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建国以后的黄河治理工作

2017-12-12杨倩倩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周恩来黄河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他亲自主持和决策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召开了治黄会议,统一了治黄思想。他认为只有把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才能从长期上和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洪水灾害。

关键词:周恩来;黄河;治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黄河的治理问题。周恩来经常关注水利工作,并且把黄河治理安排在平常日程工作中。

一、修建水库,变害为利

(一)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1953年,苏联政府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还在商讨。经过与苏联政府的商议,在周恩来的具体负责下,最后决定把治理黄河归入到这156个项目中。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之后负责了三门峡工程机构的创建工作。1955年12月6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由刘子厚担任三门峡工程局局长,由齐文川、张铁铮、王化云担任副局长。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举行开工典礼。

1958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开挖土方五百多万立方米,混凝土八万多立方米,石方七十四万立方米,可是仍然有比较大的争议。为了掌握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情况,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在1958年4月21日到4月24日,在三门峡主持召开了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会议。为了便于做陕西的说服工作,还请了在西北局有重大威望的习仲勋和彭德怀。

三门峡现场会议讨论激烈,会议氛围很好。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和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都发表了讲话,陕西、河南、山西和三门峡工程局的主要负责人都发了言。最后,周恩来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提出,开会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听各方意见。开工了一年多还有意见,便是由于对于黄河这条最难治理的河,在开工前的研究工作做的还不足。接着,周恩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全面论述了上游与下游、一般洪流与特大洪流、部分与集体、战略与战术等问题的辩证同一关系。此次会议,最后,采用了大坝泄水孔底槛高降低20米的建议,对长久减少库区淤泥和水库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修建刘家峡水电站

对于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周恩来曾经亲自主持研究。由中苏专家构成的黄河勘测团于1954年2月到6月,在黄河上游考察刘家峡。专家们一致觉得刘家峡是兰州附近最能够满足综合开发的最合适坝址。

刘家峡水电站是由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的,在1958年6月完成了初步的设计。由水电部第四工程局负责施工,于1958年9月开工。由于調整基本建设规划,1961年暂停施工,1964年又重新开工。1974年,刘家峡工程全部竣工。刘家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年发电量55.8亿度,是我国80年代以前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1]刘家峡水电站综合效益显著:能够改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580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可以防止内蒙河段的冰凌危害;库区内的养殖和航运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召开治黄会议,统一治黄思想

由于三门峡库区出现了泥沙淤积的问题,各方出现了不同意见。为了尽快地统一治黄思想,作出治理黄河的决策,周恩来决定要召开一次治黄的会议。1964年12月,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治黄会议氛围很好、思想开放,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炸坝派”代表杜省吾觉得,黄土下泄是黄河必定的趋势,绝对不是修筑水工建筑物等外力可以更改的,主张炸坝。汪胡桢作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的院长,他赞成“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做法,不同意更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不动派”。“拦泥派”代表王化云认为应该实行“上拦下排”的方针。林一山作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他认为干支流沿城引洪放淤,浇溉农田,吃掉黄河的水和泥沙,被称为“放淤派”。周恩来指引大家要听取各方的意见,要辩证的对待问题。

最后,在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之上,周恩来发表了总结性发言。第一,周恩来指出了治理黄河总的方针,他说:“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和水土保持结合起来解决,要把黄河治理好,让黄河变成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2]第二,周恩来认为要辩证地对待关于治理黄河流域的规划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三,周恩来要求各方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克服片面性。第四,周恩来认为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泥沙淤积的问题,要及早动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最后决定在三门峡大坝的左岸增添两条隧洞,改建四根发电引水钢管,加大泄流排沙的能力,这样能先解决库区淤泥之急。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黄河洪水灾害

如何才能保证黄河岁岁安澜,不受洪水的侵扰?周恩来认为加强水土保持是最根本的方法。加强水土保持,不仅能从长期和根本上治理黄河,同时也能改造黄土高原的落后地貌。

水土保持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有计划地在高原地带和山区丘陵进行封山、种草、造林,达到涵蓄水流和固定表土的作用,同时应该推行先进的耕种方法,使得降落的雨水尽量就地渗入。”。[3] 1958年周恩来在三门峡现场会上提出了6条:1.修整耕地,改造梯田;2.修建中小型水利;3.种草;4.开垦退耕;5.保持绿化,总要有树;6.使劳力分布平衡。周恩来实际上把水土保持看成了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持水土措施的配合,而且需要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配合。

周恩来的一生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一生。他向炎黄子孙奉献了最完美的人格,他向黄河奉献了一颗永久发光的心。

【参考文献】

[1]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常希梅.周恩来的黄河情怀——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J].党史博采(理论),2006(03):11-12.

[3]高峻.周恩来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思想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03):25-30.

作者简介:杨倩倩(199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周恩来黄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黄河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渡过黄河看雕塑