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的现状和改革路径研究

2017-12-26,李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产学供给侧产学研

陈 娜 ,李 墨

(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系,石家庄 050091;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91)

“供给侧”视角下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的现状和改革路径研究

陈 娜1,2,李 墨2

(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系,石家庄 050091;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91)

近年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中的热点课题。从供给侧改革视角,首先分析当今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过程中的必要性,然后从高职院校办学观念传统及投入少、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政府参与力度不足三个方面分析障碍因素,接着提出破除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过程中的障碍需要从职业教育的立场出发,依托专业优势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产学对接合作协调机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路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简单来讲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其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显著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强化产学研的对接是高职院校优化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良好方法。一方面,可以依托地方经济合理地开展产学研对接,更好地为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3]。但有不少人认为,产学研的层次太高,高职院校没有深厚的科研基础,不能像研究型大学那样瞄准科研前沿和文化传承开展重大的课题研究。实则不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与企业产学研对接中是大有可为的。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在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及管理效率等实用性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创新[4]。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这一重要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的必要性、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路径建议。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对接的必要性

1.产学研对接是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和知识、技术创新高地,有着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生产企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

2.产学研对接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生产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和推进现代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因此,当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与时俱进,既不能同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也不能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突出高技能、强实践、操作型等特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批量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还对帮助企业改造技术、优化工艺、革新管理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3.产学研对接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也是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要与高职院校建立比较深层的合作关系,这也为高职院校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对接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1.高职院校办学观念传统、投入少。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仍然以学校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合作模式也是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工学交替、半工半读、“2+1”人才培养等浅层次形式的合作。另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产学研资金投入有限、相关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技能培训,培养的人才常常无法直接满足行业企业需要。

2.企业合作热情不高。企业一般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使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常常关注能否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只是在校园招聘会上“选择人才”,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力度不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投入到产学研的资金非常有限,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的意识,这也造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常常只停留在合同或者协议上面。

3.政府参与力度不足。政府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联系的纽带,长期以来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加上国家对于校企合作制度还没有立法,但仅仅靠出台相关文件并不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企业缺少了政府的关键纽带,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形式松散,缺乏持久力的一个因素。

三、供给侧视角下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对接过程中的改革路径探析

1.创新共同教育理念,依托专业优势,学科链对接专业链。任何一项重大的产业技术或者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均需要全面的社会分工,在完成一项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相互承接,这就是一种纵向的协同创新。产学对接是学校将学生所学专业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6]。高职院校应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作为培养质量的改革重点,与有资质的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进行优化,将学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对接,将特色专业对接社会工作,从而构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理念。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产学对接合作协调机制。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产学合作管理体制,首先,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结合地方经济行业发展规划设置专业,根据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并随着行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创新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根据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适应就业和社会结构的需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实践环节作为重点,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的统筹安排,从而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建立内部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人才培养教育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咨询等服务,学生实习实践场所、必要的横向课题经费以及技术指导教师的费用等企业为学校提供,从而能够保障学生到企业能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需,为产学对接教育改革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

3.丰富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探索实践出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高职院校通过中高职衔接将行业、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利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及终身学习的机会,在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徒进行实践和学习,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还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常从学徒创新创业需求出发,建立学生特色课程,并将学生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徒,从而实现创新体系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对接[7]。

四、结论与展望

供给侧改革目的是营造出优秀的育人环境,具有长远的战略性影响,将为国家、社会批量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强大的保障。大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发展能力,离不开与企业的协同育人。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重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

在上述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深入思考育人要素的科学化组成,构建并最大程度地激励要素间的配合和传动。持续探索以校企合作的项目为载体,努力实现校企战略协同,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信,随着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向深水区推进,高职院校—企业产学研“无缝对接”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

[1] 徐绪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4):1-4.

[2] 李云龙,李大刚,张青海.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群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4):28-31.

[3] 肖智伟.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 孙迎春.高职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关问题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5,(9):3-6.

[5] 李婷.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研究[J].文化教育,2015,(4):91-93.

[6] 曾文良,刘晓红,王景智,马炎坤.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4,(3):87-89.

[7] 傅晓亮.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5-18.

G717

A

1673-291X(2017)36-0013-02

2017-04-10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604040102)

陈娜(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产学供给侧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