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

2017-12-26崔旭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经济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崔旭阳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 710061)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

崔旭阳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 71006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大环境相比之前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关于我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定论在新形势下也势必要重新接受检验。研究认为,现如今学术界出现的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看作我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观点比较到位。这种观点能很好地体现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征,能够全面客观地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进而促进我国学界更加深入地开展近代经济史的分析工作。

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行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中国学界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分析探讨我国近代经济史的各种现象和各项问题时,本文认为,应该对我国近代经济史主线索有一个重新的讨论和确定,对我国经济进步历程尤其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特点有一个全新且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客观地掌握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更好地研究与其相关的各项问题。

一、过去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各种观点

在学术界关于经济史的研究活动中,各个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主线索的确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学术界在挣脱过去体制的牢笼之后,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国近代经济史主线索的讨论活动更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展开。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的历史领域杂志都发表过有关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文章,成为了引导讨论工作具体展开的风向标。尤其是我国专门针对经济史领域开展讨论的杂志《中国经济史研究》,更是发表了大量的专业论文,在学界营造出一种研究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热烈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近代史研究的进程。

事实上,在当时关于我国近代经济史主线索的确定,学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也因此有很多的探讨和争议存在,这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各位学者在讨论的其实是我国社会前进态势,即我国的发展水平是向前进步还是向后倒退。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的时间之内,我国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点已经在学界获得了认可,没有人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争议。而真正出现争议之处是社会发展的态势如何,在其内部的主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着。在有关我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索的确定问题上,目前的基本声音是:我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种说法也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专家学者们的反复推敲论证。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说法认为,我国的近代发展历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整体有两大前进态势,也可以说体现着两大态势的线索有以下两方面。能够体现半殖民地态势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能够体现半封建态势的是我国为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开展的各种斗争。所以,近代我国社会的发展态势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向着半殖民地、殖民地演变的趋势和向着半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第一个是向后倒退的发展,第二个是向前进步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我国近代经济史主线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十分热烈,并且在当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说法早已被学界各方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各种说法都离不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这个主体,本文选取了几种主要看法:首先,讨论得比较多的有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定为我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这种观点由上海社科院研究院丁日初提出。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的出现很快成为当时我国最优越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我国经济向现代化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让国内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丁日初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在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其对我国古代经济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把其作为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中心线索没有问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敬虞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汪敬虞认为,我国近代经济史的主线索应该是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主线索在根本上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能够了解和解决近代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汪敬虞的观点是,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主线索来得到分析。中心线索可以从具体解决办法层面上为研究我国近代经济史问题提供指导,提升学者在研究近代经济史活动中的水平。值得强调的是,汪敬虞还提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始终是不发展。因此,我们要对不发展及其为什么不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观点之外,吴承明的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吴承明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也是在不断前进的,其发展的曲折性可以从我国人口数量中得到体现,我国的人口总数减少了原来的33%左右。然而尽管在人口不断减少的曲折时期,也不能否认我国经济水平有前进上升的特点,并且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不断的侵略仍然无法打到中国的缘由。吴承明提到,在我国踏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百多年之内,我国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巨大的动荡,而在这种动荡的大环境之下暗潮汹涌,新生势力和运动在应运而生。不管是从当时的人口特点、移民情况和农业发展水平来说,还是从工业结构和交通水平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都没有像我们想得那么糟糕。事实上,其作为我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的生命力。综上所述,吴承明在研究近代经济史时也强调近代化的大背景。与吴承明教授观点相似的还有著名学者赵德馨,赵德馨教授认为,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总结为:由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逐渐转变为依赖其他国家的经济,由封建经济转变为半封建经济,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同时从古代经济转变为近代经济。赵德馨教授格外强调的是最后一方面,即由古代经济逐渐转变为近代经济的过程,这也是经济近代化的基本含义。那么,在确定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问题上,他重点指出的是生产力性质的改变。

二、新形势下把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近代经济史的主要切入点

在简单总结了关于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几种观点之后,本文要突出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述的各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丰富了学术理论,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国近代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推动了历史学科建设和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面上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观点和早旧的结论上,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飞快,文化领域欣欣向荣,这要求我们务必对我国近代经济史的主线索进行新的探索和敲定。此外,我国社会大环境的更新和变化以及内部与外部各种要素的改变,都把重新研究中心线索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四大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各方的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新形势下,研究经济学的各方专家学者也就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也因此带动了诸多科研成果的出现。

三、将市场经济作为贯穿整个近代经济史的主线索

把市场经济作为贯穿整个近代经济史的主线索是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术界更准确地找到以上研究课题的答案,提升近代经济师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能推动近代经济史和现代经济史两大板块更好地衔接起来。并且,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特征,从而看清楚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除了上述的意义之外,还有以下几点:首先,能够体现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避免其由于横空出世,没有实际依据而陷入困境;其次,弥补我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史两部分之间一直就有的鸿沟;最后,还有助于学术界专家学者的视野更加广阔,研究主题更加多元。

计划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是指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在这种体系之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让价格来操纵市场内各项要素的变动。上述市场经济的各项特征表明,其发展一定需要相关条件的协同合作。打个比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商品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等。

当然,一个事物有多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有它的发展趋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一个事物,会得出不同的主线!这里,笔者同意赵德馨教授的看法,他认为,在国民经济史主线问题的研究上,应该多线互补。他主张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和主线,同一研究者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视角和主线。从多个视角出发,采用多条主线,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经济演变的多种趋势,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此,他设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中,假若有一种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主线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有一种以近代化为主线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有一种以两个主要矛盾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为主线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有一种以外国资本的入侵为主线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有一种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演变过程为主线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等,从各个视角阐述中国近代经济演变过程,那么,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园地便会繁荣似锦!

[1] 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 朱荫贵.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1,(12):23-25.

F129

A

1673-291X(2017)36-0193-02

2017-04-10

崔旭阳(1991-),男,湖北襄阳人,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李春莲]

猜你喜欢

经济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二)
劳动史:在经济史和马克思主义历史政治经济学之间
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中国保险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