题目没有太多的已知条件,平时我们让学生做的题目都有足够的已知条件,学生只要套对公式,剩下的是计算,这些已知条件的框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多数的实验探究题中,我们未尝不是给学生限定了一个框框,答案基本上是唯一正确。最典型的例子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题目出现一个表格,表格中列出了大多数力和力臂的大小,有些力或力臂的值空着,要让学生填,最后还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类题目完全违背了探究精神,学生学到的方法就是自圆其说。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才是一次真正的探究。曾经见过一道题:请分析为什么“背越式”跳高优于“跨越式”跳高。这也是一道探究性很强的题目,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寻找主要因素,推理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动手去实践,是“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合理猜想的基础上,熟悉和灵活应用各种仪器,应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一个可操作的论证过程。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课后,有一道练习,是检验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是否有关。这道题就是设计实验方案的练习,不过这道题降低了难度,有可供选择的仪器。如果仪器不限,让學生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案,固体液体也不限,由于密度的测量方法很多,应该会看到一些有创意的方案。创造性的思维并非由后天养成的,我们发现越小的孩子的想法越是天马行空,我们是否抑制了这种思维?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迷你实验室”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因为这些内容无从考查,教师一般不重视这些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除了提升学生的能力,对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让学生动手探究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变化规律,比我们想尽办法让学生记住这些规律来的有效。所谓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对能力的提升自然胜过纸上谈兵。

其实,教材里多数探究没有给出完整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和教师很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让学生多体验一些过程、掌握一些方法。学生若缺乏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从学科素养的层面上来评价是失败的。新课标新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民族的复兴,我们期待教育不再为应试所累,能够以人为本,让教育真正面向未来。教材围绕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编写者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系统的,关键是执教者怎么应用和挖掘。使用了这么多年的新教材,不断地改进教学策略,有一点体会越来越强烈,那就是:要重视科学探究中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科版)·物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探究教学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浅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误区
活动课中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