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增强的文化差异研究

2017-12-26张维佳高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东方人偏向个人主义

张维佳+高杨

【摘要】以自我增强为切入点,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自我增强进行比较详尽的阐述。探讨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特点,对自我增强进行本土化的介绍。

【关键词】自我增强文化差异偏向特点

一、自我增强的文化差异

1.自我增强偏向与个人主义文化

文化自我观研究者认为自我增强偏向具有相对性,有文化差异。在文化自我观上形成了自我增强的相对性观点,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作为不同文化的划分标准,认为自我增强在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十分盛行,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中却不多见。

自我增强偏向与个人主义文化联系起来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放大的自我信念(inflated self-beliefs)。Bond等人認为,西方人有着高度积极的自我观点,而东方人的自我观念则是相对中立甚至是消极的,这种看法主要来源于在东方文化中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证据,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Heine和Lehman发现,以日本人与加拿大人为被试,在分别为自己和他人预测积极和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日本人对自己的预测更为悲观;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西方人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我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外界,在东方人身上则较不易观察到这种自我服务偏向,有时观察到的结果甚至是与自我服务偏差恰恰相反。

2.自我增强偏向与集体主义文化

近年来,一些自尊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运用间接方式对自尊进行测量,力图反映出个体自己没有或无法意识到的自尊层面。按照自我增强的文化自我观观点,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应当具有较为积极肯定的内隐自我,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应当具有中立的甚至是消极否定的内隐自我。但Kitayama和Karasawa在有关姓名字母、生日数字的偏好实验中却发现,这两种文化中的个体都具有高度积极的内隐自我概念。

相对于西方社会,东方社会是属于高关系取向的。在中国,关系和谐对中国人而言是比对美国人而言更重要的生活满意感预测指标。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相互依赖型的自我,而西方人的自我则是独立型的占多数。

二、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偏向特点

1.中国人自我增强偏向的人际性

自我增强偏向在个体身上并不是时时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研究发现自我增强的表现是有选择性的。这主要涉及到在归因中一个特质及行为对个体而言的重要性问题,而某种特质或行为的重要性随着文化的不同是会有所变化的。

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东方人身上没有表现出自我增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者都是西方人,他们会用一些个体维度上的自我特质来对东西方样本进行比较,很容易就得出“西方人比东方人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动机”这样的结论。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人际维度上来进行研究,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根据东方各国文化的相似性及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如重视和谐、忠诚,强调家庭、集体的重要性,等等。可以推导得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动机具有人际性,即是说中国人在人际维度上的行为和特质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动机,因为与个人行为特质相比,这是对中国人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

2.中国人自我增强偏向的隐蔽性

中国文化中的自我增强动机与中国人的脸面观、注重名声、维护集体荣誉等传统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人害怕丢脸,害怕丢面子,最主要、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害怕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害怕……过于暴露。”但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情世故的社会中,人们……还必须时时处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去维护他人的脸面,即要顾及他人的面子。”中国人很少会以牺牲与集体或他人的和谐人际关系为代价来换取个人特质自我评价的提升,在中国人身上不易观察到自我服务偏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中国人所在的集体获得成功时,个体很少会公开邀功,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当集体失败时,中国人也不会公开指责他人,中国人会在集体失败后抑制指责他人的情绪,因为这样会破坏人际关系。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这种破坏和谐关系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三、小结

在自我增强本土化研究中需要提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适合中国人特点、能够取得广泛共识的自我增强的操作性定义。杨中芳曾提出要将“历史/文化”的脉络放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当中,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自我概念可能与西方有不同的界定,自我表达、自我发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及方式也可能有不同。所以,我们的自我增强研究不应该只是对西方研究的简单重复。

参考文献:

[1]佐斌,张阳阳.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心理科学,2006,(01).

[2]佐斌.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概念及其测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01).

[3]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探索.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杨中芳.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兼评现阶段之研究成果.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方人偏向个人主义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这个冬天有点冷
东方人忘了黑泽明
东方人的“隐居”之所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