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媒体的传播风险与应对策略

2017-12-27王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

王娟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的传播环境,增加了高校新媒体传播的风险因素。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更为明显。结合新媒体对高校传播环境的改变,针对高校新媒体时代传播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一些应对高校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策略: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坚持传播真实的事实;培育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发展新媒体矩阵;增强新媒体从业人员培训。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风险;高校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其所带来的风险也随之提升,管理难度加大。高校是思想舆论较活跃的场所。近年来,高校突发舆论事件频发,应对不及时、方式欠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高校的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高校新媒体传播事件,分析总结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提出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加强对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尽可能地规避传播风险,以及如何加强对师生自媒体平台的引导和服务,聚合师生力量共同树立和传播学校的良好形象。

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的传播环境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通常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呈现,传播平台和传播路径相对单一。新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不仅使高校的传播平台不断增加,而且对传播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1.即时、移动:传播速度快,直达移动终端

伴随移动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为便捷的移动终端获取信息。高校新媒体传播也越来越注重传播的即时性和移动性,重要的新闻事件首先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直播,几个小时后全面报道刊登在新闻网上,更为深入的报道则发表在校报上。

2.贴近、互动:主动策划贴近性选题,增强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用户的需求不仅是观看浏览信息,而且还包括评论、转发、发布信息。为了更好地滿足师生用户需求,进一步增强师生用户黏性,高校要主动策划贴近师生的选题,多发布与师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多探讨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多举办师生愿意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与师生用户的互动性。

3.分众、多元:注重分众化需求,打造多元聚合传播平台

分众化是媒体发展的趋势之一,不同媒介平台协同发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偏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在校内做过一项“宣传工作效能”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媒体平台选择、浏览时间上有所差异。多数高校并没有放弃传统媒体阵地,而是在持续不断做好传统媒体阵地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新媒体,打造多元聚合传播平台,师生用户可根据自己使用媒体的喜好进行选择。

高校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在传播学领域,风险贯穿在传播的每一个过程,并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更为明显。就高校而言,新媒体传播风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之前:突发事件的潜在传播风险

风险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突发性事件本身暗藏风险,亦可能暂时没有风险表征,风险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领域、方式和强弱程度。[1]在传播之前的潜在风险集中表现在突发事件中。在突发事件未发生之前,风险不会显现,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风险迅速凸显。

新媒体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微博、微信等即时传播平台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以裂变式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事件迅速传播,在传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渠道传播方式,使风险控制面临极其复杂的境况。

纵观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学术不端类,包括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如“某人弄虚作假申报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事件”等;二是贪污腐败类,包括招生腐败、公款接待、公车私用、行贿受贿等,如“某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腐败事件”等;三是校园事件类,包括宿舍管理不当、消防安全事故、刑事案件等。

这类风险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发性。风险伴随突发事件而显现出来。事件发生时,风险也随之发生。事件发生得很突然,风险也会发生得很突然,难以预料,与其相应的风险应对更需要及时、有效。

2.事实被歪曲:传播过程中的异变风险

传播过程中的风险,指的是信息在传播中被改变、曲解甚至歪曲带来的风险。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后,不可控的风险因素陡然增多。与风险相关的主体增多,与风险相关的行为也增多,每一个主体的每一次传播行为都增加了风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信息传播中的风险都具有放大潜能。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这一放大潜能更为突出,也更具有现实效果。新媒体通过对风险扩散速度与范围、感知渠道与方式、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提高了风险放大及其后果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2]

新媒体对风险的放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题党”断章取义,博得眼球,造成不利影响。2017年9月,浙江大学出台《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涉及到的如“10万+”阅读量等考核标准引发热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10万+网文等于核心期刊论文”“浙大新规毁了学术”等标题,使信息传播逐渐偏离了原始本貌。二是情绪化传播,超越新闻事件,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平衡原则。一些新媒体平台的从业人员,对客观性的坚守不比传统媒体时代的从业人员。自媒体平台的主体是普通公众,绝大多数普通公众也没有经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在传播过程中时常忽视了客观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情绪有时候会超越事实,成为传播的主要方面。

传播过程中的风险,具有多发性和无序性。风险充斥着信息传播的各个过程,分布在传播的各个平台,风险伴随事件的发酵而频出,前一个风险还没有解除,下一个风险可能已经出现。

3.损坏形象:传播之后的风险固化

在传播中出现的风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应对,会进一步固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主体的形象。就高校而言,风险固化的危害比较深远,不仅损害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而且还可能会影响高校的生源质量和长远发展。endprint

新媒体对风险固化的作用是辩证的,既对风险有加速作用,又可以促进风险的消减。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增加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放大信息的不确定性,歪曲信息的真实性。新的信息出现,又会使歪曲事实的信息重新接近事实本身。新的信息有时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却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3]这类风险具有长远性,风险一旦固化,将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产生不利影响,清除难度也相应增大。

应对高校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策略

结合新媒体对高校传播环境的改变,针对高校新媒体时代传播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本文提出一些应对高校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策略,尝试探索如何更好地防范风险、应对风险。

1.完善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是高校应对新媒体传播风险的重要策略。一个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包含危机预警机制、危机清除机制,明确危机应对的组织和机构,制定好危机应对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计划,划分危机等级以及相应的响应机制。

在风险显现时,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及时发布最新的、准确的消息很有必要。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高校与媒体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媒体采访,这一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由谁来说?”“如何有效地说?”此类问题。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高校新闻发言人在媒体应对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应对技巧,各项应对能力得以提升,这就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高校与媒体的长期沟通。

2.坚持传播真实的事实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之一。高校在每一次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真实性这一重要原则,这是规避和消除传播中的风险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信息的透明度很高,面对媒体和公众,“捂着”“藏着”“掖着”信息的做法已经行不通。高校要在“何时说”“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上下功夫,主动、即时地发布消息,公布事件的最新进展,牢牢把握信息主动权,防止媒体和公众“胡思乱想”。

3.培育舆论引导队伍

新媒体时代,很多师生都在社交平台开通账号,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观看浏览自媒体平台的时间和频率逐渐增多。高校要加大新媒体平台尤其是自媒体平台的舆论监测和引导,培育一批新媒体意见领袖,建设一支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队伍。要主动贴近师生员工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他们树立学校“大宣传”的格局意识,聚合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新媒体平台舆论引导队伍成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过硬的媒介素养,要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在日常,他们要在网上传播主流价值观,当事件发生,风险显现时,要及时站出来进行回应,正面引导舆情,消除负面影响。

4.建设发展新媒体矩阵

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范围很广,大致包含三个级别:高校的官方微信、官方微博;院系部门的微信、微博平台;学生组织的微博、微信平台。这三个级别的平台,共同构成高校的新媒体矩阵。

学校要统一建设发展上述矩阵中的各个新媒体平台,加强监管和服务,形成传播合力,争取让新媒体矩阵成为传播高校信息、消除传播风险、维护高校形象的重要力量。加强对二级、三级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和管理,尝试实行账号备案制,确定每个新媒体平台的责任人。加强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联系,增加业务交流,提升整体业务能力,形成联动机制。

高校要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尝试探索制定本校的新媒体运营规章制度,规划和规范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明确新媒体平台的责任、义务、规则,以制度建设降低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

5.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培训

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是办好新媒体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规避新媒体传播风险的直接策略。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和技巧发生了新变化,对高校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对风险、消除风险的能力。要增加对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尤其是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创新学校的新媒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春雷,凌国卿.风险再造: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J].新闻界,2013(16):60-66.

[2]蒋晓丽,邹霞.新媒体:社会风险放大的新型场

域—基于技术与文化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报,2015(3):88-95.

[3]崔波.風险社会下传播秩序的重构[J].东南传播,2009(11):1-4.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媒体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